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灸的临床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典型的有“炼脐”或“蒸脐”。传说是史前彭祖发明的。在古代艾灸体系中,将纯天然、珍贵的中药材磨成粉末,放在肚脐或相关穴位上,用面球包裹,防止放气。将带小孔的槐树皮或姜片放在上面,再将枣仁大小的艾竹9-12片放在槐树皮或姜片上,点燃艾灸。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音频元素。
隔灸的临床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典型的有“炼脐”或“蒸脐”。传说是史前彭祖发明的。在古代艾灸体系中,将纯天然、珍贵的中药材磨成粉末,放在肚脐或相关穴位上,用面球包裹,防止放气。将带小孔的槐树皮或姜片放在上面,再将枣仁大小的艾竹9-12片放在槐树皮或姜片上,点燃艾灸。一般需要上百次甚至上千次,耗时3-6个小时。作为一种强烈的保健、抗衰老用途,必须常年温灸,持之以恒,故称炼脐或蒸。相传做面条、炼脐的彭祖,进一步发展脐蒸的孙思邈,都已百岁以上。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是他百岁之后才完成的。很明显,他的思维敏捷,而且年纪大了。
《医学入门》指出:所有的疾病和药物都是针灸所不能及的,所以艾灸是必须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更明确地提出了针为阳证,灸为阴证的治疗法则。而且都是阳气过盛,病情危重的疾病,要急施艾灸,才能康复。说明艾灸在治疗上有独到之处。作用机理:艾灸在临床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隔物灸能显著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
隔物灸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灸,可以疏通堵塞的经络,使抑郁或衰退的功能得到恢复。阴阳失衡使人体消除疼痛,恢复健康,延缓衰老。然而,由于传统艾灸方法存在艾条熏蒸、温度不可控、操作复杂、费时费力等弊端,其临床地位已经丧失。发明人对传统艾灸进行了3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他的第一部《中国肝病三环疗法》中,他首先用艾灸发泡法代替了传统的艾灸,然后发明了温灸、隔灸(原名神阙温灸贴,简称隔灸)等特殊产品,使艾灸成为医务人员和普通百姓都可以规范使用的简单高效的医疗手段。使用隔灸时,只需打开密封袋,轻轻摇晃几下,撕掉两侧的保护纸,或将隔灸装入有弹性的固定袋中,将隔灸面(即贴有神阙商标的面)对准相关穴位或阿是穴(疼痛部位)。使用30分钟后,温度可达50-6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恒温可持续8小时以上,比传统温灸强500。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医院临床验证,隔物灸对骨关节疾病尤其是颈腰椎病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具有养筋通络、散寒祛湿、行气活血、温经活络、活血化瘀、消症散结的功效,可明显缓解颈腰椎酸痛、头痛、头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