【导读】西洋参具有滋阴益气、宁心益智、清热生津、降火消暑的双重功效。但不干燥是西洋参的特色。
西洋参水浸泡的功效
西洋参具有滋阴益气、宁心益智、清热生津、降火解暑的双重功效。但不干燥是西洋参的特色。
1.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西洋参中的皂甙能有效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静心、消除疲劳、增强记忆的作用,可用于失眠、易怒、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症。
2.保护心血管系统:经常服用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增强心肌收缩力。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是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西洋参可以长期服用,疗效显著。西洋参还能调节血压,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续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3.提高免疫力: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的首选药物,能促进血清蛋白、骨髓蛋白、器官蛋白等的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抗癌。
4.促进血液活力:长期服用西洋参可降低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红细胞生长,增加血红蛋白。
5.治疗糖尿病:西洋参能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将西洋参浸泡在水中饮用的方法
1.准备西洋参切片或人参须3g,枸杞子3g,加入适量开水,加盖约5分钟后饮用,反复饮用至无人参味。
2.取出西洋参片或人参须3 g,菊花适量,开水冲服。具有滋阴生津、清热明目的功效。西洋参切片或段或人参须3g,麦冬1g,加水煮沸,文火煮沸约1小时,取汁饮用。能增强西洋参滋阴生津、润肺的功效。
3.把西洋参放在杯子里,用开水,水需要烧开,冲下去。冲下去后,盖上盖子,闷好,关好,五到十分钟后就可以喝了。每天喝到很晚,没水的时候加一点水,基本上一天一杯。
最后,我们可以吃所有的西洋参。西洋参泡水不会影响西洋参的药效。西洋参片药效慢。泡西洋参片可以慢慢喝,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功效不会大打折扣。
西洋参在水中浸泡的剂量
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西洋参每日用量一般在6-10克左右,而患者的用量则视病情严重程度、治疗阶段、病程长短、患者体质、症状明显程度、年龄、季节等因素而定。一般每日用量应在2-5克之间,每日用量可分2至3次服用。
当然,西洋参作为一种中药,疗效肯定,但药三分毒。所以专家提醒大家,最好不要大剂量服用西洋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药师调整剂量。
很多人家里都没有很准的电子秤。就算有电子秤,也不可能每次吃饭都称重。只能凭感觉抓一些胶囊。如果觉得金额不合适,就适当增减。如果觉得量合适,可以再服用。
既然估计会有误差,为了使误差尽可能小,我们有必要知道多少克
第一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西洋参每天的适宜用量(以克为单位,参考第一段)。将洗净的西洋参切片放入碗中,然后将碗放入有水的锅中。水不多了。可以在下面放个架子,卷起的时候不要让水溅到碗里。蒸十分钟就可以吃西洋参片了。西洋参片可反复冲泡至无味,与西洋参片一起咀嚼。
西洋参可以长期泡水吗?
西洋参泡水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镇静安神,缓解疲劳,增强记忆力,用于失眠、易怒、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症,保护心血管系统;
经常服用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增强心肌收缩力。冠心病患者出现气阴两虚、心悸气短的症状,可长期服用西洋参,疗效显著。西洋参还能调节血压,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续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西洋参还能提高免疫力: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的首选药物,能促进血清蛋白、骨髓蛋白、器官蛋白等的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抗癌。
此外,西洋参麦冬水还能促进血液活力:长期服用西洋参,可降低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红细胞生长,增加血红蛋白,有效治疗糖尿病;西洋参能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西洋参、麦冬忌人饮水。
如果是药,那就是有毒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暴饮暴食,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西洋参麦冬对人体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其实没有什么禁忌人群,但是要注意麦冬水不能喝太多。喝多了就不好了,容易导致脾胃虚寒。而且阳虚、上火的人不能用麦冬水。
有些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所以在喝麦冬水的时候,可以搭配一点党参,可以更好的起到补气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麦冬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否则可能引起痰湿,适得其反。麦冬虽有养阴生津的功效,但能清心肺热,养阴除烦,清肠胃咳嗽干涩。
此外,麦冬能促进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增加肝糖原,降低血糖,是糖友处方中的常用项。但是,西洋参麦冬水并不适合所有人。如上所述,麦冬最好不要随便吃,否则会加重病情。
一般来说,西洋参和麦冬可以代替茶叶。取适量麦冬,用开水浸泡,每日数次,可有效缓解口干症状,但这是建立在不频繁食用的基础上。
以上关于麦冬的详细分析和介绍,可以给朋友们很好的启发,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麦冬泡水的作用。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