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阻塞的原因
为什么泪道会堵塞?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感到平静,每16小时就会分泌0.5 ~ 1.0毫升的眼泪。这些眼泪除了润湿眼球,蒸发掉一部分外,剩下的眼泪会通过泪道引流到鼻腔。所以泪道阻塞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不同部位阻塞的原因不同,但一般来说,泪道阻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先天因素。比如先天性Hasner瓣阻塞最常见,先天性泪道闭锁,如骨骼畸形、骨性鼻泪管闭锁、鼻中隔偏曲或鼻中隔异位等也可引起泪道阻塞。此外,先天性泪点狭窄也会造成泪道阻塞。
第二,后天发展。对于部分儿童来说,鼻泪管下端在出生后一定时间内发育不完全,以至于会被一层先天性残膜封闭或被上皮细胞碎片堵塞,最终导致泪管阻塞。
第三,创伤性炎症。泪小管撕裂伤常导致泪道阻塞,此外鼻骨、上颌骨骨折等其他机械性损伤常累及泪道,包括酸碱烧伤在内的烧伤也直接影响泪道功能,引起泪道阻塞。眼部局部炎症,如沙眼、睑缘炎、急慢性泪囊炎、麦粒肿、眼睑疱疹、急慢性结膜炎等。也可因炎症和肿胀引起泪道阻塞。
第四,异物和肿瘤。灰尘和掉落的睫毛经常会堵塞泪道,而泪囊肿瘤、鼻腔和鼻窦肿瘤也会挤压泪道造成堵塞。
泪道阻塞的症状
泪道阻塞是一种好发于泪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及鼻泪管下口的疾病,以溢泪为主要症状。这种病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是流泪,即在泪液分泌正常的情况下,泪液排出受阻,无法流出鼻腔,眼睑溢出,最终导致长期流泪,如果遇到迎面吹来的气流,就会加重。泪眼通常是单侧的,也有双侧的情况。
泪道阻塞的另一个症状是,患者眼部检查时可发现充血和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泪囊区也会出现皮肤红肿。如果按压此处皮肤,会发现肿胀、变硬,压痛明显。这是因为泪道堵塞导致大量泪液滞留在泪囊内,造成细菌的繁殖和感染。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症状就是眼睑燥热伴下眼睑下垂,这是由于眼泪流出导致眼睑糜烂,进而导致眼睑皮肤干燥,而下眼睑下垂则是由于眼泪的浸泡导致皮肤细胞活性降低。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宝宝经常哭闹、流泪,要仔细检查是否符合上述症状。如果怀疑自己或孩子已经患有泪腺疾病,一定要尽快到正规的五官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耽误泪腺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泪道阻塞的危害
俗话说,中医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仅仅是泪道堵塞,然后在药店买点眼药水就可以应付了。而泪道堵塞的原因有很多,结果往往不能对症下药,导致泪道堵塞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泪道堵塞会造成哪些危害是家长应该注意的呢?
由于泪道堵塞,眼泪长时间溢出,眼球终日被细菌浸泡在泪水中。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往往会引发角膜炎、角膜溃疡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眼内炎、眼球萎缩的可怕后果。
此外,由于新生婴儿的血管系统不成熟,眼眶内的大量细菌可能会繁殖到血液中,进而可能导致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危及生命。另外,泪道堵塞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慢性泪囊炎并发泪腺脓肿,尤其是新生婴儿皮肤嫩薄。反复的泪腺脓肿会造成局部皮肤溃烂,形成泪道瘘,不仅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还会对孩子的泪道功能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
泪道阻塞的治疗
看了泪道堵塞带来的危害,很多家长会想,得了这个病怎么办?边肖的建议是尽快去正规医院,让医生检查确诊,根据泪道阻塞的原因和病程进行针对性治疗。通常,将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探针置管法: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少数轻度或纤维蛋白粘连性阻塞,通过反复探通,逐渐加大探针来达到扩大鼻泪管的目的。探通鼻泪管后,放置丝线、羊肠线、聚乙烯或硅胶管约3-6个月,使原本狭窄堵塞的通道逐渐变成正常通道。
2.阻塞切开手术:这种治疗一般针对上泪道阻塞。手术采用特殊的刀切开或电凝、电解等切开方法。从靠近睑板结膜侧的泪道开口处水平切开泪道,然后取出堵塞的息肉、肿瘤等堵塞物。
3.泪囊鼻腔造口术:这是治疗泪囊以下阻塞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此手术将泪囊和鼻粘膜切割成“I”字形,前后叶分别缝合。该手术仍是泪道再通术中最可靠的方法。
4.激光泪道成形术:随着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国产YAG激光治疗机气化疏通堵塞的泪道的治疗方案,因其对邻近组织创伤小、术后瘢痕形成少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得到推广应用。该治疗方案采用激光疏通泪小管、泪道或鼻泪管的狭窄或阻塞,结合药物灌注。这种手术方法可以恢复泪道的生理通道。
预防泪道阻塞
中医认为,除先天性泪道阻塞外,后天性泪道阻塞往往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下面小编根据泪道阻塞的原因列出一些预防意见:
首先,由于泪道阻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眼部组织炎症,造成泪道挤压,所以要养成勤洗手,避免随意揉眼睛的习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外界细菌的入侵。
其次,如果工作环境经常多风多尘,要改善环境,佩戴防护眼镜,预防结膜炎。
第三,尽量不要在公共游泳池游泳。毛巾、手帕等物品要与他人分开,经常清洗消毒,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最好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多吃清淡的饮食,多做眼保健操,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眼息肉的出现。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