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生儿湿疹的症状
新生儿湿疹的症状
婴儿湿疹通常首先发生在额头、眉毛、脸颊等部位。严重时可扩散至颈、肩、背、四肢等部位,甚至遍及全身。初期一般两颊会出现小红疹,很快蔓延至全脸甚至额头、颈部、胸部、四肢等。小红疹也可变成小水泡,破裂后渗出液体,形成黄色痂。病情较轻,会反复发作。由于婴儿湿疹患者的特殊身份,家长在孩子出现湿疹症状时,一定要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如前所述,新生儿湿疹的症状非常明显。初期皮肤损害为红斑,出现密集的小米大小的丘疹、丘疹或水泡。水疱破溃后会形成烧伤面,有浆液性渗出和结痂。急性湿疹治疗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如果及时治疗得当,会逐渐好转,但容易复发。所以,如果家长朋友发现宝宝有什么异常,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
一般来说,不同肤质的宝宝湿疹症状会有所不同,但具体症状是红斑或更严重的疱疹。这一类都是皮肤过敏,分为轻和重。所以妈妈们一定要给医生对宝宝的皮肤状况进行诊断和治疗,然后听医生怎么说,再对症下药。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给宝宝吃清淡的饭菜。平时注意通风,室内潮湿或者闷热的空气对宝宝的皮肤伤害会更大,所以妈妈朋友们在注意宝宝饮食的时候,外界因素也很重要。还有就是宝宝衣服的材质,妈妈也要选择一些宽松的,对宝宝皮肤更舒适的。
新生儿湿疹的原因
婴儿湿疹的主要原因是对摄入、吸入或接触不耐受或过敏。可由一种或多种过敏原引起,如化纤制品、过敏食物摄入、外界温湿度变化等。如果父母有过敏史,婴儿患湿疹的几率更高。如果哺乳期的妈妈吃虾、蟹等。还可能引起婴儿湿疹。
其实新生儿湿疹的可能原因有很多,而且根据宝宝皮肤状况的不同,湿疹的成因也会有所不同,也许皮肤状况会变得更严重,因为宝宝的皮肤非常娇嫩脆弱,可能是食物、环境或者天气造成的。其实原因很多。
如果食物对皮肤有刺激性,宝宝娇嫩的皮肤也会受到影响,或者宝宝对某些海鲜或其他食物过敏,就可能引起皮肤湿疹。再者,如果环境或房间太潮湿或太闷,会影响宝宝的皮肤,所以妈妈们更要注意保持房间通风。最近,初冬的天气非常干燥,所以妈妈们应该保持宝宝皮肤的水分,并选择宽松舒适的衣服。
总而言之,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一些平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预防新生儿湿疹。万一宝宝皮肤有什么问题,请不要慌,只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按照医生的话对症下药就可以了。
新生儿湿疹宝宝痒怎么办?
很多妈妈大概都不知道新生儿湿疹宝宝痒的时候该怎么办。这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手了,因为宝宝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想要去挠自己痒的部位,但是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宝宝的手其实是不干净的,所以妈妈一定不要让宝宝用自己的手去挠。
刚开始带宝宝去医院的时候,相信医生会给宝宝开一些外敷的药。除了定期给宝宝吃药,妈妈们不妨问问医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宝宝。如果有,妈妈们记得按时给宝宝擦拭,如果没有,妈妈们还可以用其他巧妙的方法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然后让宝宝忘记原来的痒感。比如给宝宝一些干净消毒的玩具,或者给他喝点牛奶哄他睡觉,都是可以的。
急性发作时,奇痒难忍,所以宝宝烦躁哭闹,影响吃饭睡觉。湿疹一般在1 ~ 2个月开始出现,4个月左右比较严重。随着辅食的添加,大部分情况开始好转,一般在2岁左右逐渐消失。初期一般两颊会出现小红疹,很快蔓延至全脸甚至额头、颈部、胸部、四肢等。小红疹也可变成小水泡,破裂后渗出液体,形成黄色痂。
病情会有轻有重,反复发作。减轻瘙痒和疼痛可以防止孩子抓挠湿疹的局部皮肤。抓伤会破坏皮肤完整性,不仅会加重湿疹,还会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止痒止痛的药物可以局部涂抹,也可以口服。口服药物效果明显,抗组胺药,如开瑞坦是最常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以适当的剂量使用。
如何预防新生儿湿疹
在预防新生儿湿疹方面,妈妈们其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环境、天气、宝宝的气质、食物等。
婴儿的贴身衣服要用棉的,领子都要用棉的。衣服应该宽松柔软。床上用品最好是棉质的,还有衣服、枕头、被褥等。应经常更换以保持干燥。日常生活护理中避免过热出汗。并让孩子避免接触羽毛、动物毛发、花粉、化学纤维等过敏物质。衣服不要用丝、毛、化纤做的。
长时间保持室内通风。太干燥闷热或者在超市都不行。妈妈们要注意了。另外,最近天气干燥。妈妈要多注意宝宝的皮肤状况。这个时候,他们也应该给自己的皮肤补充更多的水分。
洗澡护肤方面,最好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脱脂性强的碱性洗护用品,选择酸性洗护用品。护肤品选择低过敏或抗过敏的制剂进行护肤,最好测量皮肤敏感度,以便了解皮肤对所用护肤品的反应,及时预防过敏的发生。环境方面,室温不能太高,否则会加重湿疹的瘙痒。环境中应尽量减少过敏原,以减少刺激引起的过敏反应。平时要注意保持孩子大便通畅,睡眠充足。
新生儿湿疹的护理
(9)食物要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糖和脂肪要适量,少吃盐,避免体内液体过多。
(10)室温不宜过高,否则会加重湿疹的瘙痒。穿宽松的衣服,尤其是棉质的。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