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般来说,痔疮是出生很久的,但其实孕妇得痔疮是因为胎儿逐渐长大,子宫也随之长大,压迫静脉,阻碍血液回流。孕妇长痔疮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发病率为76%。孕妇痔疮怎么办?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吗?
孕妇痔疮怎么办?
孕妇痔疮一般发生在晚期,也就是28-36周。由于孕妇痔疮发病率高,很多孕妇可能无法避免痔疮。如果长期不治疗,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得了痔疮怎么办?
先用软冰袋冷敷有痔疮的部位,每天数次,消除肿胀。
第二,可以用中医疗法。每次冰敷后,将中药或普通温水倒入坐浴盆,注意清洁。洗澡时,可以采用冷热交替的方法。冰敷后,洗澡。
第三,排便后应使用柔软、无味、干净的纸巾,或者将纸巾打湿,从前向后擦拭。
第四,多喝水和蜂蜜水,多吃水果蔬菜,不吃辛辣食物。
第五,多做运动,避免久坐,多做肛门收缩放松运动。
第六,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玩手机,不要看杂志,因为在厕所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时候,人一般会蹲很久,直到蹲不下为止。
孕妇痔疮是什么原因?
孕妇痔疮高发已经成为每个孕妇关心的问题。孕妇如果得了痔疮,不仅身体上痛苦,长期不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那么,孕妇为什么会得痔疮呢?
1.孕妇久坐不动,体内血液循环不足,盆腔血流缓慢,腹腔脏器充血,引起静脉充盈肿胀,降低静脉壁张力。
2.运动不足导致的肠道蠕动减慢,大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干,造成大便干燥,大便挤压静脉,导致淤血,血液回流困难。
3.随着胎儿的不断长大,子宫也随之膨胀,对腔静脉造成压力,阻碍盆腔内的血液回流,使肛周静脉丛内的血液淤滞。
4.怀孕期间,内分泌激素影响盆腔血管和直肠的扩张,形成痔疮。
5.分娩时腹压增加,肛门局部痔静脉也会回流,严重的会造成痔静脉受损。
孕妇痔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和怀孕有关。因为挤压的血液,直肠血管膨胀。大部分孕妇怀孕后运动量减少,饮食改变,更容易便秘,排便困难,造成直肠下段和肛门的痔疮堆积静脉曲张,诱发痔疮。
孕妇会自己长痔疮吗?
前面对孕妇痔疮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孕妇痔疮是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直肠,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积血引起的。众所周知,孕期最好不要吃药。孕妇痔疮后能自愈吗?
痔疮初期,不严重的时候,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缓解疼痛,慢慢治疗。首先,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食物刺激,避免大便干燥和便秘。保持身心愉悦,不要太紧张,愉悦就好。便秘会加重痔疮的病情。运气好的话,不严重的话可以不治疗。大多数人生完孩子后,痔疮会慢慢消失。关键是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一旦发现痔疮比较严重,一定要去医院治疗。严重的痔疮会导致贫血和虚弱。更严重的是,痔疮出来后,容易造成肛周组织感染。
一般来说,轻度痔疮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下是可以自愈的,但是当痔疮发展严重时,一定要去医院确认病情。遵医嘱,不要相信不正规的治疗。
孕妇痔疮吃什么好?
孕妇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自己的健康。如果他们不小心生病了,就很难治疗。然而,痔疮的发病率为76%。痔疮是肛肠疾病。很多肛肠疾病严重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孕妇最好先用食疗代替手术。那么,孕妇痔疮可以吃什么呢?
1.谷物纤维。吃富含谷物纤维的食物。包括大米、大豆、玉米、小麦、土豆,其主要功能是养生防病。为了达到均衡的饮食,尽量使食物种类和物种多样化。谷物有很多纤维,对身体有好处,但也是一些人的禁忌。比如消化有问题的人不能吃不消化的五谷杂粮,容易胀气的人吃了之后会不舒服。患有胃肠疾病的人不宜过多食用荞麦和大豆类食物,因为荞麦容易消化不良,大豆容易胀气。
2.蔬菜。蔬菜中含有一定的维生素,有助于消化和通便。如韭菜、芹菜、丝瓜、白菜、菠菜、丝瓜等。增加肠道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预防便秘。
3.混合水果泥。将苹果泥去皮,捣碎,将残渣与果汁混合,加入去皮的猕猴桃、香蕉、芹菜叶,将芹菜叶用开水焯一下,切碎,混合后食用,可有效预防便秘。
孕妇痔疮吃什么主要以健康为主,不要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多吃有益的食物,早睡早起,多做运动。
如何预防孕妇得痔疮?
虽然孕妇痔疮的发病率是一半以上的概率,但是还是要尽可能的预防痔疮。毕竟还是有24%的概率是负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预防孕妇得痔疮。
首先,养成上厕所的好习惯,缩短蹲厕所的时间。排便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在厕所蹲太久,很容易拖延,加重痔疮的病情。同时注意肛门的卫生和清洁,避免细菌感染。可以固定最佳排便时间。
第二,多运动。虽然孕妇要注意过劳,但不代表不能运动。运动不仅有利于排便,还有利于生产。运动有助于肠胃蠕动,喝点蜂蜜水或淡盐水更有利于排便。每天坚持做10-30次提肛,有意识的收缩肛门,减少发病率。
最后,尽量选择左侧睡姿。孕妇采取这种睡姿,可以减轻直肠静脉的压力,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子宫和胎盘的血液灌注,预防和治疗妊娠期痔疮。
孕妇要特别注意痔疮,伴侣也要给予适当的陪伴和照顾。孕妇痔疮不需要太担心,但也需要有意识的治疗和注意,防止病情恶化。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