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三个和尚挑水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人们做事互相推诿,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社会需要相互合作,需要每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负责。《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庙,有一天庙里来了个小和尚。他每一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菩萨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庙里又来了个瘦和尚。他一来就喝掉半缸水。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之后看到小和尚在庙里清闲自在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齐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务必放在担子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而两人的关系也僵化了。之后,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瘦和尚叫他自我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到最后干脆把菩萨面前的净水瓶里面的水抢着喝干了,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齐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那以后,三个和尚都勤快起来,齐心协力,轮流着去挑水,日子过的很不错。这个故事透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之后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扩展资料:《三个和尚》影片没有停留在原意上,而是把主题定为“人多心不齐,就要坏事,而只要心齐,劲往一处使,就可以办好事”。该片没有对话,音乐起到了叙事和解说人物个性的作用。三个和尚的造型设计兼具幽默、朴拙、善良的美感。由三个和尚没水喝,到三个和尚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共同的目的,关键在于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发扬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参考资料:三个和尚-百度百科
Q2: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着火,三个和尚合力灭火,然后三个和尚合力吊水的情节告诉人们真相:人是团结的,山是动的。只要我们相互配合,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斤斤计较,互不让步,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这个故事既批判了社会上“三僧无水可吃”的落后思想,又倡导了“人心向背,山移”的新社会思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三个和尚》就像一面镜子。面对它,人们可以审视自己。三个和尚都不想打水,都想白喝水,以此来深入挖掘人内心的欲望和贪婪。深刻挖掘了隐藏在人们心理中的自私欲望和阴暗面,生动展现了僧人贪婪、斤斤计较、相互不妥协、利益失衡的内心变化,同时描绘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私本性和贪婪。展开的材质艺术片《三个和尚》,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强烈的个性,用寥寥几笔充分展现了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既有幽默感,又给人一种质朴善良的美感。在场景建模中,参考了一些国画技法。比如有山有水有寺庙的大全风光,就有水墨山水画造型的味道。影片还巧妙地将西方漫画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融入民族风格,使生动的形象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三个和尚》以喜剧的形式讽刺当下的社会现状,将丑陋的东西更贴近观众。同时,揭露创新精神缺失、自私自利终将酿成大祸,倡导团结协作、仁义礼智信的精神。此外,这部电影用肢体语言突破了文化差异和语言的鸿沟,确立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克服了自私,倡导团结合作。来源:百度百科-三僧
Q3: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人多挑水心不齐也不及一人多。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两个人才辛辛苦苦抬来一桶,还不及一个人挑得多。2、想不劳而获只会空喜一场。听到一声响雷,三个人都想“快下雨了!”,大家赶去把水缸、木桶搬了出来,等待积水。谁知天上的乌云看他们想不费力就得到水,竟然生气了,一滴雨也没下,就飘走了。三个和尚空欢喜一场。3、相互推脱,自私自利,总会后悔。后来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后悔都来不及。4、团结力量大,互相推卸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从小树立与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观念,人心齐,才能合作共赢。扩展资料“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民间谚语从古到今,几乎人人都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做不成常常是“ 三个和尚” 心不齐在作怪。这三句话很简单, 但有很深的哲理。过去如此,今天也如此,将来还会这样。《三个和尚》人物设计造型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寥寥几笔就完全表现出了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既具有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角色介绍:1、小和尚小和尚在游历中发现山顶小庙,于是就安顿下来,天天勤奋的打水念经。但是高和尚来了后就生了懒惰思想,和高衣和尚一同抬水喝。2、高和尚高和尚第二个在小庙安顿,到小庙后高和尚主动去打水,但是第二天他就不愿再单独去打水,最后和小衣和尚一同去抬着打水。晚上听到小和尚敲木鱼,扰乱了自己节奏,两人都不再敲木鱼,念佛。3、胖和尚胖和尚是最后在小庙安顿下来的人,到小庙后喝完了水缸里的水,又不愿去打,最后闹得三人都不愿再去打水。最终,使得大家都没水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个和尚
Q4:幼儿园故事三个和尚挑水喝告诉小朋友的道理
《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Q5:三个和尚挑水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原因很简单。当只有一个和尚的时候,因为生存的需要,没有逃跑的可能,只有自己能挑水。同理,当你让某人全权负责某件事时,他也没有推脱的余地,往往会及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圆满解决问题。有两个和尚的时候,人的惰性和依赖性明显体现出来,要么每个和尚负责挑水一天,要么他们共同挑水。虽然提水好像不划算:两个人一次只提一桶水,比一个人挑两桶水差四倍,而且人力和时间都不划算。不过,这很公平。对方没有借口不取水,但却给了他们一种公平感。为什么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前满足于比较低的生活水平,而改革开放后,尽管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却纷纷抱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更喜欢享受较低的生活水平,却不能容忍分配上的不公平。比如你和同事的工资在1000元,你可能不会抱怨;但是当你发现同事的工资是1200元,而你自己的是1100元,虽然他的收入增加了,但他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同事比自己多拿100元。关注的焦点不是收入的多少,而是收入差距。当有三个和尚的时候,人的惰性和依赖性让每个人都忙着推卸责任,期待别人承担义务,自己享受果实。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部门人多了,但办事效率和能力却没有提高。比如你安排几个人负责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完成一个任务,过程可能是张三把任务推给李四,李四把任务推给王五。结果到了预定的时间,很多事情还在相互推脱中掉头,还没有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推卸责任,找出各种借口,互相指责。因此,任务可能不得不延期或推迟,即使完成,其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要求,更不用说取得超出预期的满意结果,甚至任务可能因机会的延迟而永远无法完成。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如果你拖延机会,你可能会把自己推到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
Q6:三个和尚挑水喝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个和尚没水喝是旁观者效应,这种现象和“人多力量大”相悖。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实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现场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援助的可能性就越低,形成一种“路人冷漠”的现象,又名责任分散效应。 旁观者效应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旁观者效应又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当发生某一件事情时,单个人的责任感更强,而集体中的个人责任感最弱,从1980年开始,就有60多个实验研究,结果90%的实验结果都是独自一人时更能为他人提供更多帮助,而且随着旁观者数量越多,受害者被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对于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责任扩散:如果人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场,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有多大,因为有很多人分摊责任。还有一个影响行为的原因是人们对举止得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没有完全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如果只有自己大惊小怪会很没面子。因此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我们以为大声呼救一定会有人帮你,但也有可能会造成群体无意识的旁观者效应。所以我们可以看着人群中的某一个人寻求帮助,告诉他你需要他的帮忙。这样他很可能就会主动的帮你,并且还会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