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孕期出血是怀孕有问题时给准妈妈的暗示。无论出血量多少,准妈妈发现出血后一定要提高警惕。即使出血很少,也要马上去医院检查,确定出血原因,因为无论出血多少,出血时间长短,都可能是一些严重问题的征兆。那么孕期出血性疾病的危害有哪些呢?
出血性疾病的危害
怀孕对女性来说是一个特殊时期。孕期妈妈身体脆弱,容易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孕期出血在孕妇中很常见,对孕妇的危害也很明显。
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可能是准妈妈遇到先兆流产,大约50%到70%发生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先兆流产使准妈妈身心痛苦。如果宝宝没救了,最后还要做清宫手术。孕早期还有出血,可能是宫外孕。宫外孕刚开始出血量较少,会有腹痛的感觉。如果不及时确诊,陪伴他在输卵管内继续发育,会造成输卵管破裂,引起大出血,危及准妈妈的生命安全。
如果是前置胎盘引起的妊娠出血,也可能导致产后大出血。胎盘早剥引起的妊娠出血会直接影响胎儿的生命安全,早产率高于正常孕妇。其实宝宝出生顺利,以后发育会比一般宝宝慢。胎盘植入引起的妊娠出血会直接通过子宫,引起腹腔出血,甚至准妈妈的膀胱和腹壁肌肉都会受到它的威胁,危及母子的生命。
怀孕期间出血的常见原因
孕期出血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种:
第一,着床出血。如果是怀孕没多久,受精卵着床的时候,准妈妈会有轻微出血,大概1到2天就能止住。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出血是因为怀孕引起的。
第二,宫外孕。宫外孕刚开始发生,只有少量阴道出血,会不会持续疼痛,而且这种疼痛很可能会突然加重。宫外孕可以在早孕的第四周和第五周发现。宫外孕很容易和流产混淆,所以要足够重视两者的对比。
第三,先兆流产。流产初期有不规则出血,反复腹痛的感觉,腰腹部有不适感。严重时,孕卵会混有血块,一起流出体外。如果发生感染,会引起女性发热。
第四,宫颈病变引起的孕期出血。严重的宫颈炎症会引起宫颈糜烂,女性如果怀孕后患上宫颈息肉,由于孕酮的变化,很容易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第五,葡萄胎。如果感觉小腹疼痛肿胀,会从最初的血液分泌开始,逐渐增加到持续出血,最后发展成大出血。可观察到血液中有豆粒状组织,患者孕吐强烈。
第六,胎盘早剥引起的出血。大多会有出血,会引起腹部突然剧烈疼痛。罕见的无出血胎盘早剥病例。
第七,前置胎盘。前置胎盘无痛,出血断断续续。偶尔会出现阵痛和大出血。
第八,早产。患者腹部的疼痛是间歇性的,血液从少量血性分泌物发展到少量出血,是连续不间断的,出血量会逐渐增加。
出血性疾病与月经的区别
如果孕期出现出血,妈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赶到医院,确认出血原因。妊娠出血和月经出血在症状上有些相似。一般需要一些辅助检查才能确定是妊娠出血还是月经出血。很多在孕早期自然流产的女性都有同样的症状和月经。
女性月经是指子宫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出血。随着经血的排出,卵巢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月经量、经血颜色、周期中的固定特征等。
如果是妊娠出血,出血量通常小于月经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持续时间比经期长。月经一般在初一初二,但妊娠出血没有这个特点。
妊娠出血,无论出血量多少,都应引起准妈妈的警惕。一般需要做妇科检查来确定孕期出血的部位。大部分出血说明胚胎不稳定,或者有早产的可能,准妈妈一定要注意。
孕期出血的孩子会有吗?
孕期出血让准妈妈和家人非常害怕。他们担心的是出血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怀孕期间还会出血吗?
早孕引起的出血主要是先兆流产。约50%的患者最终会流产。先兆流产发生后,最终是否真的会流产,取决于胚胎是否异常。如果胚胎正常,通常经过休息和治疗,消除了流产的原因,可以止血,准妈妈可以继续妊娠。
如果是有过流产史或经常流产的女性,孕前应该去妇科检查一下。如果是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兆流产、胚胎缺陷、胎盘异常导致的胚胎死亡、母体病毒感染、母体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大量饮用咖啡、吸烟饮酒过量等。建议放弃流产,因为即使是足月妊娠,胎儿最后出来的时候也可能会有一些缺陷。大多数情况下,孕期出血不会对胎儿有任何影响,但也不能盲目保胎。
如何预防出血性疾病?
妊娠期出血性疾病给准妈妈和胎儿都带来了生命威胁。怀孕之前,就要开始做好预防孕期出血性疾病的准备。
第一,禁止乱吸毒。怀孕期间不能随便吃药,这是准妈妈都知道的。孕前有很多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容易引起和加重出血性疾病。
第二,保护皮肤黏膜。比如刷牙的时候,尽量用软刷。刷的时候不要用力压摩擦。你应该穿宽松的衣服。活动时要注意周围是否有尖锐物体,避免被尖锐物体划伤。
第三,注意饮食。世界上,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忌粗硬食物。
4.妊娠早期容易发生先兆流产,所以不适合剧烈运动,也不适合走太远的路。最好把重物交给其他家庭做家务。
5.孕前应做孕前检查,避免胎儿因遗传缺陷而流产。同时,如果女性本身患有妇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应在治愈后再怀孕。
最后,祝每一位准妈妈都能平安生下健康宝宝。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