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什么原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需要放弃吗)

亲子生活 2年前 (2022) wanzi
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什么原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需要放弃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新生儿分娩疾病,是新生儿致残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分娩时宫内缺氧。那么如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前期主要是针灸进行疗程,一般需要住院或每日注射脑活素药物,一般需要3 ~ 6个疗程,每个疗程10 ~ 14天不等。住院输液治疗主要用于滋养脑神经,促进脑神经的恢复,对脑病患儿脑损伤细胞的恢复很有帮助,可促进脑部CT正常。

2.可以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主要采用推拿按摩的方式。并使用一些训练器材帮助宝宝恢复运动功能来促进宝宝的运动发育,让宝宝尽可能达到正常发育水平。训练时间长,见效慢,需要家长的耐心和资金支持。家庭训练也可以在专业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减轻经济负担。

3.康复训练也可以配合一些物理电刺激疗法和中医针灸疗法。这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一些有条件的医院会进行高压氧舱治疗改善脑缺氧,要在早期进行。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主要在于早期治疗。越早治疗,其后遗症越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治好的。所以,家长在治疗的同时要有耐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

作为晚期新生儿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胎儿窒息。那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哪些症状呢?让我们一起学习。

首先,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为兴奋、易激惹、肌张力正常、莫罗反射活跃、吸吮反射正常、呼吸平稳、无惊厥。大部分症状在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其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度表现为嗜睡或抑制,肌张力下降,吸吮反射和莫罗反射下降,约半数病例出现惊厥。足月儿上肢肌张力下降较下肢严重,提示病变累及矢状窦旁区。如果早产儿表现出下肢肌张力高于上肢,则提示病变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如果症状持续7 ~ 10天以上,可能会有后遗症。

再者,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极低,柔软,莫罗反射和腱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差,前囟膨出,经常抽搐,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甚至呼吸衰竭。重症患儿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会留下后遗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

说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相信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种病,因为它是新生儿罕见的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脑损伤的疾病之一。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很多,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过期妊娠引起的胎盘功能不全,脐带缠绕、压迫等脐血流受阻或阻断,各种难产等。

因为足月胎儿的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一旦缺氧,很容易引起脑水肿和缺血,严重时甚至出现脑坏死。由于产程中胎儿窘迫,为了挽救胎儿,阴道助产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旦发生新生儿缺氧,产妇和家属会认为是助产引起的。其实阴道分娩,甚至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都可以发生,只是阴道助产的发生率更高,原因还是因为胎儿宫内缺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宝宝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早期预防很重要。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以大大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防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安检”。很多宝宝出生后都患有一些隐性的新生儿疾病,通常很难发现,只有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才能发现。新生儿疾病筛查可以帮助家长有效预防一些新生儿疾病,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预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参加产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等各种高危因素,避免或减少胎儿宫内缺氧和难产的发生。

2.医护人员应仔细观察产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胎儿宫内缺氧和难产,以减轻或避免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

3.医生应正确掌握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指征,预防或减少阴道分娩困难的发生。

4.及时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与儿科医生一起处理窒息新生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婴儿的影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围生期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这种疾病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也是新生儿后期残疾儿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我们来看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宝宝的影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幸存者往往有脑瘫、共济失调、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最大的危害是脑瘫,脑瘫患儿有以下四种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和/或运动和反射异常。因为伸肌张力过高,宝宝俯卧位可以提早抬头;下肢张力过高,表现为孩子坐着时,由于髋膝关节的伸展而站起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与抢救是否正确及时有关。所以,早干预早治疗很有必要!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