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产妇来说,产后缺乳还是很麻烦的,因为婴儿出生后,母乳是她们唯一能获得营养的来源。一旦宝宝缺少母乳,宝宝的营养就会跟不上,影响正常的成长过程。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产后缺乳的食疗方法,以及产后缺乳的注意事项。
产后缺乳饮食疗法
产后缺乳可以通过食物治疗,有些家庭可能不知道,有一种食疗偏方可以治疗产妇缺乳的现象。那么,产后缺乳的食疗是什么呢?
食疗方法1
材料:通草20克,生南瓜子30克,豆芽60克,鲤鱼1克。
做法:将鱿鱼宰杀,清洗干净,然后与其他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直至可以煮熟。
吃法:每天喝汤吃肉,连续几次改善奶水不足。
饮食疗法2
材料:红枣3颗,生姜3片,桃子60克,猪蹄半个。
做法:猪蹄洗净,切块,其他食材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炖至猪蹄熟透。
吃法:每天喝汤吃肉,连续几次改善奶水不足。
食疗方法3
材料:红枣3枚,生姜3片,素克力10克,草30克,猪蹄半个。
做法:将猪蹄清洗干净,与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炖至猪蹄熟透。
吃法:将猪蹄剁碎,与其他食材一起放入锅中。
什么是“产后缺乳”
很多产后缺乳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不知道这种现象在医学上是怎么定义的,所以会后可能不会把它当成一种病来治疗。那么,什么是产后缺乳呢?
一般情况下,产后1-2天,正常情况下,乳房分泌乳汁,宝宝可以哺乳,或者产后哺乳或根本不哺乳,称为产后缺乳。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产后2-3天和半个月内。
乳汁的分泌与母亲的精神、情绪、营养、休息和喂养习惯有关。奶水过少可能是因为乳房发育不良、乳腺导管堵塞、产后出血过多、感染引起的腹泻等疾病。精神刺激,如焦虑、恐慌、担心、悲伤等,也会导致乳汁分泌减少。
产后缺乳的原因
产后失奶或根本没有奶的原因很多,称为产后缺乳。所以出现的时候要及时关注,了解相应的原因,更好的治疗。那么产后缺乳的原因有哪些呢?
1.过早添加配方奶或其他食物。
这是奶水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宝宝已经吃过其他食物,感觉不到饿,所以会自动减少吸奶的时间。这样牛奶会自动调节减少产量。
2.喂食时间太短。
有些妈妈限制哺乳次数,或者每次哺乳时间过短,会导致产奶量减少。时间也要宝宝自己决定。有时候宝宝的嘴可能会远离妈妈的乳头。
3.宝宝长得更快。
大概两到三周,六周到三个月,是宝宝成长比较快的阶段。当宝宝经常要母乳的时候,可以说宝宝的本能就是增加母乳的产出。如果此时添加其他食物,会阻碍奶水的增加。
4.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
妈妈们平日里要多注意营养,不要过度减肥,以免影响乳汁的分泌。最好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流质,注意营养是否均衡。
5.母亲睡眠不足,压力过大。
妈妈的工作很辛苦,身体也很疲惫。建议妈妈们放松心情,有时间休息,可以解决暂时缺奶的问题。
产后缺乳的解决方案
很多产后缺乳的妈妈都很焦虑,但是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舒适的心情,否则这种现象可能会加重。那么,产后缺乳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1.母乳喂养需要家人的支持,尤其是丈夫。可以帮助妈妈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和热情,让妈妈们觉得给孩子喂奶是她们最大的工作,应该感到自豪和幸福。少数妈妈认为喂奶太累赘太累,心有不甘就会减少奶水。同时要消除妈妈的焦虑,多休息,生活规律,保持愉快的心情。
2.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这是增加奶量最重要的措施。特别是四个月前的婴儿,每天可以哺乳10-12次,适当增加乳房两侧的吸吮时间。如果能保证夜间喂食就更理想了。因为宝宝吸吮乳头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刺激脑垂体分泌大量催乳素,从而增加乳汁分泌。
3.增加母亲的营养,这是营养不良母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他们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蔬菜、水果,多喝汤,如发酵鸡蛋、火腿鱼汤、豆豉猪蹄等。
4.如果有少量乳汁可以用一些中药催乳,如王不留行、通草、川芎、当归、黄芍等。
如何预防产后缺乳?
想要预防产后缺乳,就要调整产妇的体型,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调整,那么如何预防产后缺乳呢?
1.妈妈和宝宝在同一个房间。
一般来说,早期母乳的有无和泌乳量与哺乳的时间和早晚泌乳反射的建立密切相关。产后早期哺乳刺激乳汁的早期分泌。新生儿在出生30分钟内是最强的吸盘。此时泌乳量高,哺乳期就会长一些,有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
2.养成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
按需哺乳,勤于哺乳,先吮吸一侧乳房,再吸引另一侧。如果宝宝不空,挤出多余的奶。早期母乳喂养的频率每天不少于10至12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这是母乳喂养成功的最关键问题。另外,哺乳期间你要多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养成规律的哺乳习惯。
3.营养要有保障。
母乳喂养期间,确保母亲有足够的营养吸收,但不要厌倦。鼓励妈妈少吃,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汤,多吃奶类食物,如花生、黄花菜、木耳、蘑菇等。
4.预防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也会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哺乳期的妈妈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舒适的心情,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导致乳汁分泌异常。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