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规律子宫收缩的长短就是收缩时间,规律子宫收缩是产程开始的标志。随着临产前时间的推移,宫缩的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和强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产妇子宫收缩的间歇时间、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是有规律的。随着子宫收缩间歇时间的缩短和子宫收缩持续时间的延长,子宫收缩的强度会不断增加,产妇的分娩时间也将临近。如果宫缩不频繁,准妈妈多休息就没事了。宫缩并不代表宝宝马上就要出生了,但是如果宫缩频繁,准妈妈就要特别注意了,最好马上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妈妈遇到宫缩时要避免大喊大叫,这样只会增加痛苦。她们应该根据宫缩的频率,尝试调整呼吸或散步来缓解疼痛。
宫缩是什么意思?
收缩时间是指子宫有规律收缩的长度。孕妇会感觉每一次宫缩都是由弱到强,然后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然后宫缩间隔逐渐缩短,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子宫收缩最初每20-30分钟发生一次,逐渐缩短到每15分钟、10分钟甚至5分钟一次。子宫收缩的持续时间从最初的20秒增加到40秒甚至1分钟。妈妈遇到宫缩时千万不要过度紧张。他们应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并为宝宝的到来保持良好的心态。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本人要特别注意记录宫缩的规律、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和强度,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子宫收缩最方便的方法是将手掌放在腹壁上。子宫收缩时,子宫体会膨胀变硬,间歇期会松弛变软。此外,每次收缩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也可以通过用天耳监护仪描绘收缩曲线来查看。如果孕妇的疼痛要用双手轻揉小腹来缓解,如果腰骶部胀痛可以用拳头按压,就要认真遵医嘱。
宫缩持续时间
几乎每个准妈妈在分娩前都要经历宫缩。宫缩不舒服,大家都会觉得疼。宫缩开始时,每次宫缩时间较短,宫缩间隔时间较长,然后宫缩时间会越来越长,间隔时间会越来越短,疼痛会越来越剧烈。那么宫缩的持续时间是多久呢?
临产初期宫缩持续时间短(约20 ~ 30秒)且弱,间歇时间长(5 ~ 6分钟)。随着产程的进展,特别是活跃后期,宫缩持续时间较长(40 ~ 50秒),强度增大,间歇时间逐渐变短(2 ~ 3分钟)。宫口全开时,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1分钟,间隔仅1 ~ 2分钟。每次宫缩都会带来疼痛。收缩越强,疼痛越重。准妈妈要正确对待宫缩时的疼痛,尤其是高龄产妇。宫缩越来越强,说明你的生产力不错,自然分娩的成功更大。
收缩间歇时间
当宫缩导致你的轻微疼痛在短时间内过去,疼痛逐渐加重,间隔缩短,疼痛时间延长。宫缩像波浪一样来,阵阵疼痛传到小腹或有排便感伴腰酸背痛。这种宫缩是为宝宝的出生做准备,准妈妈不用太担心。想到孩子要出生时的痛苦,这没什么。我们来看看宫缩的间隔。
临产初期宫缩间隔时间长,约10分钟,持续时间短,约30秒。随着产程的进展,间歇时间越来越短,只有3 ~ 5分钟,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到50~60秒,宫缩的强度不断加大,宫口快时全宫缩间歇时间缩短到1~2分钟,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以上。子宫收缩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有效的向下冲击力,子宫口从直径不到1厘米扩大到直径10厘米。此时产道变成弯曲的圆柱形宽管,此时胎膜大部分破裂,羊水流出300~500 ml。
收缩时间怎么算?
随着宫缩频率的增加,一些耐受力差的产妇由于对宫缩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会被意想不到的疼痛压垮,过度的喊叫导致体力消耗过大。此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管收缩,子宫血流量减少,子宫收缩不良,最终导致产程延长甚至胎儿宫内缺氧,造成难产等等。所以要正确对待宫缩,那么宫缩时间怎么算呢?
子宫收缩最方便的检查方法是将手掌放在腹壁上。子宫收缩时,子宫体会膨胀变硬,间歇期会松弛变软。此外,每次收缩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也可以通过用天耳监护仪描绘收缩曲线来查看。现在网站上下载了一些宫缩计时器,准妈妈可以通过宫缩计时器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说,宫缩的时间是计算出来的。如果每小时宫缩次数在10次左右,就比较频繁了。你应该及时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如果宫缩时间不是很频繁,没有腹痛,可能是假性宫缩,只要注意休息。
宫缩频繁怎么办?
准妈妈终于要迎来10月份宝宝的到来了,心里会很激动。然而,当预产期到来时,准妈妈经常会受到痛苦的宫缩的困扰。有些孕妇感到腹部疼痛,有些孕妇感到腰部疼痛。这时,孕妇千万不要被疼痛吓倒。其实微弱的宫缩是感觉不到的,或者就像经期小腹疼痛一样,疼痛的强度因人而异。但是如果宫缩频繁呢?
宫缩通常发生在分娩开始前一个月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妈妈会觉得宫缩的频率越来越高。一般在计算宫缩时,如果每小时宫缩次数在10次左右,就比较频繁。准妈妈要及时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抑制宫缩的药物,防止早产。如果宫缩次数不频繁,没有腹痛,就休息。需要注意的是,准妈妈千万不要自己吃药,以免药物对胎儿造成伤害,吃药一般也缓解不了。孕妈妈最重要的是多注意休息,尤其是不要刺激腹部。如果宫缩伴有剧烈腹痛,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就需要去医院了。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