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低血压饮食疗法有哪些?低血压会引起头晕、贫血、食欲不振、皮肤苍白等症状,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现在生活中低血压患者越来越多,饮食调理治疗低血压是最简单的选择,而且没有副作用。
有哪些低血压饮食疗法?
人参竹丝鸡汤
1.竹筒鸡1只,瘦猪肉15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去核红枣10枚,生姜3片。
做法:先将竹筒鸡去内脏,鸡洗净剁碎,瘦猪肉洗净,用开水焯一下,再用凉水。将红枣、黄芪、党参洗净,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再文火煲2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气养血,适用于体虚、贫血人群。
2.姜瑶柱红枣鸡汤
鸡肉1只,余甘子24克,去核红枣10枚,去核莲子30克,生姜3片。
做法:将鸡内脏和肥鸡皮去掉,鸡洗净,挂干,剁碎。锅烧热,然后倒入油,爆香生姜,再放入鸡块,炒一会儿后取出。将姜瑶珠用水浸泡,红枣、莲子洗净。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小火炖3小时后调味。
功效:健脾补血,滋阴养血,适用于贫血、体虚、过度劳累者。
3.人参银鲳鱼汤
鲳鱼500克,党参30克,当归15克,生姜3片。
做法:将鲳鱼去鳞、腮、内脏,锅烧热,放油、姜,将鱼煎至微黄。党参、当归洗净,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焖一小时,放入鲳鱼煮熟,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的人。
4.莲藕牛腩汤
牛腩600克,莲藕500克,红豆15克,生姜4片,蜜枣2个。
做法:牛腩洗净,切成大块,去肥油,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冷水冲一下,滴干水。将莲藕洗净,节后刮去外皮,拍成大块,将红豆、生姜、蜜枣洗净,与牛腩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武火煮开后文火炖3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开胃,益气补血,适用于产后虚弱,气血不足。
5.首乌大枣鸡蛋汤
何首乌24克。去核红枣12个、鸡蛋2个。
做法:鸡蛋煮熟后,去壳。何首乌和红枣洗净后,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煮30分钟,然后调味。可以适量喝,也可以加蜂蜜泡水喝。
功效:滋养肝血,适用于容易头晕、心悸、月经不调的人群。
低血压饮食治疗的注意事项
低血压食疗如此常见,那么食疗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呢?
1.低血压患者要注意吃一定量的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2.注意不要每餐都暴饮暴食,因为暴饮暴食会减少回流心脏的血液,对身体不好。
3.低血压患者可以每天早上喝一些淡盐开水,让更多的水进入血液,增加血容量,从而使血压升高。
4.适量喝茶,因为茶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和心血管系统;还可以适量喝点酒,兴奋交感神经,加快血液流动,促进心脏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
低血压吃什么比较好?
除了食疗,有没有适合低血压患者多吃的食物?别急,现在马网百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多喝汤,多喝水,多盐。像人参炖瘦肉、当归炖羊肉、田七炖鸡之类的汤,非常适合低血压患者。所以低血压患者要加强营养,荤素兼备,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
2.如果部分低血压患者还患有红细胞计数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应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3.因为人体每天的盐摄入量是12-15克,所以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因此,与高血压患者相反,低血压患者应选择含有适量高钠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4.可以多吃一些补气血、温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葚等。这些食物可以养心补血,健脾健脑,对身体有好处。
5.低血压患者应吃一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脑、蛋、奶油、鱼蛋、猪骨等。这些食物有利于提高血液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升高。
总之,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强低血压患者的体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部分低血压的作用。
低血压不能吃什么?
低血压患者在饮食上要非常注意,避免出现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所以有些食物不适合低血压患者食用。
1.虽然蜂王浆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是由于蜂王浆可以降低血压,低血压患者不宜食用蜂王浆。
2.不要吃玉米、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洋葱、葵花籽、核桃、松子等有降血压作用的食物。
3.不要吃羊肝、海螺、白萝卜、黄瓜、豆芽、梨等寒性凉的食物,因为低血压的人要多吃温补脾肾的食物。
4.寒性或微寒食物,如鸭腿、鸡胗、兔肉、鳗鱼、螃蟹、文蛤、田螺、番茄、柚子、小米、甘蔗等。低血压患者不能吃,否则可能造成脾胃虚弱。
低血压有什么治疗方法?
除了食疗,还有哪些治疗低血压的方法?
1.可以咨询中医,采取针灸治疗低血压。
2.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小剂量激素,以后会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加大剂量。
3.可以喝一些改善低血压的中成药,如归脾丸、双龙高部、生桂鹿茸口服液、生脉饮口服怀等药物。
4.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开展一些保健活动,如医疗体操、太极拳、气功、按摩、理疗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血压。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