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母乳是新生宝宝摄入营养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孕妈妈在产后都会遇到奶水不足的情况,但是又想给宝宝最好的供给。其实也不是真的没有奶。很多妈妈都是“缺奶”。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对自己有信心,还是可以成为“牛”的。
催乳食谱
分娩后很少或没有乳汁是很常见的。很多妈妈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催乳食谱来帮助自己获得奶水,但是催乳中这么多的食谱,你真的得到了催乳中科学高效的饮食计划了吗?如果母亲奶水不足,建议尝试以下促进泌乳的食疗方案。
1.猪蹄曹彤汤
材料:猪蹄2只,通草6克,葱3根。
做法:猪蹄、通草、葱白,一起熬汤。一天吃三次,吃三天。
功效:适用于产后缺乳。
2.黄骅曹彤猪肝汤
材料:黄花菜30克,通草6克,花生30克,猪肝200克。
做法:先将黄花菜、通草加入煮沸的汤中,然后去渣取汁,再加入花生、猪肝煮汤。煮到花生熟烂。每天一剂,持续3天。
功效:适用于产后缺乳、乳房发软、食欲不振。
3.墨鱼曹彤汤
材料:墨鱼1条,通草3克,葱、盐、黄酒等调料适量。
做法:将墨鱼去鳞去内脏,洗净,通草加葱白、盐、黄酒、水,一起炖。
功效:清热利湿,疏通乳腺,促进产后乳汁分泌和伤口愈合。
催乳中有哪些食物?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为了让宝宝获得更好的营养,妈妈们会吃各种催乳食物来促进乳汁分泌。但是妈妈们要注意:催乳食物要不断尝试适合自己的,不是所有常见的食物都适合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
1.黑芝麻
黑芝麻具有滋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
2.花生
花生可用于产后哺乳,其钙和铁对儿童、孕妇和产妇都非常有益。
3.丝瓜
丝瓜有疏通经络、凉血解毒的作用。如果乳房有炎症,送奶时出现肿块,乳汁分泌不畅,可将丝瓜煲汤,可调理乳房气血,促进泌乳,开胃化痰。
4.萱草属植物
黄花菜有利于湿热、宽胸、利尿、止血、泌乳。治疗产后乳汁,用黄花菜炖瘦猪肉很有效。
5.茭白
茭白有催乳作用。现在常用的有茭白、猪蹄、通草(或山螺),可以一起煮,促进泌乳。
6.生菜;莴苣
莴笋有促进泌乳的作用,产妇乳汁少时可与莴笋、猪蹄同食。
7.豌豆
豌豆有促进泌乳的作用。青豌豆可以淡煮,也可以和豌豆苗一起捣碎榨汁,都可以促进泌乳。
8.豆腐
豆腐也是催乳食品。豆腐、红糖、发酵米酒、开水都可以做原料奶。
催乳的最好方法。
奶水不足的妈妈,如何正确催乳?记住发乳的三个要领,就是多喂父母,多喝汤喝水,多吃蛋白质高的食物!今天我就来介绍几个增加奶水的好方法。
1.吮吸刺激
哺乳期的妈妈要想多产奶,最重要的是加强宝宝的吸吮刺激。吸吮刺激次数越多,产奶量就越多。
2.按摩
露出乳头,在乳头周围均匀按摩,或者用手掌轻轻按摩,轻轻触碰乳房壁。孕中期开始,每天或隔天一次,每次按压3分钟。如果在按摩的同时,找一把很钝的梳子,像梳子一样从乳房根部往乳头方向梳,可以有效促进妈妈乳房的血液循环,畅通输奶管道,让乳房分泌更多的乳汁。
3.热敷法
适当热敷乳房可以改善乳房的血液循环,增强对乳房的刺激和输乳管的通畅,营养物质的摄入和排乳功能,同时也间接增强了泌乳功能。
民间催乳偏方
很多年轻妈妈经常为产后奶水不足而焦虑。其实在祖国的传统食疗中,有很多哺乳期的偏方可供参考。以下民间偏方,据说都有效。妈妈们可以试试!
1.花生仁2。每天喝汤1-2次,连喝3-5天。
2、木瓜一斤,米姜半个,洗净后加入米醋50毫升,放入砂锅中炖40分钟后食用。
3、猪蹄两个,当归5元,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炖至肉烂即可食用。
4.猪蹄两个,花生一两,黄豆一两,要煮熟了吃。
5.鸡爪10对,切去脚尖,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黄酒、姜片,煮半小时。加入花生和精盐,小火炖2小时,然后淋上鸡油再吃。
6、章鱼3洗净切鱼片;将一只猪蹄切成6-8块,一起放入锅中,用清水淹没,用武火炖至熟,分5-7次服用。
7.鲫鱼1条去鳞,内脏切成6-8块,一起放入锅中,然后用清水炖至熟。
8、鱿鱼净肉,鸡蛋两个煮熟去壳。在清水中煮,直到鱼熟了,可以吃了。服用3-5次。
催乳剂的注意事项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新妈妈最大的烦恼就是没有奶水!所以很多妈妈开始寻找各种催乳方法,吃各种奶类食物,但是妈妈们要注意了!产后哺乳的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加强宝宝的吮吸
只要宝宝饿了,就喂。喂的越多,奶就会分泌的越多。
避免服药
有些药物和食物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应咨询医生用药。
3.加强营养,均衡饮食
哺乳期各种营养素摄入均衡,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要特别注意钙和铁的吸收。
4.注意哺乳姿势,避免乳头发炎。
乳头破裂不是因为吸吮时间长,而是吸吮姿势不正确造成的。
5.把握时间喝催乳汤。
一般在产后第三天,开始分泌大量乳汁。所以,在宝宝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如果你能频繁有效地吸奶,那么妈妈可以适当喝一些奶汤。身体健康、营养良好、初乳分泌多的妈妈,可以晚一点或少一点喝汤。另外,生完孩子的妈妈第一天不要急着喝奶汤。剖宫产要早补。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