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妈妈都知道,在宝宝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后,母乳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这时辅食要逐渐增加。给宝宝添加辅食有什么要求和顺序?接下来,边肖会讲一些关于婴幼儿添加辅食的事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婴儿辅食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可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所有要求,所以单纯的母乳喂养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那么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给婴儿添加辅食了。那怎么才能确定婴儿需要添加辅食呢?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
首先要确定宝宝在6个月之前是要母乳喂养的。如果是6个月以上,此时纯母乳是不够的,需要添加辅食。如果宝宝一直处于饥饿状态,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尤其是六个月左右是他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候,不应该剥夺他的营养。这也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
其次,我们大人在吃饭的时候,宝宝会很感兴趣,会用勺子从你手里抢东西。这时候你可以往宝宝嘴里塞点东西,他也很开心的吃,说明宝宝对吃有非常强烈的兴趣,然后你就可以给他添加辅食了。
最后,宝宝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有自己的意识,知道该吃还是不该吃。如果你把食物放进他的嘴里,他会很高兴。如果他不想吃,就会把食物吐出来,说明她有进食感,不会出现强行喂食的情况。这个时候她也可以给宝宝添加辅食。
婴儿辅食添加顺序
给宝宝添加辅食不能太心急。我们应该慢慢来。当然,这个过程要有一定的顺序。接下来,边肖将介绍婴幼儿辅食添加顺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从一对多。宝宝6个月了。当我们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可以让他从一种辅食逐渐接触食物。试了几天,如果宝宝消化很好,大便很正常,这个时候可以再试一次。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添加好几种,所以不知道宝宝是对某一种食物过敏,还是喜欢不喜欢,所以在添加辅食的时候。
其次,由薄到厚。添加辅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流质食物开始。因为婴幼儿没有牙齿,对固体食物还是有一种不适应。我们可以从微小的颗粒开始锻炼宝宝的吞咽功能,然后将食物颗粒逐渐放大。每次加餐,一天只能喂一次,量不能太大。以后可以逐渐增加食欲。
最后,辅食一定要好吃,要嫩。如果宝宝不适应,你应该立即停止添加,等宝宝好转后再少量添加。
婴儿辅食的种类
婴幼儿辅食种类繁多。妈妈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选择不同的辅食。接下来,边肖将介绍几种非常好的辅食,供妈妈们参考。
1.婴儿米粉
这是新妈妈的首选辅食,因为这种食物不会引起宝宝过敏,给宝宝喂米粉也很方便。当然,刚开始可以只吃一点点,记得用勺子喂就行了,而且可以稀释,更有利于宝宝接受。
2.半液态淀粉食品
这种食物可以锻炼宝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也是从流质食物到半流质食物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米糊、蛋羹之类的食物。
3.水果泥
妈妈们可以选择新鲜的苹果、桃子、香蕉等。用小勺子做泥,然后喂给宝宝吃。吃饭的时候,他们可以逐渐增加食欲。市面上也有专门给宝宝吃的果泥,也挺方便的。
4.蔬菜泥
添加辅食当然不能忘了蔬菜。可以选择南瓜、胡萝卜等蔬菜烹饪,然后刮成泥给宝宝吃。也是从小勺开始,然后加大食量,以免宝宝不适。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宝宝会逐渐增加辅食的量。那你可以多吃点。
婴儿辅食的做法
很多新妈妈会选择给宝宝做辅食,有时候做不出来会觉得很烦。当然,他们会到处找各种方法给宝宝做。接下来,边肖将介绍几种婴儿辅食做法,希望对新妈妈们有所帮助。
1.简单的蔬菜
炒菜的时候,我们最好选择绿色蔬菜的叶子,比较好煮。可以先将洗好的蔬菜用热水焯一下,然后取出剁成泥,加入米粉中,搅拌后喂给宝宝吃。当然,也可以选择土豆、南瓜等容易蒸的蔬菜,蒸好后剁成泥,然后拌入米粉中喂给宝宝吃。这是两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2.混浊的食物
辅食加蔬菜是不够的,还要加一些鸡蛋、水果等。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加点蛋黄和水果泥。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尽量煮的烂一点,薄一点,让宝宝习惯。另外,最好在8个月后添加蛋黄,1岁后添加蛋清。
总之,宝宝的肠胃功能发育还不是很健全,所以在添加辅食的时候,要以科学为准绳,加上妈妈的关心和爱护,一定能做出非常好吃的辅食。
添加婴儿辅食的注意事项
添加辅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一个可以满足婴幼儿营养需求的过程。添加辅食有很多注意事项。接下来,边肖将与您分享添加辅食的一些问题。
首先要结合宝宝的年龄。每个月都有不同种类的食物要添加,可以以一种或多种形式添加。当然要先添加半流质食物,让宝宝慢慢适应食物。
其次,辅食的卫生符合宝宝的胃口。市面上也有很多专门为宝宝量身定做的辅食。很多妈妈会担心卫生问题,所以会选择自己做。他们做的时候可以先把食物做薄,然后慢慢做成固体食物。给宝宝添加辅食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你应该有耐心。
最后,注意宝宝的适应能力。如果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宝宝出现了适应不良,如消化不良、腹泻等,应立即停止添加辅食。等宝宝恢复适应后,再添加辅食。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要让他保持愉快的心情进食,这样才能引起他对辅食的兴趣。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