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康熙是千古一帝吗? 为什么啊?
一味吹捧清朝的人,往往喜欢拿长城做例子。清朝没有修建长城,但边境是和平的。在明朝,长城是在不断的麻烦中建造的。普遍的说法是长城是封闭和保守的象征。无知自以为是的人还说“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数量最多的明朝,是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最敌视的朝代,也是最保守、最无能的朝代”。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经不起事实的反驳。明朝是历史上中国人思想最开放、最活跃、最有野心的朝代,也是盛世中最富裕、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长城防备北方游牧或狩猎民族是不争的事实,北方的社会形态和文明远低于中原。这些民族每一次侵略、掠夺南方,客观上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和倒退。长城的存在增加了这些野蛮民族侵略、屠杀、抢劫的难度,其对保护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不容否认。对野蛮侵略、抢劫和屠杀的开放,恰恰是对文明和进步的封闭扼杀。没有修建长城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封闭、最僵化、最保守的朝代。明朝末年,它带着冷热交替的武器进入中国,但到了清朝末年,它实际上已经回归使用大刀和长矛来对抗洋人的枪支。这是铁的事实。一味吹捧清朝的人,最喜欢引用康熙的圣旨:“自秦修长城,汉、唐、宋也常修。当时有什么麻烦吗?明朝末年,我们的毛兵直入,路都塌了,不可能。可见,保住国家的办法就是住在修德。越人之心为国之本,边境自持。所谓‘众志成城’也是如此。”这段话,真是唐仔黄仔,冠冕堂皇,义正词严,闫妍。难怪一个叫王本道的人,对自己的筋骨仰慕,对他精神崇拜,发自内心的为自己的圣洁祈祷。能有多恶心?事情是这样的:“300多年前康熙皇帝的话,比如黄陆,真的对我一直以来珍视的“长城情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正是康熙从“修德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思想出发,坚持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康熙的开明和开放,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的阶段性繁荣。是康熙的智慧,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长城建设工程。”看完这个,真的感觉自己在时空上倒退。我怀疑我看到的不是现代人的言论,而是300多年前穿越时间隧道来到现在的正宗满清奴才皇室文人。我们不必怀疑说这些话的人的诚意。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没有觉得恶心,脸也没有变红。相反,他感到安心、虔诚,也许还有点激动。奴才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深入骨髓了。但历史事实毕竟是无情的,让这样无耻的文人难堪。康熙没有修建长城,这是事实。然而清朝的入关是满洲上层统治者的勾结,他们进入中原是为了烧杀掳掠奴役百姓。剩下的就是如何坐在地上分赃,长城真的没有用了。自然,也就不会担心这个曾经阻止他们大肆杀戮和抢劫的堡垒工事。北方的长城名存实亡,但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在满口浮夸之词的康熙统治下,修建了20多年无形甚至有形的长城。与长城相比,它的规模巨大,涉及面广。大部分史书都没有谈及沿海搬迁,即使谈了,也大多是轻描淡写,似乎无足轻重,不着边际。
然而,沿海搬迁的意义被严重低估,其野蛮程度、骇人程度和对历史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最后一件大事。如果要列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100件大事,那么满人的沿海搬迁应该榜上有名。到底什么是沿海移民?简单来说,就是在20多年的时间里,把中国从上海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具体来说,满清划定了一个沿海地区(从大约30英里到40英里、50英里甚至两三百英里),设立界桩,甚至修建界墙,强迫这一地区的沿海居民搬迁。不敢动的,杀无赦,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整个中国沿海地区,从距离海边30英里到200英里不等,成为无人区。在此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搬离大海的距离太近,就会继续下命令进一步搬离,他们对大海的恐惧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禁止程度。根据《南明史》的记载,“康熙年间二月,广东迁徙沿海居民,清廷派康昆、介山两位大臣,考察沿海地区”,使沿海居民得知自己已经迁徙到大陆50里,从此再也没有帮助过台湾省。因此,士兵们被迫打破边界,三天之内土地被毁,人民空虚。“康熙二年,“华公来巡境,后迁民。”“康熙三年春,甲寅迁居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等沿海地区。”边界建立之初,我们还以为是近了,再远了,再远了,三步走就定了边界”。沿海边界搬迁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是不是像今天的三峡移民一样,对定居下来的移民,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然后把居民一步步迁出?不要。沿海边界迁徙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屠杀和掠夺,而不是移民。根据当时人们的记载,“乐期只有三天,远者不知,近者知而不信。两天多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到了,一会儿他们跌跌撞撞。富人放弃了所有的钱,而穷人照顾水壶、妻子和孩子,拿着那桶米,扛着手稿,看着门住进去。从江浙出发,到达福建、广东,千里沃土捐献为黄花蒿,原住民迁离。“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没有时间知道这个消息,近在咫尺的人即使知道这个消息也不会相信。两天后,军队骑兵到了,于是富人都抛弃了他们的财富,穷人带着妻子和孩子带着锅,他们都流离失所了。从江浙到福建、广东,沿岸千里沃土全部变成了野生黄花蒿。可以想象,即使现代人从规划走向实施,具体的操作准备也绝对不会在三天内完成。然而,当时中国沿海居民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被清朝统治者强迫离开故土,悲惨的情况不得而知。当时,人们形容它为“命令我的妻子走这条路,呆在她的卧室里,放火烧它,不要留下瓦砾。“死了一半人,枕头是陶画的。也就是说,一两个能去大陆的人没有饭吃,饥饿已经是眼前了。 "也就是说,搬家时,不止一个沿海居民死亡。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烧房子,烧战舰,也确实是做的彻底。 对于不肯迁移的居民,就是一个字“杀”。清廷统治者,和它的爪牙走狗,在这方面从来就是不手软的! “初,(广东香山县)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阜,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房过,满清迁界禁海的三光政策残暴彻底程度惨绝人寰!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对果树松柏都斩尽杀绝,大约意思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清廷统治者残暴的彻底性和想象力确实是可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只可惜在明朝时访问中国的那些西方传教士记载下明朝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到处鸟鸣林幽,果树松柏成群,富裕繁盛的景象在满清的统治下是灭绝了。 迁界的过程当然伴随着画界,立界,守界。“先画一界,而以绳直之。其间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浚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 清廷甚至对河流也不放过,其凶悍程度确实旷古未有!“清廷为了防微杜渐,对入海的河流一律发兵把断,河中钉立木桩,防止舟船透越。如福建省,‘其入海之水曰潘渡河、曰铜镜河、曰廉村河、曰洋尾河、曰大梅河、曰赤头河、曰云霄河、日开溪河,皆断而守之’。苏北兴化县白驹场原来建造了闸口四座,按照旱涝情况调节淮扬一带的河水入海。尽管‘白驹场离海甚远,并非沿边地方’,清廷也悍然下令填塞,‘以致水无所出,淹没田亩’,使水利变成了水害。” 甚至连一个就在大海中的海南岛,满清也硬是要让岛上居民与大海隔离起来,全岛“边周环立界二千七百里,惟海口所津渡往来如故,自余鱼盐小径俱禁断不行”。 敢于出界的人都杀无赦,看看当时的记载,确实有触目惊心的感觉,“每处悬一牌,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时斩首”。《南明史》上特地举了一个莆田县黄石千总张安的例子“每出界巡哨只带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计”。同书上引用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廷的暴虐确实到了极致程度,只不解为什么为祸惨烈到如此程度的事件,却一直被有意的忽略掩盖不提,是什么缘故? 沿海迁界实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康熙的统治之下,如果开头几年,还和康熙没有关系,那么剩下的时间,康熙就是首要的罪魁。此人一面冠冕堂皇的大谈“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另一面却恰恰在他统治下开始修建所谓界墙。原先沿海迁界不过是木栅、篱笆为界,土墙为界,而正是到了康熙统治下,开始正规的大兴土木修筑界墙,真是打算把中国包在里面,彻底和海洋隔离。下面是《南明史》的记载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当时的人卢若腾在诗中说: “天寒日又西,男妇相扶携。去去将安适?掩面道旁啼。 胡骑严驱遣,克日不容稽。 务使濒海土,鞠为茂草萋。 富者忽焉贫,贫者谁提撕? 欲渔无深渊,欲畊无广畦。 内地忧人满,妇姑应勃溪。聚众易生乱,矧为饥所挤。 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 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既丧乐生心,溃决谁能堤。” 其中这两句尤其精彩“闻将凿长堑,置戍列鼓鼙。防海如防边,劳苦及旄倪。”一个“防海如防边”,真是把清廷凶虐离奇的程度,刻画的淋漓尽致。用“防海如防边”对照一下康熙冠冕堂皇的伪善言辞“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岂不是有一种格外荒诞滑稽离奇的感觉么?岂不是应该让那些热烈颂圣,对满清皇帝功德眷眷无穷的无耻文人活活羞愧死么? 沿海迁界牵连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呢,顾诚摘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福建总督姚启圣在一份奏疏中说:‘在当日原因福建海贼猖獗而议迁界,又因贼势蔓延止迁福建一省之界不足困贼,故并迁及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五省之界,是迁五省之界者其祸实始于福建之郑贼也。’按照这个记载,当时奉诏迁海的共有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按现在的分省还包括了广西、海南二省沿海地区)。” 也就是从当时人的见闻以及清廷制定的官方政策来说从北方的辽东一直到中国最南方的广西海南都沿海迁界的范围内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沿海迁界所造成的平民死亡数字“亿万计”,也就是上亿了。这个数字是否夸张呢?我觉得是不夸张,按照现在历史学家,人口学家从各方面的统计估算,明末中国的人口在二亿左右应该没有太大的疑问(明朝自己的统计数字是五千多万)。而到了清初,中国还剩下多少人口呢?按照满清统治者自己的统计是一千多万,就算也乘以四,也只有八千万不到,而实际上,满清不象明朝政府那么散漫,在他们极端严密苛酷的统治下,他们的人口统计应该只会为了粉饰而往高处虚报,而不会刻意低估,所以就算往拼命高里估算也就是四千万左右。和明末相比绝对减少就在一亿六千万左右,其中大半都是清廷屠杀迫害而死的平民。而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也远比其他地区大的多,满清的沿海迁界把这个地区扫荡为平地,所迫害死的平民上亿应该不是夸张的估计。《南明史》中引用当时人的记载,广东的情况是“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哭分携。斗粟一儿,百钱一女。……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康熙四年,李率泰在遗疏中也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李率泰本身是清廷的官吏奴才,他当然没有任何将情况故意夸张的动机。而且注意,这是他的遗疏,也就这些话只有在他明知自己快死的时候,才敢大着胆子写下来。所谓的“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民都死掉了,这对照前面屈大均所说的“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便可以知道并非夸张虚语。按照他们的说法,满清的沿海迁界是自从有广东这个地方来,生灵遭受的最大的惨祸,这话恐怕不仅适用于广东,也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 如何估计沿海迁界所造成的破坏,如何估计这一事件造成的重大影响,这恐怕是永远难以解决的问题了。沿海地区从宋朝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最富庶最繁荣的地区,上面的财富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劳动开发而积累起来的。而在清廷的暴行下,顷刻间,几千年积累的财富和生产力化为乌有,人力也消灭殆尽,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沿海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一个地区受到破坏再厉害,也毕竟还有人在上面生活劳动,还有房屋,树木,保留一部分下来,而沿海迁界却是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把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彻底变成一个无人区,变成白地荒野。以前明朝政府虽然也曾经在一个短时间内有过禁海令,但其性质主要是针对日本海盗的倭寇骚扰,和东南亚的往来从来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短时间的禁令也不过是空文,民间海外的贸易从明朝开国一直到明朝结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综观明朝,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是处于不断增强的局面,和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更是从未中断过,而且不断加强。到了郑成功父亲的武装海商时代,更有完全压倒西方的殖民国家海上力量的趋势。而满清的二十年沿海迁界等于把中国民间的海上力量连根拔除,这一手确实是做的辣且绝,这对中国的影响绝不仅仅至于这二十年,而是蔓延到了两三百年之后。试想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孕育培养出来的海上力量,被连根拔除扫荡之后,还怎么可能恢复过来呢?现在的人不是常常在问,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科技经济全面落后于西方,于是不同的人纷纷去寻找原因,答案五花八门,说是儒家文明,说是农业文明,说是程朱理学,还有科举制度,还有更荒谬直接归咎于明朝的统治,等等答案真是不一而足。 其实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答案根本就是伪问题,伪答案,其荒谬程度和几个近视眼为了比较谁的视力更好,就比谁能说出远处匾额上的字,结果到头来匾额根本就没有挂一样,甚至更荒谬。 其实只要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和明代中国一样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他们资本主义发展,政治哲学理论发展还落后于同期的明代中国)的英国以及西欧,如果和中国一样遭到类似满清一样的野蛮民族统治,一样在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遭受到屠城的命运,一样被勒令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必须留一条辫子,否则杀无赦,一样遭受那样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文字狱统治,一样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来一个沿海迁界,沿海地区变成无人区,沿海居民被屠杀掉百分之八九十,沿海的树木植被都被摧毁消灭,我倒是想知道,那还会有什么资本主义的经济积累?它们如果比中国发展的更快,那才是见鬼了。 连比较的前提都不一致,这样的问题不是伪问题,那又是什么? 就如同现在有两个人,甲遇见一帮强盗,头被砍掉了,死掉了,乙没有遇见强盗,健康的活了下去。现在却有蠢人来煞有介事的问:为什么甲比乙短命?于是更多的蠢人聚集在一起同样煞有介事的回答这个问题:有的说,甲不注意锻炼身体,所以比乙短命;有的说,错了,甲就是锻炼身体过度,所以才短命;有的说甲有心脏病,所以短命,有的说甲有高血压,有的说甲喝酒过度,身体脆弱,有的甲吸烟,更有干脆的则说,甲先天就有基因缺陷,短命正是理所当然的。可惜这些蠢人就是不想想,如果乙的脑袋同样被砍掉,他还会活么?既然同样不会活,那么这些理由不是屁话又是什么? 还有些所谓的聪明人发话了:历史不能假设!好一个愚民的主张!错!历史不但应该假设,而且必须假设!对历史做假设,正是能让人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隐藏在迷雾后面的真相。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人能够假设!这是人所独有的思维能力,人区别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人不但能够看见表面现象,还能看见表面现象后面的本质;不仅能够看到既成事实,更能够看见所谓的既成事实从来不是事物发展的唯一路径。把既成事实当成必然事实只能是只会低级条件反射的动物逻辑,而并非人的逻辑。 自然科学从来就不可能离开假设。没有假设就不可能有牛顿力学,难道世界上真有绝对光滑的平面,让物体永远因为惯性而滑动下去吗?真有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么?没有假设也不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难道真的能够设想人追上光之后会发生什么吗?真的能在时空的每个角落都放上一个钟么?当然也不会有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等理论不都是先从假设开始的吗? 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假设,难道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就能离开假设吗?所谓历史不能假设根本就是骗人愚民精神上自我阉割的谬论。现在就让我们理直气壮光明正大的假设一下,如果当时的英国西欧和中国一样遭受到类似于满清的统治,会是一个什么结果?结果只有一个:和处于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一样落后,甚至更落后!更进一步,如果中国没有受到这样的摧残统治,又会怎么样?到那时候,是不是那些蠢人又要绞尽脑汁的去研究,为什么西方这么落后于中国了,是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是基督教的统治,还是文字形式,等等等等。 这样的研究,美其名为学术,其实是连基本逻辑常识都不具备的笑话和闹剧而已。 其实真要问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中国在那个时候,那个阶段,受到远远落后于自身文明的狩猎游牧民族的侵略屠杀,而英国和西欧在那个时候,在它们国家的旁边却根本没有这种巨大威胁的存在?是因为地理条件的客观因素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倒才是一个真正值得问的问题!长城本来就是防御贼寇的入侵,小偷当然说别人家的门不好了,康熙当然不喜欢专门阻挡它们这些强盗随便闯进烧杀的长城了!
Q2:康熙是不是千古一帝?
是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打赢了对三藩和沙俄的战争,消灭了台湾省的明、郑政权,展现了康熙的军事指挥能力。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击败政敌,年老时利用“文狱”打击汉族异己。康熙举行“多伦同盟”以代替战争,并怀柔蒙古各部;意图是通过条约确保清政府对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和伟大的政治家,有人甚至称他为“千古一帝”。延伸信息:康熙皇帝登基时,清朝入关还不到18年,矛盾重重。年轻皇帝面前的不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临终前,父亲为他挑选了四位侍郎:索尼、苏克萨哈、索比龙和鳌拜。这里最有野心的是鳌拜。几年之内,四位辅政大臣不是死了,就是加入了鳌拜集团,鳌拜的势力变大了。甚至在康熙帝面前也经常大声吼叫,威胁康熙帝的绝对权威。康熙皇帝有他自己的反鳌拜政变。首先,他保持沉默,假装示弱,召集一些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进宫进行“布谷之戏”,即玩一些摔跤、扑扑等游戏。鳌拜对此不以为意,认为康熙皇帝的玩物已经厌倦了生活。1669年5月的一天,康熙皇帝首先动员这些布谷少年攻占鳌拜,然后召见鳌拜。鳌拜大摇大摆进宫,康熙皇帝立即命令所有少年冲过去,用人群战术抓住他。康熙皇帝逮捕鳌拜后,请大臣们商议罪行,大臣们就鳌拜的30大罪行达成一致,要求判处他死刑。康熙皇帝因鳌拜的功劳,将死刑改为拘留。不久,鳌拜死于感化院,他的几个党羽被处决。另一个与鳌拜长期合作的人,也是唯一剩下的辅政大臣,被撤职并获得了这个头衔。就这样,康熙帝重新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从此,一代帝王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拉开了康干盛世的序幕。康熙皇帝上台后,为治理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经常阅读和纠正纪念馆,直到深夜,但他不知疲倦。他也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平息了吴三桂领导的三藩之乱。打赢jaxa战役,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打败盘踞在准噶尔、蒙古、天山南北的加尔丹,趁机让外蒙古的喀尔喀部全部加入我们。清朝特别重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因为满清之所以能够入关,主要是依靠满蒙同盟。康熙皇帝曾自豪地说:“长城历朝历代都有修建,但不能保留。我对蒙古各部好,比长城还强!”随着清政府在蒙古的制旗,驿站也随之建立。驿站制度既是清政府渗透蒙古势力的主要渠道,也是蒙古王公进京朝觐、商旅的主要途径。康熙皇帝下令在内蒙古设立五路驿站,即喜峰口外的15个驿站;古口外6站;石口外有6站;张家口外围8站;湖口外有12站。"安定五十人,每站一人,量马牛羊."这个五通站也叫“蒙古站”,或者“草原路”。因为每个驿站有50个壮丁,所以这个驿站系统也被称为“50户”系统。这50名壮丁和他们的家人得到了房屋和田地。50户人家有马供驿站使用;一些农场来支持邮局的工作人员。驿站“都设在水泉边”,也就是说,都设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久而久之,小村庄就形成了,它们也是商人和当铺来来去去休息的地方。随着人们的繁荣,城镇形成了。驿道的建立促进了商旅贸易的发展。后来,在内蒙古陆吾驿站的基础上,形成或扩大了许多著名的商贸城镇,如桂花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老城区)、多伦。在
在这些路线上,蒙古商人主要交换绸缎、布匹、茶叶、大黄等商品。为游牧民族的牛、羊和皮毛。事实上,人们在一些地方仍然可以找到康熙皇帝设立的驿站的痕迹。比如内蒙古林西县有50个镇,赤峰松山区有几个地方叫50个镇,甚至河北省平泉县北部有50个镇,南部有50个镇。在内蒙古,有很多带“太本”的地名,如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太本乡、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巴人太本苏木,蒙古语“大滨”意为“五十”。可以推断,这些有“五十”或“太本”的地方,是从康熙皇帝及其后裔设立的驿站发展而来的。康熙皇帝登基后不久,明朝将军郑成功驱逐了台湾省的荷兰势力,把台湾省作为与清朝抗衡的据点。清朝实行海禁政策,规定寸板不准入水,粮货不准越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683年,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残余势力,绥靖镇压台湾省,促使郑氏政权投降。至此,台湾省被纳入清朝版图。清朝统一台湾省后,海禁政策很快被叫停,海上丝绸之路顿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据记载,海禁停止后,清朝前往日本长崎的船只数量突然增加了三四倍以上,与欧洲的贸易额持续增长,甚至“整个欧洲的贸易额都比不上中国庞大的贸易额”。欧洲人通过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了大量的白银和黄金,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然后运回欧洲,世界上大量的白银流向中国。康熙皇帝对科学技术也特别感兴趣。他发现中国传统的测绘方法比较落后,于是就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方法和仪器对全国进行测绘。他委派雷孝思、白晋等一些耶稣会传教士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1718年绘制为《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曾评价说,这张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而且比当时欧洲的所有地图都更好、更准。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在位61年零10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作为入清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为开创盛世,以蒙古为重点,收复台湾省。他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全球财富不断流入中国。在他之后,清朝进入了最繁荣的时代。可以说,康熙朝是中国古代末期最多姿多彩的一笔。参考来源:人民日报在线——康熙帝,让世界财富流向中国参考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叶璇
Q3:为什么说康熙是“千古一帝”
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部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他好学敏求,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节约。在位六十一年,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
Q4:康熙、乾隆算千古一帝吗?
乾隆肯定不算,虽说他有个所谓的康乾盛世,但说白了只是老百姓因为红薯推广饿不死罢了。而且还活到了88岁,自诩为十全老人。在皇帝这个职位上干了60年,稍微是个负点责任的都活不了这么久
Q5:为什么说康熙是千古一帝?
首先康熙并不是笼统的千古一帝,只能算是一个创造盛世的好皇帝他的伟大在于1、平三藩,平准葛尔,维护国内统一2、平台湾,设台湾府,统一台湾3、灭鳌拜,平朝政,勤政爱民,盛世滋丁4、在西藏新疆设四大活佛,维护边疆和平5、尼布楚条约,维护领土完整6、亲汉学,尊孔孟,减轻民族矛盾7、轻徭役薄赋税,减轻人民负担
Q6:秦始皇和康熙帝为什么是千古一帝?
因为他们足智多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秦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年秦朝的开国皇帝。它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2.康熙皇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打赢了对三藩和沙俄的战争,消灭了台湾省的明、郑政权,展现了康熙的军事指挥能力。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击败政敌,年老时利用“文狱”打击汉族异己。康熙举行“多伦联盟”代替战争,并怀柔蒙古各部。意图是通过条约确保清政府对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和伟大的政治家,有人甚至称他为“千古一帝”。延伸信息:其他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也开拓了广阔的疆域,奠定了汉朝的基本范围。《汉书》评论了的“大才”,《谥法》说了“魏强瑞德”,也就是说威严、坚定和智慧、仁德和美德叫武。在中国史书中,“秦煌吴晗”常常相互联系。他的成就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西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封建专制制度下,人才的使用有两个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使用熟悉自己的亲信;第二,论资排辈,必须遵循“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你不能“弄乱”规则。而汉武帝也不会因为他的一句话就废了人:只要他有才华,他的父亲和父亲就持有不同的观点,汉武帝还是求贤若渴;第二,敢于破例晋升:因为能力,卫青出身为奴,汉武帝居然破例晋升。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抛弃了正统,接纳了不同种类的人,用雪亮的眼光发现了东方朔,把庄严的宫廷变成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幸福的休息室。君臣关系就像玩伴。他没有因为侮辱别人而失去原则,他赞扬了东方朔的诽谤,并且听取了适者的意见。当他第一次读到《子虚赋》时,他受到了极大的钦佩。见到作者司马相如,并让他享受和自己一样的写作待遇。能认识人,能包容人,能利用人。汉武帝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但晚年军国主义和巫术的灾难给他留下了负面的污点。但在此之后,他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在汉初重新获得了关心士兵、支持人民的国策,为西汉后期的孝道、兴利奠定了基础,可谓是一个好的开始,一个好的结束。来源:百度百科——康熙百度百科——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