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流产是指妊娠不满28周,胎儿体重低于1000克时的流产.流产分为自然流产、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无论是哪种流产,都是对女孩生育能力的最大透支,会对女性的身心造成伤害,会产生流产后遗症。
流产有什么后遗症?
流产后遗症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女性朋友的身体状况,因人而异。流产后遗症的表现不是单一症状。一般来说,会伴随一些出生后遗症。那么流产后遗症有哪些呢?
1.没有按时来月经。
女性流产后,由于心理压力大,情绪长期不好,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月经,造成月经不来的现象。
2、造成伤害或并发症
例如背痛、腿痛、足跟痛、虚弱、子宫吸出不完全和出血或炎症。
3.腹痛
早期腹痛主要由流产后出血、宫腔内血块等引起。刺激子宫收缩,引起持续性下腹痛。后期为阵发性宫缩,导致胎盘剥离,阴道出血前腹痛,主要与临床经验有关。
4.阴道出血
子宫壁会有少量出血,一般会随着子宫的收缩伤口修复。
5.妇科炎症
流产后,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或过早性生活,可引起生殖器炎症。
自然流产后遗症
自然流产是指妊娠20周前自然流产,或出生体重500克以下的胚胎或胎儿。80%以上的流产发生在妊娠的前12周,染色体异常至少占早期流产因素的一半。
自然流产的风险主要随着母亲生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样,父母年龄越大,自然流产的风险也越高。由于自然流产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不同,自然流产后遗症主要分为五类:
1.先兆流产
妊娠早期有少量阴道出血、下腹痛或下腰痛。经过适当的流产治疗后,妊娠可以继续。
2.不全流产
如果胎盘组织不能随胚胎完全排出,就会留在子宫内,因为出血会比较多,所以要紧急用负压吸引和搔抓的方法处理。
3.过期流产
如果胚胎死亡,但仍留在子宫中数周,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凝血障碍。
4.反复流产
三次或三次以上连续自然流产称为自然流产。
5.难免流产
如果胎膜早破,导致白带,可以积极治疗流产,不出血,不阵痛。但如果症状加重,甚至出现发热,则考虑终止妊娠。
药物流产后遗症
我国自1992年开始开展药物流产的临床研究,并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妊娠49天内无禁忌症者。药物流产的主要好处是可以消除女性对手术的恐惧和精神压力。药物流产的弊端也很突出。主要缺点是一些药物流产时间太长,因为胎膜残留在官腔内。药物流产的后遗症主要包括:
1.身体状况不适合吃的药。
如果身体条件不符合服药要求,就有可能发生。服药后子宫收缩引起剧烈疼痛,流产后会出现连续十几天的出血,甚至更长时间或大出血,但目前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2.服药后流产不全。
完全流产通常是安全的。如果流产不彻底,会隐藏很多危险。最常见的是出血和感染,可能会对流产造成严重后果。
3.不当的药物治疗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
在法国,有一个例子,一个女人在服药后由于免疫系统被破坏而突发疾病死亡。
4.残留药物感染
因为药物流产后体内残留的一些药物还没有完全消除,残留的药物会引起盆腔感染。
如何避免流产后遗症
无论是人工流产、药物流产还是自然流产,都会对女性朋友造成很大的伤害。流产后一定要有适当的休息和护理,那么女性朋友如何减少流产带来的伤害,避免流产后遗症呢?
1.流产后的乳腺和经络要保持通畅。
流产时,新发育的乳房会恢复,容易诱发乳腺小叶增生,造成乳房肿块,乳房疼痛。如果第一时间疏通经络,突然停滞的气血就会运行起来。可以避免坐月子不当导致的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
2.流产后的子宫要精心护理。
药物流产时,母体的宫颈和子宫内膜不可避免地受到损伤,宫颈的伤口导致子宫自身抵抗力下降。子宫颈本身就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易感部位,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有直接关系。
坐月子期间要充分保护子宫,包括增加子宫抵抗力,促进子宫快速修复,彻底排出淤血。
3.药物流产后的休息和饮食更要小心。
流产或流产(流产)突然停止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比正常生产危害更大,一定要注意护理。虽然不是说要做10个月,但是产后至少要做半个月。
4.做好避孕,不宜过早怀孕。
由于透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在此期间不宜再次怀孕,因为可能会再次出现流产的症状。如果想再次怀孕,需要等待半年左右。
流产后如何保养身体?
虽然堕胎的整个医疗过程比过去安全多了,危害也小了。但是鉴于流产对身体的伤害,女性流产后身体更虚弱,更容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那么流产后如何保养身体呢?这也是大家关心和在意的问题。简单介绍一下吧。
首先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饮食,食物要容易消化。特别要选择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豆类、蛋类、肉类等。
其次需要注意个人卫生,所以一定要多加注意,子宫也需要一个修复的过程。这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持阴部的清洁卫生,使用的卫生巾和内衣要勤洗勤换。
再次,注意事项还包括在一定时间内禁止性生活,防止细菌感染。
最后,虽然是“小月”,但也要作为足月的“大月”来调养。休息1-2周,逐渐增加活动时间。流产后半个月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冷水劳动,以免抵抗力下降引发其他疾病。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