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你不幸患上了中耳炎,相信大家都想知道如何治疗好。我们都听说过有一些治疗疾病的偏方。是一种被人们实践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很多人生病后都想用一些偏方。其实如果你得了中耳炎,应该先去医院检查,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治疗,然后可以用一些偏方辅助治疗,让疾病尽快脱离我们的身体。下面是一些民间治疗中耳炎的偏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中耳炎的偏方是什么?
中耳炎是当今的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是患者会出现耳鸣、流脓等耳部异常。常见的中耳炎类型有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气压伤性中耳炎等。
治疗中耳炎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药物治疗中耳炎,民间也有一些治疗中耳炎的有效方法,相当有效且无害,所以流传下来,成为民间偏方。
但是,最重要的是对症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另外,要用耳道清洁液做好耳部护理。不管用哪种偏方,治疗和护理都要做好。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偏方是可信的,但有些偏方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所以还是要去正规医院治疗。以下是中耳炎的一些偏方。
中耳炎的民间疗法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患中耳炎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民间流传着一些有效的偏方,对治疗中耳炎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妈妈百科介绍几种治疗中耳炎的偏方。
1.将新鲜鸡血藤捣碎取汁。先用药棉擦去耳内脓液,再将药液滴入耳内,每次4 ~ 6滴,每日2次。
2.将蛋黄放入锅中,慢慢煎油。取出油,加少许冰片,滴入耳中,每日三次。
3.取僵蚕3克、枯矾3克、冰片3克,研成细粉,吹入耳中。
4.用木炭烧穿山甲片,加少许麝香,吹入耳中。
5.取等量的斑鸠粪和夜光沙,一起焚烧,研成细粉,吹入耳中。
6.取五倍子1.5克、冰片1.2克,研成细粉。用脱脂棉擦脓,将药粉吹入耳中,每日三次。
急性中耳炎偏方
急性中耳炎比普通中耳炎更急性。突然的耳痛通常伴随着感冒或咳嗽。患者多为儿童,成人患者也呈上升趋势。在很多中耳炎患者中,大部分是细菌通过咽鼓管引起的。通常急性炎症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这里有一个治疗急性中耳炎的偏方。材料很容易得到。如果你没有蜈蚣,你通常会在药店买到。
1.用棉签蘸耳道清洁液清洁患耳,清除脓性分泌物,然后用干棉签擦干外耳道,再吹入冰硼散,每日两次,轻者1天内可治愈。
2.鲜柚叶捣碎取汁,滴入内耳。
3、3滴,每日3次,3 ~ 7天后。
4、蜈蚣3条,麻油100毫升,中耳炎偏方,麻油炒蜈蚣,去蜈蚣,每日两次滴油,直至痊愈。
5新鲜野菊花叶,捣碎取汁,混少许冰片,滴入耳内,每日两次。
化脓性中耳炎偏方
如果你患有化脓性中耳炎,那么下面的偏方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只需服用下面描述的药物,按照规格和数量使用即可。
1.将核桃仁500克研成细粉,煮沸30分钟,趁热用双层纱布包好榨油,在油中加入冰片0.9克,加热搅拌,装瓶备用。使用时,用双氧水洗净分泌物,蘸干,滴2 ~ 3滴油,每日2 ~ 3次。
2.治疗中耳炎的方子:先把耳道内的脓洗干净,然后把25厘米长的活鳗鱼的尾端切掉,让它的血滴入患耳几滴。血液凝固15分钟后,可以恢复原位。一般1-2天就会缓解。如果疗效不好,方法用了再滴血。
3.取一只(活的)蜗牛,打碎其顶部,加入1.5克冰片。溶解后,将药液滴入患耳。
4.将全蝎、枯矾等份,研成细粉,治中耳炎。将患耳洗净擦干,撒少许粉,每日一次,使用3 ~ 5天痊愈。
中耳炎怎么治疗?
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专利药、验方、食疗等。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专利药物治疗。(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药方治疗(1)金银花30克。生甘草10克,每日煎一次,连服3-4天。(2)将蒲公英、车前草和堇菜(每味30克,每日1剂)煎煮3次,每次3-4天。(3)将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煎煮两次。(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大蒜洗净捣碎,取汁,与蒸馏水混合,滴耳,每日数次,每日1次。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其是化脓性中耳炎。
3.食疗(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土竹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这个方子对慢性中耳炎比较好。(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液与另外两种粥同服,每日1剂,共5剂。
4.外治与自疗(1)取一个蛋黄,放入锅中,加热翻炒,片刻滤出油,防止翻炒时烧焦。冷却后,服用滴耳油,每次3滴,每天2次。(2)蚯蚓5条,剖开洗净,放入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干净纱布滤出清液滴,每次4滴,每日3次。(3)新鲜猪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液。(4)往耳朵里吹一点烂耳朵,每天3次。(5)生蒜2个,丝瓜1个,一起捣碎,用布挤压,每次滴3-4滴,每日3次。(6)核桃仁中加入少许冰片,滴入耳内。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