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父母的骄傲,宝宝的一举一动都系着父母的心。宝宝生病,最担心的自然是父母。婴儿鼻塞是常见的情况。宝宝鼻塞在健康上是正常还是异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宝宝鼻子不通气怎么办?
鼻塞在婴儿期容易出现,导致宝宝鼻塞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感冒或者房间干燥。宝宝还小,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他不舒服,他会哭,会大吵大闹。
宝宝鼻子不通气,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旦宝宝鼻子不通气,很多家长会认为是感冒了,其实不一定。有时候不是感冒生病的问题。如果在鼻涕多的时候卡在里面,也会堵塞宝宝的鼻子,鼻涕容易干,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鼻粘膜出血。
不过,家长也不用太担心。在宝宝睡觉的时候,可以在宝宝的鼻孔里放一条热毛巾,大约5秒钟以上再下去,这样有助于软化鼻孔里的鼻子和鼻粘膜。盖上热毛巾后,按住鼻子左侧哼右侧,按住右侧哼左侧,让宝宝的鼻子可以通过。也可以用吹风机在鼻子上吹两三次,效果也不错。但还是建议用热毛巾盖住,以免一些家长在使用吹风机时把握不住力度和时间,对宝宝造成不良后果。
如果热毛巾无效,应及时去医院,遵医嘱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宝宝鼻塞吃什么药?
用什么药可以治疗宝宝鼻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般来说,婴儿容易鼻塞。宝宝鼻子不通气是因为宝宝鼻腔发育不完善,鼻腔又短又小,鼻道狭窄容易发炎,而婴儿的鼻ru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发炎容易导致鼻腔充血或水肿,从而堵塞狭窄的鼻道,造成鼻塞。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往往会想到成人处理鼻塞有效的滴鼻剂。
但是滴鼻液有效吗?其实大部分都是反对的声音。据悉,婴幼儿使用滴鼻净会使鼻膜血管壁失去张力,影响鼻膜纤毛运动,使鼻腔充血肿胀,易引起药物性鼻炎。另外,由于鼻膜血管收缩,供血减少,鼻膜会干燥,起不到调温保湿的作用,甚至会引起鼻膜萎缩,影响嗅觉功能。严重者会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激越、嘴唇发绀、面色苍白、脉搏加快等中毒症状。
其实宝宝鼻子是不通气的。最好及时去医院,然后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这是最理性最恰当的方式。以免滥用药物造成严重后果。
婴儿鼻塞偏方
许多疾病都有民间疗法。对于宝宝的鼻塞,聪明人也有偏方。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偏方。
人们认为鼻塞只是感冒的症状之一。尽量治疗感冒,不要治疗鼻塞,也不要随便给宝宝喂水、液体之类的东西。不仅最多短时间无用或有效,还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秋季感冒多由伤寒引起。给宝宝喝点红糖姜葱汤。吃完饭最好用一点汗把被子盖好。注意姜要多放一点,不要太辣。只有葱白要放两三段,每段要两三寸。同时,最好吃一点祛风感冒的药丸。和红糖姜葱汤一起喝又好吃又有效。我的孩子和大人都用过这个方法很多次了。
另外,如果宝宝感冒发烧出汗,不要用上述方法,可以给宝宝服用桂枝汤。做法:桂枝10g,白芍10g,甘草5g,大枣3枚,生姜3片,做一个饭碗,这是大人的量,宝宝可以根据年龄喝5汤匙到半碗。如果感冒的主要症状是鼻塞、眼痛、头痛、颈背痛,用10克桂枝、葛根、陈皮和甘草一次煮一碗饭。大人可以一次性服用,小孩可以酌情减量,效果也很好。
以上民间偏方是否有效,见仁见智。但每个宝宝体质不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治疗,切忌盲目相信偏方。
鼻塞宝宝的小妙招。
婴儿的鼻子不通气。不仅宝宝不舒服,爸爸妈妈也不舒服。下面是一些宝宝鼻塞时可以使用的小技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
以下是宝宝鼻塞时可以使用的一些小技巧。爸爸妈妈一起学习!
1.喝葱水。取5根葱,将葱去掉,洗净,加入40毫升水,煮沸,小火煮3分钟,加入少量糖,放入瓶中,待温度适宜时,让宝宝饮用。
2.生理盐水滴鼻剂。将1茶匙盐放入240毫升温水中,放入用过的眼药水空瓶中,将宝宝直立,两个鼻孔各滴入1滴,然后让宝宝躺下,用鼻腔清洁器将分泌物吸干净。
3.用湿巾擦鼻子。准备一条小毛巾,用温水浸湿,然后轻轻擦在宝宝的鼻子上,重复多次。鼻子或鼻塞被水软化后,会很容易被擦掉。
如果宝宝睡前用温热的湿毛巾擦鼻子,然后在枕头上滴1 ~ 2滴清凉油或薄荷水,睡觉时鼻子会更舒服。
每个宝宝都是父母的骄傲,细心和耐心是每个父母必备的。如果家长在平时的照顾中多加注意和观察,相信宝宝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婴儿鼻塞的注意事项
知道了处理宝宝鼻塞的小窍门,也要知道注意事项,以免处理时造成不良后果。
1.使用棉签时,注意不要让棉签伤到鼻粘膜,因为宝宝会动来动去。
2.婴儿会用打喷嚏的方法清除鼻孔里的异物。突然遇到冷空气打喷嚏很正常。除非你流鼻涕,否则不要担心。
3.让宝宝呼吸一点湿润的蒸汽,也可以让鼻子里的分泌物容易清除,缓解鼻塞症状。可以在卫生间放热水,让水蒸气扩散,让宝宝吸3 ~ 5分钟,然后把鼻涕去掉。
4.注意空气太干燥的问题。小宝宝鼻子会不舒服,房间需要加湿。
5.如果鼻屎干燥堵塞严重,请找医生用专门的小器械治疗,不要随便治疗。
妈妈们在照顾宝宝的时候要多注意宝宝身体的变化。宝宝还小,如果一般不舒服也不会很明显,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如果宝宝生病了,及时去医院,切忌拖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