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翻身是提高宝宝运动技能的一大步。学会翻身也意味着宝宝的视野和接触范围会更广。但是有些妈妈会觉得宝宝很难学会翻身。他们翻不了身怎么办?影响宝宝运动技能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宝宝翻不了身怎么办?
翻身是宝宝的第一个动作。很多家长按照“三转六座八爬”的说法期待宝宝翻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能“按时”学会独立翻身。其实宝宝翻身的时间因人而异,翻身的情况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那么,宝宝到了不能翻身的年龄怎么办?这时,家长可以尝试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宝宝学会翻身。
1.从侧卧的动作开始,逗宝宝独立翻身。宝宝侧卧时,妈妈在宝宝背后叫他的名字,同时用吵闹的玩具逗他,通过寻找声音诱导宝宝翻身。这样就可以练习从仰卧到侧卧的转身动作。
2.帮助宝宝自然扭动身体,让宝宝仰卧。妈妈轻轻托住宝宝的两条腿,将右腿放在左腿上,帮助宝宝自然扭动身体,俯卧。多练习几次,宝宝自然会逐渐学会翻身。
3.帮助宝宝练习手臂的支撑能力,更容易翻身。在床上方60厘米的高度挂一个彩色气球或能发出声音的玩具,让宝宝先躺在床上,用两臂支撑身体,让妈妈把气球或玩具摇到一边,逗宝宝抬头挺胸抬头,每次都尽量延长。臂力变好之后翻身会更容易!
4.帮助宝宝练习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性。当宝宝有一定的支撑力时,妈妈调节气球的高度,让宝宝在床上可以够到他背上的手和脚。
5.诱导宝宝做一个完整的翻身动作。当宝宝由仰卧转为侧卧抢玩具时,故意把玩具收起来,督促宝宝转为俯卧。
为什么宝宝不翻身。
有些家长太着急了,以为每个宝宝都有同样的时间学习翻身,到了发现宝宝不会翻身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其实每个宝宝学习翻身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宝宝不会翻身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时间不到”等因素。
1.超重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很多宝宝营养好,胖乎乎的。胖宝宝身体重,四肢多肉,很难运动,躺着也很痛苦。所以胖宝宝转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宝宝会慢慢掌握动作技能的,妈妈们只要努力,尽量多做几个翻身练习,一定会成功的。
2.虚弱和缺钙
给宝宝翻身也需要力气。如果肌肉无力,骨骼缺钙,自然会更难翻身。爸爸妈妈平时尽量用玩具,让宝宝多动,锻炼肌肉。
3.穿太多衣服
婴儿只有在感到舒适和放松的时候,才会有运动的欲望。所以如果宝宝穿多了,就像被绑起来一样,就很难翻身了。爸爸们应该买一些宽松、柔软、有弹性、吸汗透气的棉制品或者羊毛制品,尤其是翻身练习的时候。
4.心理障碍
如果宝宝对试图翻身有不愉快的回忆,也许他就没有动力翻身了。这时,爸爸妈妈要耐心引导,用小玩具在一旁逗宝宝,以“引诱”宝宝翻身。
宝宝多大应该学会翻身?
妈妈们不用太担心宝宝翻身晚,因为翻身晚不代表宝宝发育不正常。所以宝宝三个月不翻身很正常。妈妈们都想知道宝宝多大应该学会翻身。其实这个也因人而异。4-7个月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学会翻身,翻身的时间是在脖子可以站立之后。但不排除有些宝宝在三个月前翻身一次后就再也不翻身了,或者省略翻身就能直接坐或站。有些宝宝甚至会站了之后突然开始学翻身。
父母应该从长计议宝宝的成长。不用太担心孩子不会翻身或者翻身晚。虽然翻身只是一个突然的动作,但是大多数宝宝在练习翻身的时候都会发出各种想要翻身的信号。这时,如果妈妈们看着宝宝要翻身的信号,会更容易让他掌握翻身的要领。如果宝宝没有学会翻身,不要强迫他,也不要让他害怕什么。
宝宝学习翻身的最佳时期。
一般来说,出生后4 ~ 5个月是宝宝学习翻身的最佳时期。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看看我们的宝宝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翻身的基本条件:宝宝的脖子已经变得僵硬,肩膀和手腕的力量增加,有支撑的能力。
另外,家长要知道宝宝有意识地想学翻身的信号:
信号一:孩子在平躺时,可以有意识地、自由地抬起头,从头部到胸部都可以抬起头。
信号二:宝宝仰卧时,脚是翘着的,或者总是抬脚晃。
信号三:如果宝宝总是朝着他感兴趣的方向侧卧。
很多妈妈在发现宝宝脖子、胳膊、腰都很结实的时候会期待“孩子是不是很快就要翻身了”,这时候可能会失望。其实不用太担心宝宝学翻身太晚,因为有的宝宝突然被翻身后可能会讨厌翻身,或者太胖的孩子翻身困难,各种情况都有影响,但不代表宝宝发育不正常。如果觉得看不到宝宝的发育信号,也可以在宝宝健康体检的时候问问医生。
练习婴儿翻身的注意事项
宝宝成长进步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父母的喜怒哀乐。在期待宝宝学会翻身的时候,家长不要对宝宝的安全掉以轻心。学会给宝宝翻身意味着更多的危险,因为家长要了解相关事宜,做好准备,然后让宝宝慢慢学会翻身。练习婴儿翻身的注意事项如下:
1.不要在宝宝床上放硬物和小东西,以免宝宝翻身受伤或误食。
2.床上用品和床单一定要平整,宝宝周围不能有塑料布,以防窒息。
3.宝宝在练习翻身的时候不要穿太多。应该穿相对宽松、棉质的衣服,让宝宝更自由地伸展四肢。
4.不要在没有大人看护的情况下随意放下婴儿床栏,或者把宝宝放在大人的床上。会翻身的宝宝很容易不小心摔倒,发生意外。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