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时间可能与婴儿的智商有关。挪威科技大学的医学专家测试了345名13个月大婴儿的智商和运动技能,他们在5岁时重新参加了测试。在这些受试者中,近2/3的人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但其中17%的人在不到3个月大时改为奶瓶喂养。
母乳喂养间隔
婴儿出生后,母亲的乳汁将是婴儿的第一餐。我们应该尽早母乳喂养,以促进母亲的乳汁分泌。而且初乳富含抗体,宝宝要及时吃妈妈的初乳。一般情况下,如果母婴都没事,0.5 ~ 2小时就可以开始吃奶了。
喂食的频率、时间和数量
1 ~ 3天的宝宝每次需要哺乳10 ~ 15分钟(应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视个体差异而定)。
4 ~ 14天的宝宝,每4小时喂一次,每次15 ~ 20分钟,每次30 ~ 90 ml(按照按需哺乳的原则,视个体差异而定)。
15 ~ 30天的宝宝,每3小时喂一次,每次15 ~ 20分钟。喂食时间可安排在早上6、9、12点;下午3: 00、6: 00、9: 00、12: 00、午夜后3: 00,每次喂70-100毫升奶(应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视个体差异而定)。
其实母乳喂养只要妈妈们遵循母乳喂养的原则就好,因为每个宝宝都是特殊的,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重要。
母乳喂养时间应该是多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喂养婴儿的最佳方式是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纯母乳喂养。
过敏宝宝半岁前一定要吃纯母乳。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是,如果儿童在六个月内可以纯母乳喂养,那么过敏的风险要低于早期开始喝牛奶的儿童。
虽然这个结论没有经过对比,但是在王主任的诊所里,产后不久喝牛奶导致湿疹过敏的案例比比皆是。原因是孩子对牛奶、蛋白质等一些不易消化的大分子过敏。
6个月以下的儿童处于食物过敏的高发期,牛奶和鸡蛋是最常见的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果宝宝在6个月前开始喝牛奶,添加辅食,会增加过敏的风险。
为了防止宝宝对食物过敏,一般需要从少量的新食物开始,逐渐增加。如果没有过敏反应,7~10天后再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如果宝宝对牛奶过敏,用蛋白水解奶代替。如果宝宝对蛋白质过敏,可以只给蛋黄,蛋黄外层要剥掉,保证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营养不良,纯母乳喂养时间不宜超过7~8个月。
母乳喂养时间长的好处
根据研究,母乳的喂养时间可能与婴儿的智商有关。挪威科技大学的医学专家测试了345名13个月大婴儿的智商和运动技能,并在他们五岁时重新参加测试。这些受试者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至少母乳喂养了六个月,但其中17%的人在不到三个月大的时候改用奶瓶喂养。
由Torstein Vik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任何年龄,母乳喂养和运动技能之间都没有相关性。
然而,那些在三个月后停止母乳喂养的婴儿,其智力和整体智商可能分别低于13个月和5岁前的平均水平。
这一发现支持了大多数医生“母乳喂养最好”的建议。该报告总结道,“我们发现,即使在调整了母亲的年龄、教育程度、智商和怀孕期间是否吸烟等因素后,母乳喂养期的长度和智力发育之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我们的数据支持这样的假设,即较长的母乳喂养期有利于认知发展。”
让您的宝宝变聪明:
许多新妈妈抱怨说,即使她们认为自己做不到,她们仍然受到保健专家和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母乳喂养呼吁的压力。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特殊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可由母亲传给婴儿,使婴儿抵抗感染、呼吸道疾病和腹泻。专家特别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母亲母乳喂养,因为那些国家的婴儿如果在出生前三四个月不喝母乳,死亡的风险更高。
母乳喂养时间长的弊端
母乳喂养时间过长对宝宝的危害:
事实上,如果护理时间过长,会造成很大的危害。随着母乳到10个月以后,乳汁中蛋白质的含量逐渐减少,乳汁变得暗淡,营养价值下降,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喂奶时间过长,会养成不吃其他食物的习惯,会使孩子缺乏营养。正好这个时候孩子长得快,需要多种营养。长此以往,孩子会营养不良,瘦弱多病。而且长期不停奶,孩子依赖性大,离不开妈妈,思想幼稚,缺乏自主锻炼,影响心理发育。
母乳喂养确实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但需要时间。如果母乳喂养过期,会阻碍孩子的生长发育。母乳只能满足6个月以内婴儿的营养。12个月后,乳汁分泌量减少,不再是“金水银水”,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到第九个月和第十个月,他们的体重比出生时高了5公斤左右。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母乳喂养很难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断奶的准备工作要从9、10月份开始。随着辅食的增加,母乳的数量要逐渐减少,到1岁就要断奶。
母乳喂养时间过长对母亲的危害
长期母乳喂养对母亲的身体不好,因为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无法调节,会表现出睡眠不好、无精打采、食欲不振、体力消耗过大等现象。延长哺乳期对母亲和婴儿都是有害的。首先,母乳喂养时间过长会造成母亲生殖器官的萎缩,如子宫萎缩,阴道黏膜脆弱无弹性,甚至永久性闭经,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