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道祖师,我入腐第一本,现在入坑两年了,魔道这本书,真的是被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多好多遍,每天都在为忘羡的绝美爱情哭泣,忘羡是天作之合,天生一对,是我小说界的白月光朱砂痣,而墨香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之后又看了渣反,还有天官,只能说这个女人太可怕了,就一个字,绝,既然题目是问哪些,那就绝对不能只介绍一本,墨香三部曲都介绍一下哈😊
哪些小说让你?
魔道祖师,我入腐第一本,现在入坑两年了,魔道这本书,真的是被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多好多遍,每天都在为忘羡的绝美爱情哭泣,忘羡是天作之合,天生一对,是我小说界的白月光朱砂痣,而墨香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之后又看了渣反,还有天官,只能说这个女人太可怕了,就一个字,绝,既然题目是问哪些,那就绝对不能只介绍一本,墨香三部曲都介绍一下哈😊
反派自救系统
我最喜欢的穿书文,没有之一,墨香的第一本书,很甜,可以说没有任何雷点,放心观看,只能说一句,师尊果然是高危职业,看完二哈之后,两本书综合评价,楚晚宁是人间理想,而沈清秋是人间朝阳♡,分享片段♡:疯子也有,傻瓜也好,恋爱脑也好,神经病也罢。就这样了。
沈清秋牵住他的手,像牵孩子一样,问道:“这次一起走?”
洛冰河慢慢抬头,眼底仿佛闪烁着熠熠星河。
手掌心贴合,十指紧扣。
沈清秋在前大步流星,听到洛冰河在身后叫着自己。他轻轻地喊:“师尊。”
其实,这声音从未改变过。
始终如一。
魔道祖师
前面也说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的心中的top 1,我不管其他人怎么说,反正我就是喜欢,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强强类型,看了很多遍,每遍的感触都不一样,最后一句话评价,除了魏无羡,没人能配得上蓝忘机,除了蓝忘机,没人能配得上魏无羡,他们就是天作之合,分享下最喜欢的片段
♡
“蓝湛,看我,快看我。”
如当年一般,魏无羡笑着叫了他,他也看过去了。
这一看,就再也移不开眼睛了
回眸一眼就心动♡
天官赐福
一句话介绍内容:神武道惊鸿一瞥,一念桥逢魔遇仙,每个人物都特别让人心疼,借用一下网易的热评:黑水沉舟,沉的是少君倾酒的爱恨念
血雨探花,探的是太子悦神的惊鸿瞥
白衣祸世,祸的是苍生咒怨的无间炎
青灯夜游,游的是在无归期的护少年
介绍一下你们看过印象最深刻的书是什么?
如果你也喜欢科幻小说,那么你一定不会不知道,儒勒·凡尔纳。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说,“我出生的时候凡尔纳已经去世十几年了,但他的科幻作品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是我在世界上最想见到的5个人之一。”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博物学家、科普作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今天我要讲的这部小说,就是凡尔纳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80天环游地球》。这本书凭借故事设定有趣,内容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离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80天环游地球》讲述的是英国绅士菲利斯福克与朋友打赌2万英镑要在80天内环游地球,然后回到伦敦,要知道,在19世纪70年代交通非常不发达,人们主要以轮船,火车,马车,雪橇等为代步工具,要想在80天内环游地球,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福克先生相信通过周密的计划,实现这个梦想完全没有问题,于是他带着仆人路路通开始了世界探险之旅。
福克先生和仆人途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游历了印度,新加坡,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80天环游地球这一惊人壮举。途中福克先生被误认是偷窃英国国家银行的大盗,遭到英国警方通缉、追捕,导致其环游地球的计划几乎夭折。在印度,福克先生还救出了即将为老土王殉葬的奥达夫人,并最终与她结为夫妻。
福克先生一行的离奇经历和他们遇到的千难万险读来曲折有趣,引人入胜,同时作者也在书中描绘了世界各地的风貌民俗,让读者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一起游历了世界。
总之,这是一场因打赌而引出的奇幻之旅,如果你也想同英国绅士福克和他的仆人路路通一起经历重重艰险,体验惊险刺激的旅程,感受奇异的风土人情,不妨入手这本书,你一定不会失望。我是@水随风趣,一个爱好科幻书影的寻觅者,欢迎关注。
请教大家孩子晨读该读什么?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记忆力最好的时间,个人觉得首先读英语,记单词,将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再就是语文,早上大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提高阅读能力,背诵也比较快,记得我上小学早自习都是读语文,还能记起,早上到学校,先搬着小板凳拿着课本去外面读,当时老师还不让在教室,外面小风吹着,脑子更清醒,到了初中就在教室,英语和语文换着上。写这个回答想起来小时候自己上学的经历,尤其是小学,感觉很好。
有哪类好的育儿书籍推荐看?
在分享好的育儿书籍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
1)不要太相信育儿书籍中的内容。因为很多育儿书籍中的内容也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其实很多育儿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育儿理论提供的只是各种选择和可能性。
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家的家庭情况不同,家长和孩子的情况也不同,所以,在育儿理念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没有“万金油”式的育儿方法。真正重要的,是家长认清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为孩子打造“个性化”的教育。
3)即便掌握了一定的育儿理论,在面对不按套路出牌的孩子面前,你仍旧可能出现情绪崩溃、有心无力的情况。这时,千万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多关心关心自己,去干些能愉悦身心的事情,很多时候,家长的情绪稳定比育儿更重要。
4)在育儿届,贩卖焦虑的情况为数众多,家长朋友们尤其是妈妈们,请一定擦亮眼睛,懂得鉴别真假与好坏,不是所有育儿理念都适合你家孩子。当你带娃遇到“瓶颈”时,不妨静下心来,多陪陪孩子,多观察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天性,当你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和内在联系时,你便会发现很多看似棘手的育儿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答案。
认真看完以上4点的亲们,便可以继续往下看了。
本次推荐的书单一共有5大类,分别为:育儿护理类、儿童心理类、正面管教类、情绪管理类和学习教育类。这些都是我这些年来看过的书籍,不仅实用,而且基本都能在各大电商平台购买到,希望能帮到大家~
育儿护理类
1)《新生儿婴儿护理养育指南》
这是一本贴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育儿书,比较实用。
它是国内第一本AI母婴指南、第一本小程序母婴指南,分阶段讲解了0~1岁婴儿养育重点及方法,内容很全面。
书里最实用的一点是有26段小视频,包括安全座椅使用、哺乳姿势、洗澡方法、拍嗝方法、怎么陪宝宝做游戏等,有些知识点光看文字不能很好地理解,也想象不出有些动作是怎么做的,看视频可以直观地学习。
很多新手妈妈最头疼哺乳期生病和孩子生病,但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哺乳期安全用药级别、儿童免疫程序表等,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靠谱的答案。
2)《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这本书内可以学到很多科学育儿的知识,也是我比较推荐的一本。虽然这本书有些年头了,但现在仍有许多儿科医生和临床工作者会拜读一本书。
这本书写的 很全面,包括了孕期营养、孕期锻炼、孕期筛查、分娩准备、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喂养、婴儿护理、0~5岁孩子的基本养育方法。语言浅显易懂,每个知识点都很实用,而且也随时根据世界儿科医学发展在做调整和修订,育儿理念比较科学先进。
3)《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这本书当初是朋友推荐给我的,拿到手的时候还没出月子,用四个字来形容看这本书的感觉,那就是“相见恨晚”。
这本书写得也很全面,0~3岁孩子的照料和喂养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比如如何科学喂奶、如何冲泡奶粉、怎么给孩子科学断奶、辅食怎么吃等等,差不多是新手家长的百科全书。
编辑在编写这本书时也比较用心,基本把一些常见的育儿护理问题都标注在了目录上。
儿童心理类
1)《你的N岁孩子系列》
如果想了解每个年龄端孩子的不同表现,我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知识点浅显易懂。
这套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格赛尔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这套书是他们对数以千计的孩子进行长达数年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后汇总的研究成果,通过介绍孩子在成长各个阶段的发展和行为,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懂得孩子。
这套书一共有14册,涵盖了1岁到14岁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质、心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人际关系表现等等,总结了在各阶段的成长规律,并列举了很多典型表现,在此基础上给家长提供教养建议和亲子共处技巧。建议新手家长可以先购入1~3岁孩子的这三本。
2)《孩子:挑战》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所以也建议大家在了解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之前,先来看看这本书。
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是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书中就是围绕着这一课题,告诉家长如何学习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孩子、有能力引导孩子。这本书我觉得很有指导意义,不管是几岁孩子的家长都值得一看。
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这是很多育儿专家必推的一本书,也是这本书带我走进了科学育儿的大门,我觉得这本书最有用的是让我们了解到一种更有效的沟通,这种可能不光适用于和孩子沟通,和成人沟通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值得一看。
但我不建议大家将里面的沟通案例,套用到自己和孩子遇到的类似场景中,因为每个家长和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平时的沟通模式也不一样,如果在整体沟通没变的前提下,只是在某个场合套用书里的话,这样不会起到太大作用,而且也感觉很突兀。
另外可能书里更多强调的是“术”而不是“道”,我个人其实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强调技巧和训练的书,我觉得大家还是更需要去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用心去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不需要用到书中的那些说话技巧,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正面管教类
1)《正面管教A~Z》
其实正面管教的书籍有很多,今天只是给大家推荐一些入门的书籍,想了解正面管教的家长不妨和我一样先从这本书开始看起。
这两年看了很多正面管教方面的书,这套理论的确有很多值得家长借鉴的地方,但我觉得管教一定是要建立在家长充分了解孩子、接纳孩子,而且孩子对家长也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才能行之有效的。
2)《游戏力》
这是一本告诉家长如何透过表面看似不好的行为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用游戏解决常见问题的书。类似的书其实还有不少,看完之后我觉得还是这本更值得推荐。
我觉得不用去一模一样硬记和照搬里面提到的游戏、跟孩子说的话,主要是学习这种用游戏去解决问题的,然后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应用到生活中。
3)《儿童技能教养法》
儿童技能教养法来自芬兰,它和正面管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富尔曼通过15步方法,指导我们应付孩子出现地各种不当行为。
看完这本书后,我就结合自家孩子的一些特点,成功地帮助孩子改掉了半夜尿床的习惯。如果你也被孩子某些行为困扰,建议你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情绪管理类
1)《全脑教养法》
孩子到3岁之后,你会发现:孩子会没有理由的乱发脾气、哭闹不止;不能和同龄小伙伴正常相处;总是有莫名的担忧、焦虑和恐惧.......这些其实都因为他们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在操控。
这本书教给我们12条全脑养育的法则,帮助我们培养出平和、快乐的孩子。
2)《P.E.T父母效能训练》
P.E.T是专门传授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关于这套理论,我觉得在家长充分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也对自己的孩子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之有效,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就去学习这些沟通技巧,我觉得其实是没有帮助的。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先去阅读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了解儿童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之后,其实就能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和孩子正确沟通。
3)《不吼不叫》
很多妈妈可能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发火吼叫,也有想改正的想法,却因为不得其法而功亏一篑。当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如获至宝。
作者基于气质研究、正念理论,以及50年专业经验,给了我们诸多不吼不叫的技巧,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读完它,真的能帮助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开展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真正实现不吼不叫,平和养育。
学习教育类
1)《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是给小学生家长看的书,打开书后才发现,原来孩子的学习从出生就开始了。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真实案例,真实记录了孩子对游戏、说话、阅读、运动、绘画、数学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当我们充分信任孩子,并给与正向引导,孩子的学习就会自然地发生着。
2)《微习惯》
这本书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观念,在培养习惯地过程中,不需要设立多大的目标,反而是微小的目标,不会给孩子带去任何负担,而且他们也乐意去执行。
儿童的学习能力本质上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后,习惯培养就慢慢形成了。
3)《一生的学习》
这本书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代表作,他从根本上探讨了教育和生活的意义,他说:“教育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是将我们'所认为的'强加于孩子身上”。
读完了这本书,你就能更全面地看待孩子的学习,并学会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变得优秀。
好了,育儿书籍就推荐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如果大家喜欢不妨为我点个赞吧~想获取更多的育儿书单,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甜甜圈伐木累。
你最喜欢的10本书是什么?
今年只推荐一本书,《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让我们理解自身,理解所正在经历的“现代主义”。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要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努力,那时候讲的就是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但现代化又是什么?现代化的特点,也就是现代性又是什么?
在如今的艺术、文学领域,经常会冒出来“现代的”、“后现代的”描述,这些概念,又代表了什么含义,他们从何而来,又会到哪儿去呢。我们经常自称是现代的人,那我们这种自称又有什么文化深意?带着这些疑问,《瞎看一气》会进行一个全新的尝试,用几期的内容,去深入解读一本针对现代性的书——来自于马歇尔 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 Marshall Berman)。
这本书可以说是关于现代性少有的佳作,不仅分析透彻,而且笔触精彩,用简单的文字勾勒出现代性的眼花缭乱以及其背后的深刻性,同时中文翻译也非常到位,兼具文学性和理论性,同时对没有过多理论背景的读者也非常友好。如果只选择一本书去理解现代性的话,我会推荐这本。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的部分
导论——现代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章——歌德的《浮士德》:发展的悲剧
第二章——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克思、现代主义和现代化
第三章——波德莱尔:大街上的现代主义
第四章——彼得堡:欠发达的现代主义
第五章——在象征的深林中:关于纽约现代主义的笔记
本期《瞎看一气》就先从导论入手,去了解一下现代性的前生今世。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书名源自于马克思的一段话——
生产的不断革命,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确定和骚动不安,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一切固定的冻结实了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扫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I 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性、现代化?
就像出生在21世纪的年轻人会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人类文化必然的组成部分,而不会有任何疑义一样,但凡如今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沉浸在被称之为“现代”的一种社会状态之下,就好像空气之于人类,海水之于鱼类一样。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出生,成长,享受现代所带来的一切美好和忧愁。
但总有那么一刻,我们会突然出戏。也许会发现,自己挣扎在异常缤纷且丰富的物质世界中,被各种社会意识裹挟,却毫无自我思考的空间,想要挣脱却无力反抗;也许会发现,在为了一些莫名的目标奋斗着、奉献着,用生命去换取所谓的进步和发展,但却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会发现,自己跟大多数人一样,以一种同频的社会节律吃饭、工作、睡觉,甚至跟别人的思考也都一样。
也会有那么一刻,自我的身体仿佛在夜店狂舞一夜之后躺在床上一般的疲惫,在炫目而又令人兴奋的刺激之后,一切变得索然无味,对于电子产品的期待,对于奢侈品的想象,对于一种舒适无忧生活的追求,都仿佛手中的烟蒂一般,失去了在心中的任何价值。
每天我们要面对众多的矛盾,新鲜的和陈旧的,城市的和乡村的,快速的和悠然的,美丽的和丑陋的。我们的世界不仅摆满了丰富的物品,也被各种各样的观念所轰炸,发展的、增长的、现实的、未来的、心理的、进化的、历史的。这些社会观念如同我们能消费的那些物品一样,令人兴奋,也让人疲惫。
这,就是一幅典型的现代画图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也许我们已经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但偶然间爆发的社会革命、身体的不适,还有更多的诸如精神层面的焦虑、抑郁,都在提醒着还没有进化完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我们,现代性是存在的。
在本书中,作者把现代主义定义为:现代的男男试图成为现代化的客体与主体、试图掌握现代世界并把它改造为自己的家的一切尝试。
而现代性就是全世界的男女们都共享着的一种重要的经验——一种关于时间和空间、自我和他人、生活的各种可能和危险的经验。
“所谓现代性,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我们去历险,去获得权力、快乐和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又威胁要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摧毁我们所知的一切,摧毁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切。现代的环境和经验直接跨越了一切地理的和民族的、阶级的和国籍的、宗教的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性把全人类都统一到了一起。但这是一个含有悖论的统一,一个不统一的统:它将我们所有人都倒进了一个不断崩溃与更新、斗争与、模棱两可与痛苦的大漩涡。所谓现代性,也就是称为一个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中,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而在当前,式的这个大漩涡产生并使它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社会过程,被称之为“现代化”
总的来说,现代化就是一种描述,是我们这个社会脱离黑暗年代不断变化发展到如今的各种社会过程的统称;而现代性就是我们努力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理解的观念和在此之下的一种行动;而现代主义就是在人与现代化关系当中,对人所做出适应和改造行为的一种描述和肯定。
现代化,仿佛是一辆战车,将一切刚刚形成的社会观念,刚刚建好的建筑,刚刚统一的审美,刚刚流行的时尚趋势无情的碾压过去。如果说有什么是固定的,那就是只有变化本身是固定的。现代的男男,在这种不断建立又崩塌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被抛来抛去。但现代主义的又给了人们固定的抓手和力量,也就是肯定人们创造的自由、发展的权力,以及努力去改造社会和自身使二者相适应,让自己在世界中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的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意味着一种冒险,一种随时要面临昨天走过的路明天就被改道,昨天住过的房屋明天就要被拆除,昨天相信的牛顿明天就要被爱因斯坦、量子物理所替代,昨天刚刚能接受不婚主义明天就要努力去理解婚姻的冒险。
为什么人类历史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为什么我们要去忍受去经历它,那就要去看看现代性是从何而来。
II 现代性的三个历史发展进程
高速的旅行,在巴黎吃早餐,在伦敦喂鸽子;大规模的迁徙,生活在城市中,却安家在农村;上升的通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去改变生活的境况。这些在“中世纪”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那时的社会,仿佛是一张铁幕,压在每个人身上,把每个人固定在他生长的地方,毫无变化的机会和发展的权力。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自16世纪开始发生了改变。而本书作者也从哪个时期开始,给现代性定义了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末
第二阶段,18世纪9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
第三阶段,20世纪
在第一个阶段中,恰好是资本主义在西方萌芽的阶段,封建的土壤开始松动,资本主义在干涸的大地中寻找合适的土壤发芽。那时候人们刚刚开始体验现代生活,还不清楚自己受到了什么撞击,他们竭力却又是半盲目地寻找着恰当的词汇,对于能使他们共享自己的试验与希望的现代公众社会还没有什么感觉。
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变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让宗教等神圣的东西在人们生活中渐渐退却。人们也从对外部的关注逐渐转向了对内心自我地寻求,在这样的寻求中,不同阶层的自由等观念越发碰撞,伴随着生产的提升,物质逐渐走向一种满足所有人需要的可能,现代性的曙光,终于在一种强烈的中爆发出来。
那就是第二阶段的大革命浪潮。法国大革命和他引起各种的回响,使得一种伟大的现代公众突然戏剧性的出现在生活之中。在之前提到的现代主义观念中,强调了每一个男男都有改造这个世界并适应它的自由和权利,这在中世纪是不可想象的。但大革命却给每个人描绘出这种图景,全社会的人,特别是那些曾经在底层的人,惊奇的发现,原来当他们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公众力量之后,竟然有能力摧毁一切坚固的东西。
革命的冲击仅仅是一个导火索,除了在观念上带来巨大的动荡之外,物质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内心对这种变化的反应都是一种现代性的、戏剧性的。卢梭是第一个以19实际的来使用“现代主义”的人。在他的浪漫主义小说《新爱洛绮思》中,年轻的主人公卖出探索人生的一步,从农村走到城市,在给他情人的信件中,困惑和恐惧的感受放在今天的依然不过时——
“我开始感受到这种焦虑和骚乱的生活让人陷入的昏乱状态。由于眼前走马灯似的出现了如此大量的事物,我感到眩晕。在我感受到的所有事物中,没有一样能抓住我的心,但它们却扰乱了我的情感,是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应当归属的对象。
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次终于会爱上谁…我仅仅看到了自己眼前的幻象,但只要我试图抓住他们,他们马上就消失了。”
正是这样的感受——焦虑和骚动,心理的眩晕和混乱,各种经验可能性的扩展及道德界限与个人约束的破坏,自我放大和自我混乱,大街上及灵魂中的幻象等等——之中,诞生出现代的感受能力。
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似乎同样的剧本依旧在上演。社会的魔力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在扩展开自己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打开了混乱的魔盒,去追求更多可能还是被某种固定的道德束缚?是造成大部分人焦虑的一些主要因素。
当代的人,一方面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每天经受着不断砸碎自己观念,再凝结,再砸碎的过程。对新鲜的渴望与恐惧,反复的灼烧着原本就不够强大的内心。在每一个看似沉静的面孔之下,都隐藏着一颗躁动而又彷徨的内心。
在现代性第二阶段的19世纪中,有两个貌似截然不同的人,却为现代性发出了同样的声音,他们是尼采和马克思。尼采一直认为现代历史的潮流是嘲弄的、辩证的:如教追求灵魂完整和追求意志的理想最终摧毁了教本身。带来了“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的来临”。现代人类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价值的巨大确实和空虚的境地,然而同时有发现自己处于及其丰富的各种可能性之中。在《善恶的彼岸》中——
“在这里,除了一些新的里有之外别无他物,也不再有任何共用的公式;在这里,、罪恶和最字符的可怕的彼此相关,种族的精神从丰富多彩的善恶中涌现出来;在这里春天于秋田命中注定的同时出现。……危险——这一道德之母、巨大的危险——再次出现了……”
在这样的时代里,个人敢于追求个性,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一系列的法则,需要自己的技能和计谋来达到自我保护、自我提高、自我觉醒、自我解放。但这样的要求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过于困难。尼采指出,他们解决现代生活之混乱的办法无非是——企图根本就不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为平庸”是唯一讲得通的道理。
虽然都发现了现代性中的辨证、混乱和令人无暇喘息的变化,但马克思却导向了另一个境地,他将这一切引入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党宣言中》,马克思那种响彻天地的笔法,描绘出那种资本主义的动荡“生产的不断革命,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确定和骚动不安,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
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样的前提下,资产阶级的形式将会消解,一种主义运动获得了权力。这种酝酿在资本主义内部的永恒变化,被马克思运用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主义的理想(这部分将会在书的第二章专门讨论)。
19世纪中,现代性也在经受着自身创造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责备,人们希望明天后天的现代性将会之于今天的现代男女的伤痛,这种嘲弄的和矛盾的辨证,滋养了19世纪所有伟大的现代主义作者——从马克思到克尔凯郭尔、惠特曼、易卜生、波德莱尔、梅尔维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
III 现代性的近况
在作者的观察中,20世纪的现代性有平面化和想象范围收缩的趋势。
“19世纪的思想家同时既是现代生活的热心支持者,优势现代生活的敌人,他们孜孜不倦地与现代生活的模棱两可和矛盾做斗争;他们的自我嘲弄和内在紧张是他们创造力的一个首要源泉。20世纪的思想家们则远比他们的先驱更加倾向于极端化和平面化。现代性或者受到盲目的不加批判的热情拥抱,或者受到一种新奥林匹亚式的冷漠和轻蔑地指责;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现代性都被麝香味一块封闭的独石,无法为现代人塑造或改变。对现代生活的开放见解被封闭的见解所取代,既是/又是被非此/即彼所取代。”
作者在这里提到的那些不加批判的热情拥抱,主要是那些被称为“未来主义”的思潮,他们热烈的欢迎着现代,并打算无情的摧毁传统,一切都应该是新的,技术也是极好的,在一幅现代化的图景中,再也没有被旧思想所束缚物品或者人——现代人除了插上插头通电之外,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
而在“未来主义”的另一端,一群人旗帜鲜明地反对着现代生活。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个“现代经济秩序的庞大宇宙”被视为“一个铁笼”。韦伯对民众缺乏信任,对统治阶级更缺乏信任。他的立场是一种不断采取防御姿态的自由主义。
“许多20实际的思想家采取这样的观点:在大街上国家中挤压着我们的芸芸大众与我们自己不同,他们缺乏敏感性,没有灵性或尊严;既然如此,说这些大众,不仅应当拥有统治他们自己的权利,而且由于他们人数众多而拥有统治我们的力量,这不是很荒谬吗?”
大众既没有自我,也没有本我,他们的灵魂没有了内在的紧张或活力:他们的观念、他们的需要、甚至他们的梦想,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内在的生活受到了彻底的管理,除了按照设计去产生社会系统能够予以满足的之外别无他想。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认识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音响、住房、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洗礼之后,60年代现代性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了三种趋势——
第一种,接力避开现代生活和现代主义。由巴特在文学领域、格林伯格在视觉艺术领域中最有力的标识出来。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唯一应该关注的是自身;表达的手段就是传达的讯息或媒介即信息;现代主义与现代生活的正当关系就是没关系;现代主义就是对纯粹的、自指的艺术对象的追求。
第二种,把现代主义是为反对全部现代经验的一种永不停歇的革命。它要激烈的我们一切价值观念,却又不考虑重建被它摧毁的世界;现代主义成了表示一切反叛力量的代名词;同时还倾向假定一种模范的现代社会应当是自身没有麻烦的社会;这种现代主义,除了忽略了马克思描述的那种永恒不定的动荡之外,还遗漏了“建设”这种伟大的浪漫精神。
第三种,醒过来回到实际生活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主义。一群有时候自称为“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世界无穷尽的产生出来的大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事物、物质和观念都采取开放的态度。持有这种观点的“波普派现代主义”创造出了很多对世界新奇和博大的看法,但缺乏把握现代的批判能力。
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许多艺术和文学领域的知识分子都全新投入到了结构主义的世界中,现代主义似乎被历史抛到了脑后,后现代主义者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到了历史舞台。福柯对自由的否认,对于权威的摧毁,似乎给了现代主义的最后一击——
在福柯看来,对人类状况所做的各种形式的探究,只不过是在求助于一个又一个学科的权威,仅仅是对得意洋洋的“权力的言说”的保护冲。任何批判听起来都是空洞的,因为批判者本人就“处于那表示全貌的及其之中,受它的制约,那是我们带给自己的东西,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它机制的一部分。”
现代主义完了么?也许当前的思想家们为消解现代主义所付出的努力正证明了现代主义依然顽固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并无法被抹去的事实。
IV 如何理解现代性
作者在观察了现代主义发展的历程之后,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论点——
过去的现代主义能够使我们重新感觉到我们自己的现代之根,这些根可以追溯到两百年之前。它们能帮助我们吧我们的生活与那些生活在数千里之外、完全不同于我们自己社会的社会里、经受着现代化的创伤的千百万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且与上火在一个世纪或更多事件之前、经历了现代化的千百万人联系起来。他们谁能够说明那些激励并且折磨着我们的彼此矛盾的力量和需要。
例如我们一方面要植根于一个稳定且一致的个人与社会,另一方面又贪婪的追求着变化与增长;
一方面我们拼死效忠哥哥种族、国家、阶级和性别集团,希望他们给予我们一个牢固的身份,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却日益国际化,抹去了身份和阶级;
一方面我们欲求生活所依赖的各种干净且坚固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又追求现代生活和经验的无限可能性。
马克思和尼采和他们同代人体验着一个整体的现代性时,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现代。但时至今日,现代化犹如一张大网,任何人乃至世界上最远的角落里的人都无法逃脱时,我们可以从最初的现代主义者哪里学到很多东西。把昨天的各种现代性拿来为我们所用,既可以是对今天的各种现代性的批判,又可以是对明天和后天的各种现代性——以及对现代的男人女人——的信奉。
结语
如果说在西方的语境中,当前他们已经迈入了完全的现代化,回顾最初的现代性有助于他们理解他们目前的境况的话,那么在现在的,一如许多年前西方社会现代化火热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更可以通过西方最初的现代主义者在刚刚经受到现代性的时候那种强烈的反应,给我们自身在震荡于现代性矛盾中的现状找出一些相似的感受和解决的力量。
也正是如此,回顾西方的现代性,可能对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更具有重要意义。《瞎看一气》下一期将会聚焦本书的第一章,跟作者一同去结构歌德的浮士德,去体验浮士德博士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现代性光辉。
最后引用一段作者在前言中的动情叙述,作为本篇的结尾——
“本书完成不久,我亲爱的儿子马克离我而去了,当时他只有五岁。我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奉献给他。他的生与死使书中如此多的观念和主题贴近了家,例如:现代世界中那些像他一样在家中最快乐的人,最容易受到缠绕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恶魔的攻击;例如,在运动场上运动、骑自行车、购物、吃喝、搞卫生、拥抱、接吻等日常活动可能不仅是无限快乐和美丽的,而且也是无限不安全和脆弱的;又例如,要维持这样的生活也许需要拼死的应用斗争,可有时候我们仍然失败了。伊凡 卡拉马佐夫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儿童的死亡更加使他想把自己的入场券还给这个世界。但是他没有还。他继续在战斗在爱着;他继续不停的继续着。”
(其他章节介绍,可参见“解毒时光”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