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欧屈指可数、有悠久单一制传统却又经常出现激烈社会和思想碰撞的社会,法国在很多方面经常会出现矫枉过正、发现过了头再矫枉过正回来的“翻烧饼”现象,比如中世纪时法国曾经是天主教最“原教旨”的国家之一,但这个国家却在几次被教廷“坑惨后”一怒之下把教皇从罗马劫持到本土的阿维尼翁;它是欧洲最早兴起新教(胡格诺派)的国家之一,但这个教派在兴盛一时后竟然被“全灭”了;它曾经是贵族势力最强盛、贵族权利最大的国家,但大革命后短短几年全年留在国内的贵族几乎被杀绝;它是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却又是绝对平均主义和“奢侈税”的;它在战后大包大揽收容了数以百万计的北非裔移民,但它的企业却明目张胆地歧视和排斥这些人,前总统萨科齐可以公然说他们是“垃圾”,换欧洲别的国家早就被喷下台了;它执着地强调“维持法语纯洁性”,甚至强制性把英语来源的周末weekend改为又臭又长的纯法语词les trois derniers jours de la semaine(直译就是“每周的最后三天”),自己却隔三差五乱改法语语法规则,弄得法国人都做不对法国语文试卷……这个国家的政治家曾大喊“我们工作得太多了”,于是把一周的工作日从48小时一路降到全欧洲最短的35小时,还差点再降至32小时、30小时,发现这么做之后,又改口呼吁劳动者“自愿加班多劳多得”……
法国废除爸爸妈妈称谓?
作为一个9岁就学法语、如今已经49岁的“法国通”,对这种折腾表示见怪不怪。
作为西欧屈指可数、有悠久单一制传统却又经常出现激烈社会和思想碰撞的社会,法国在很多方面经常会出现矫枉过正、发现过了头再矫枉过正回来的“翻烧饼”现象,比如中世纪时法国曾经是天主教最“原教旨”的国家之一,但这个国家却在几次被教廷“坑惨后”一怒之下把教皇从罗马劫持到本土的阿维尼翁;它是欧洲最早兴起新教(胡格诺派)的国家之一,但这个教派在兴盛一时后竟然被“全灭”了;它曾经是贵族势力最强盛、贵族权利最大的国家,但大革命后短短几年全年留在国内的贵族几乎被杀绝;它是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却又是绝对平均主义和“奢侈税”的;它在战后大包大揽收容了数以百万计的北非裔移民,但它的企业却明目张胆地歧视和排斥这些人,前总统萨科齐可以公然说他们是“垃圾”,换欧洲别的国家早就被喷下台了;它执着地强调“维持法语纯洁性”,甚至强制性把英语来源的周末weekend改为又臭又长的纯法语词les trois derniers jours de la semaine(直译就是“每周的最后三天”),自己却隔三差五乱改法语语法规则,弄得法国人都做不对法国语文试卷……这个国家的政治家曾大喊“我们工作得太多了”,于是把一周的工作日从48小时一路降到全欧洲最短的35小时,还差点再降至32小时、30小时,发现这么做之后,又改口呼吁劳动者“自愿加班多劳多得”……
法国人就是这样,喜欢边做边想,不想就做,错了再改,改了再错,再错再改,再改再错……法国讽刺刊物《鸣鸭报》曾经讽刺法兰西民族的所谓“断头台逻辑”(大革命时期断头台上的后一批牺牲者往往是把前一批牺牲者送上去的人,他们后面又跟着下一批)。而且法国人往往是感性和主观的,为了个人取向和“姿态需要”往往可以罔顾理性和利害,比如上世纪70年代法国大学生私下里普遍承认当时著名哲学家阿隆的许多观点比另一位著名哲学家萨特更契合实际,却喊出“宁跟萨特错,不跟阿隆对”的口号……这次提出在学校成绩单上废除“父母”称谓的是马克龙所属“前进党”的一位女干将,“前进党”是个集合左中右各党者的年轻“拼盘党”,而马克龙在独立前是左翼社会党的希望之星,在社会生活领域,法国左翼的影响不小,而马克龙也希望挖更多左翼支持者墙角(毕竟作为前左翼,他这么做比挖右翼墙角难度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把左翼的“政治正确”口号放大,“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也就顺理成章。
但正如很多法国人所讽刺的,更改称谓的理由之一是“体现平等”,但新改的称谓“家长1、家长2”同样“不平等”——1可是在2之前啊,难道接下来还要加个“排名不分先后”的备注,或让父母轮流成为“家长1”?不过既然明白了法国人在这方面的特质也就不必太过替他们担心,反正如果玩几年觉得玩过了,他们会“秒改”回来,而且弄不好还会“反向改过头”的。
今日头条文字类原创作品绝少?
谢邀请,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自曝发后,我从每天关注头条新闻,到参与头条点评写作,历时三个多月,共创作370多个头条作品。包括问答题,微头条,短视频等内容。可以说都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我参与头条写作,不图名利,仅是兴趣爱好而已。对待每件作品,我都是尽心尽力地,一丝不苟地,认真去思考,仔细揣磨,反复修改。先在纸上打稿,反复修改,自认过得去,拿得出手,才敢在手机上发表。往往写作一件作品要耗去两三个小时,起五更,睡半夜是常态,好在我是退了休的人,乐此不彼。虽然作品问世,没有得到较多的阅读量和点赞量,但头条平台却给于了很多的支持与鼓励。上百件作品被推荐到头条首页。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的每件作品,都是精心创作的,都是真材实料,问心无愧。
现展示几件作品如下,一是文章类的。《宅家带外孙》,《清明祭祖》,《六十岁以上老人能找到工作吗》。二是微头条类的。《国家级旅游景点照片一,二,三》,《五一回家》,《游黄鹤楼》。三是问答类的。《凭什么能快速战胜》,《什么是正能量,一般人不懂,谁解释一下》,《面对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怎么解决》。四是短视频类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公园》《武汉江滩》。附几件作品截屏如下。
成年男女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
男女之间是存在纯洁友谊的,说不存在的,那是三观不正。拿我本人来说,除了老公,我还有一个男闺蜜,更确切的说是蓝颜知己。
我俩不但是大学同学、同事,更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上大学那会,我俩就经常成双成对的出入。一起去食堂,一起去自习室,一起出去爬山,一起去购物。
很多同学都觉得我俩是情侣,其实是什么关系,我俩心里最清楚。他一直把我当成他的小妹妹,而我也一直把他当做大哥哥。
由于我们学的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之后,我选择了去酒店上班。他本来是想去做导游的,后来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阴差阳错的和我进了同一家酒店。
刚工作的那几年,多亏了他的照顾,他的陪伴,要不然,我不会那么快的去适应社会。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烦心事,我都会第一个告诉他,而他也是如此。我们彼此分享着快乐,共同承担着忧伤。
记得有一次公司晚上聚餐,不胜酒力的我多喝了几杯,醉的不省人事,他打车带我回了他租住的房子里。我吐的,隐隐约约感觉有人用毛巾给我擦嘴,喂我喝热水。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而他却侧趴在床头柜上睡着了,一脸的疲惫。我知道,这一夜没少折腾了他。
像在大学一样,许多同事都觉得他是我男朋友,也少不了风言风语。可还是那句话,我们什么关系,我俩最清楚。就像我们彼此的玩笑话:我俩有一个投错胎了。
再后来我有了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他当时还大哭了一场,说是高兴的,老妹终于找到了另一半。
即使有了男朋友,我俩也没有因此疏远了彼此。每次和男朋友吵了架离家,我都会跑到他那里暂避“风头”。在我眼里,他就是“娘家哥”。
后来,我把一个好朋友介绍给了他,也就是他现在的老婆。
如今我们都已经结婚成家,可我俩之间依旧是无话不谈的好“闺蜜”、蓝颜知己。只是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毫无“顾忌”,毕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另一半的感受还是要照顾的。
但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工作了以后,可以保证的是,我俩都是纯洁的男女关系,没有越雷池半步。
哪些怀疑男女之间不存在纯洁友谊的,只能说是三观不正,因为我与我的“男闺蜜”,就是最好的佐证。
学生时代你见过哪些毁三观的人和事?
高中班主任找同学的妈妈强制借钱,虽然承诺会按时还钱,但是最后还是一拖再拖。
读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一次考试过后,班主任让我和一个同学叫家长来学校,说是和家长讨论一下我们的学习情况,说实话当时我们的心里是很害怕的,怕班主任向家长告状,然后我们会被家长训一顿,有可能是打一顿。
虽然有顾忌,但是班主任让叫家长,我们也不敢违抗命令啊,于是就给家里的父母打,在里我爸就直接问我是不是在学校闯祸了,我告诉他就是讨论一下学习情况,到了中午放学的时候,我爸爸和同学的妈妈来到了学校。
当时班主任直接让我爸爸和同学的妈妈去了教师办公室,由于是放学时间,办公室里只有班主任一个人,然后老师让我和同学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她要和我爸爸和同学妈妈谈谈。
我们是出去了,但是哪里敢走啊,我和同学就在办公室外面等着,只听见里面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大概过了有二十分钟左右,我爸和同学妈妈出来了,脸色不是很好。
我一看到我爸脸色不好,以为老师在他面前说了不好的话,当时我都做好挨训的准备了,可是我爸把我叫到一边告诉我,班主任让她来竟然是要借钱。
听到我爸这么说,我还以为听错了,又问了我爸一遍,我爸肯定的告诉我班主任向他和同学妈妈借钱。
原来我们刚出去,班主任就直接开门见山的对我爸和同学妈妈说她准备在市里买房,手头的钱不够,想向他们借点钱,听到班主任这么说,当时我爸和同学妈妈都愣住了,看到他们的反应,班主任又接着说我借的钱不多,也就十万块钱,看你们谁方便借给我?或者你们一人借给我50000块钱?
反应过来的我爸直接告诉班主任说他没钱,家里还需要钱,因为当时我爷爷生病需要用钱,于是班主任就瞅向同学妈妈,同学妈妈说她也没有钱,班主任则直接说不是可以在网上借钱吗?比如说花呗啊?
还没等同学妈妈反应过来,班主任就直接抢过来同学妈妈的手机,一通操作之后直接把从花呗上借的50000块钱转到了自己的手机上,在转钱的时候,班主任嘴里还不停的说大家都不容易,我也不借100000了,就借50000好了,你放心,我会按时还钱的。
看到班主任的一通操作,我爸和同学妈妈都愣了,然后过了一会儿,班主任对他们说,✘✘和✘✘✘在学校挺好的,你们放心吧,如果没什么事的话,你们就可以走了。
就这样我爸和同学妈妈就出来了,同学妈妈也不敢说什么,因为是高三,又要高考,又是班主任,她怕老师对同学不好,给她穿小鞋,而且同学妈妈觉得班主任既然保证了,应该就会把钱按时还给她。
刚开始确实班主任还钱挺按时的,可是在还了30000元的时候,班主任还钱就开始拖拖拉拉,甚至不想还钱了,为此还特意找了同学妈妈,但是同学家也不富裕,同学妈妈也说家里困难,20000块钱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大数目,班主任听到这里就不耐烦的告诉同学妈妈会还钱的。
可是这事一拖就拖了半年,因为没有按时还钱,同学妈妈还被列为了失信人,连火车都没办法坐,为了不耽误同学高考,同学妈妈一直忍到高考过后,然后同学妈妈就直接带着记者,家里的亲戚来到班主任家里找她要钱,班主任刚开始还抵赖,可是同学妈妈把他们的通话记录,信息,通话录音什么的拿给班主任看,班主任看到无法抵赖,就承认了借钱的事,并且当场就还了15000元,说剩下的5000块钱等下个月还。
同学妈妈也只能同意了,到了时间她就直接上门要钱,最终把钱全部要回来了,这个过的太曲折,心酸了。
这件事在我们那里流传开来,后来班主任也从学校辞职了,听说开了一个店,生意不怎么样。
班主任的行为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观,老师应该是给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人,也是学生最敬佩的人,可是却做出这样的事,瞬间震碎人的三观。
都说老师是学生道路上的明灯,为学生照耀前进的道路,可是这样的人甚至不配称为“老师”,她能给学生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呢?恐怕只会毁了学生吧。
呼吁八小时工作制的教师?
也来说说“八小时工作制”(题目)
“八小时工作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长为八小时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186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工人上,根据马克思倡议首先提出“八小时劳动,八小时休闲,八小时休息”。这一倡议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支持,并于1919年国际劳工会议上得到确认,这便是著名的“制”。
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合法性,并把它写进《劳动法》,是我国历史的一大进一步。劳动当家做主,再也不用象旧那样任人宰割,当牛做马,成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是千百万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弥足珍贵,绝不允许任何人巧立名目,随便加班加点,变相盘剝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成为自已国家的主人翁。他们的一切劳动成果都是为了祖国富足,为了安康,为了民族兴旺发达。能够看到因为自已的辛勤劳动,祖国日益强大,经济建设欣欣向荣,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生活更加幸福……广大的劳动者感到了做人的骄傲与自豪。各条战线上涌现了无数个“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先进分子,出现了无数个“甘做普通螺丝钉,愿为祖国献毕生”的无名英雄。四川大地震,长江发大水,武汉现……只要祖国有了灾,“母亲”有了难,中央一声唤,全国总动员……危难时刻见真情,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无论多大困难,在英雄的靣前,那都不是事!!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是人定的,是为了保护人而设的。如果过分强调制度,法律的权威性,在某种“特殊”时刻,就可能产生无法控制的灾难性后果。比如说消防队,当山火漫延时,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能掐着钟表死守八小时工作制吗?再比如医生,一上手术台,可能三五个小时顺利结束,也可能十个八个钟头完成不了,怎么办?再如边防巡逻,一条巡防线可能三五天走不完,难道半途而废不成?有人说,这都是“个案”,没有可比性。好吧,就拿农民来说,他们有休假日吗?他们有加班奖吗?一年四季,严冬炎夏,你听谁要过“八小时”?渔民出海,或三月不归,或五月不囬……面对大海,波浪滔天,随时挣扎在生死线上……
警察,,贩夫走卒……纭纭众生,没有谁悠哉游哉!。人这一辈子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要在自已想象的“风花雪月”里活得无拘无束,太过天真了!!
还是囬到教师要不要跟学生的早晚自习上来?我的囬答是:要跟,必须跟!它不光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是跟晒太阳和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的一种习惯与享受!!!
我当了近四十年教师(教语文),其中有一多半时间都兼任班主任。我认为能终生与青年人为伍实在是“天赐良缘”!“传道授业解惑”,为人传布“道”之真谛,让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单是神圣的,庄严的,而且是快乐的,是种崇高的享受。给他们传输知识,与他们共同探讨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疑惑,既是对他们报答同时也提高了自已的人生品味。与青年们在一起,时刻感受到时代脉膊的跳动,让自已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因而永葆赤子之心。所以我自愿时刻与孩子们在一起。即使假期回到家里,梦却永远都在课堂上。
因为我热爱这个工作,所以我从不感到它的累与苦。至于“八小时”工作制,我们那个时代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与报酬”。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国家颁布了《劳动法》,许多单位却不加节制地随意加班加点,以致怨声载道。然而,在教育界,说句老实话,要说“八小时”以外的事情(例如跟早晚自习)一律拒绝,却是不可取的。学生有了问题,除过课堂上提出以外,课后向你“请教”,你是答还是不答?假如仅仅因为他提问的时机不在“八小时”以内而拒绝回答的话,这样的教师,学生们“认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