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输卵管结核是现在很多女性都会面临的妇科疾病,但是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很多女性都是相对排斥的,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输卵管结核的症状,输卵管结核是怎么回事,输卵管结核的原因。
输卵管结核的症状
每种病都有一定的症状,即使是输卵管结核,出现时也有一定的症状。虽然这个症状可能不那么明显。我们来看看输卵管结核的症状。
输卵管结核是指结核杆菌直接进入输卵管或血液、淋巴逐渐扩散到输卵管,形成结核病变。其病变可慢慢扩散到子宫、宫颈、卵巢、外阴等。这种病通常两边都有。第一个症状是不孕。除了不孕症的主要症状外,这种疾病的患者可能不再有任何其他临床表现。
输卵管结核的症状是:
1.不孕:第一个症状。
2.月经失调: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与月经不调有关。
3.下腹痛:腹痛伴不同程度发热。
4、发热:月经期间发热,正常后。
5.全身症状:盗汗、虚弱、体重严重下降等。
输卵管结核是怎么回事?
输卵管结核比较常见,如果考虑输卵管再通术治愈的话可能会少一些,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治疗。那么输卵管结核是怎么回事呢?
1.不孕不育。输卵管结核由于结核杆菌的血液循环,淋巴液或直接扩散到输卵管形成结核病灶,可逐渐向下扩散到多个部位。输卵管结核多发生在两侧,主要症状为不孕,病变主要有增生粘连型和渗出型。
2.系统性结核病。结核支原体引起的输卵管炎通常伴有肉芽肿性输卵管。可见各种类型的慢性炎症改变,如溃疡型、干燥型、粟粒结节型、峡部结节型和单纯性肥大型。可见结核分枝杆菌或病理检查显示结核的结节改变可能有全身性结核的表现。
3.输卵管结核主要见于20至40岁的妇女,也见于绝经后妇女。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已证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青春期,子宫内膜结核的易感性在分娩后第二次发生,占50%-60%,影响20%-30%的卵巢,4%-15%的宫颈结核。输卵管结核患者除了不孕,可能没有任何其他临床表现,即使有症状也没有非特异性症状。
输卵管结核的原因
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的症状引起的。输卵管结核出现时,也有一定诱因。所以在生活中,也要注意疾病的成因。
1.化脓性输卵管炎
常见于不全流产、流产及产褥感染,致病菌为化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导致间质性输卵管炎、峡部结节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积脓,导致输卵管结核。
2.输卵管发育异常
先天性输卵管发育不良如输卵管发育不良、弯曲畸形、输卵管憩室等。可导致输卵管卵子转移,精子和受精卵功能障碍,容易不孕和输卵管妊娠,最后导致输卵管结核。
3.淋球菌性输卵管炎
近年来,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盆腔炎比例有所上升。与淋球菌一样,输卵管的感染是沿粘膜上行,经宫颈内膜、子宫内膜、输卵管内膜至盆腔腹膜,但一般没有急性期。另外,感染初期症状较轻,不会引起重视,最终导致输卵管结核。
输卵管结核的诊断
输卵管结核的症状主要是不孕,所以这种病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治疗。输卵管结核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输卵管结核的诊断基础
(1)原发性不孕、月经稀少或闭经。
(2)发热、盗汗、盆腔炎或腹水。
(3)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
(4)有结核病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肠结核等。
(5)体格检查:下腹部有弹性,压痛,双侧输卵管增粗,硬化成条索状,还可触及囊状肿块并与子宫粘连,提示有液体形成。
(6)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第2-3天诊断性刮宫后,可确诊典型的病理检查结果。
(7)子宫-输卵管碘造影显示输卵管呈典型串珠状,管腔狭窄坚硬。
(8)阴道后穹窿痰、黄草渗出物、涂片或培养后可确诊结核杆菌。
2.输卵管结核的鉴别诊断:要注意与一些类似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如非特异性输卵管卵巢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癌等详细的家族史和既往问题史。38%的患者有全身结核病史,20%的患者有结核家族史,因此未婚青年女性有盆腔炎,已婚女性有原发性不孕、月经稀发或闭经、异常子宫出血、腹痛、腰酸。
拜托,输卵管结核怎么办?
如果确诊为输卵管结核,要积极治疗。现在医疗条件比较发达,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是能看到效果的。
1.化学药物疗法
(1)一般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增加机体抵抗力。
(2)抗结核治疗:特别是年轻患者,应采用此法。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与结核病相同。但由于输卵管黏膜褶皱较多,结核无法消除,治疗应适当延长至9个月。抗结核治疗的原则应是早期适当、定期、全面、适当和联合使用。
2.外科疗法
双侧阑尾切除术和全子宫切除术适合年轻女性,尽可能保留卵巢功能。当卵巢切面无干酪坏死或脓肿时,考虑保留卵巢。由于生殖器结核引起的粘连通常较为广泛和密集,术前应口服肠道抗病毒药物和清洁灌肠。为避免感染扩散,减少术中粘连,术前应使用抗结核药物1-2个月。术后根据结核的活动性,无论是否从大网膜上切除病灶,抗结核药物治疗一个月左右即可完全治愈。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