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希望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给孩子。但是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会阻碍孩子的独立发展,会让孩子变得自私,珍惜爱,永远不会给别人爱。
什么是溺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想把美好的一切都给孩子,但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大多数人都知道溺爱有害,但什么是溺爱呢?
有些家长,受自己童年艰辛经历的影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有“决不让孩子受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对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都尽力满足。可以说,溺爱孩子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成本的爱,导致孩子把一切都想当然,从而变得自私,不珍惜爱,不给别人爱。
宠就是宠多了,放任孩子的脾气,惯坏了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各种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阻碍孩子的独立发展。结果,孩子们变得独立了。
变质型
很多父母很早就为孩子做好了铺垫。孩子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保证战线畅通无阻就行了。其实这也是溺爱的一种表现。这些家长长期以来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1.模具类型
这种父母,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总以为自己爱孩子,是为孩子好。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为孩子设定的,对孩子的要求极其严格。对孩子的手势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从生活习惯、活动方式,到阅读范围、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类型,都进行了强制性的指导。
2.温室类型
孩子们总是担心衣食住行。他们总是担心他们的孩子会吃不饱、感冒或睡不好。一切都是为孩子做得妥妥的,没有孩子的手。从来不允许孩子单独行动,学校附近春游,家长要请假陪同。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必须每天去学校探望。只允许孩子和成绩优秀的人玩。孩子们不得不更加担心他们学到的东西。从小时候的兴趣培养,到学校和老师的选择,无一不体现着父母的“智慧”,他们还在为孩子的毕业、专业选择、工作选择、爱人选择而烦恼。
3.硬压式
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父母希望孩子成长成才,女儿凤凰涅槃。从小就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为了让我的孩子能上名校,我有一个好的未来。就算学校能减负,家长也不一定让孩子减负。即使是小学生,家长也要求孩子完成两三套作业。平时,孩子们每天被迫学习到很晚,假期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以至于孩子没有时间玩耍,每天只能花在学习上,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溺爱孩子的表现
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有时候,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做了什么。他们变得溺爱自己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溺爱。不要真的在不知不觉中溺爱。
1.特殊待遇,容易满足:孩子家庭地位优越,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比如“一个人吃饭”,好吃的摆在他面前,让他一个人享用。只要孩子想要,二话不说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的孩子会觉得理所当然,不懂得与人分享,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2、懒散的生活,包办代替: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没有规律。把孩子惯得张口有饭吃,张口有衣穿,没有自理能力。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独立?
3.大惊小怪,过度保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摔倒,从摔倒中爬起来的孩子会越来越坚强,而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摔倒时大惊小怪,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过度保护。这样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软弱。
4.当面保护:有时候父母教育孩子,奶奶保护:“别太严厉了,他还小。”这样会导致孩子没法教,因为这样会让他没有是非感,总会有人护着他。后果不仅会扭曲孩子的性格,有时还会导致家庭不和。
惯坏了孩子的伤害
爱孩子是好事,但过度的爱很可能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变态的爱,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爱。那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1.自我中心倾向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已经得到了爱的满足,不需要和同龄人交往。有些父母渴望爱他们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受到委屈时,他们不分青红皂白,不明白原因就立刻上前保护。过去受教育的孩子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缺乏世代真诚,很少考虑他人感受,不能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2.失去独立的能力。
有调查显示,溺爱型家庭的孩子比严格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感官障碍。由于照顾者(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过分溺爱和保护孩子,总是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和欺负,长期搂抱和保护,剥夺了所有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长期失去独立的能力。
3.挫折承受力差
无论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会立刻满足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很容易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经历。另外,有些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几万块钱上个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挫折承受力差。生活中的一点小事激起巨大的波动,一点挫折导致失去生活的勇气,失去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欲望。
4.养成坏习惯
有些家长太宠孩子了,让孩子的脾气惯坏了。让孩子喜欢什么就享受什么。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吃饭,用零食当代饭。父母不阻止他们。他们总是习惯于他。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5.不利于正常的学校教育。
进入幼儿园后,因溺爱而产生道德缺陷的孩子,由于在家里不能像以前那样任性、为所欲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向父母求助。溺爱型父母普遍不喜欢别人的批评,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达到心理平衡,导致老师很难对其进行说服教育。长此以往,对宝宝的成长和性格形成都是有害的。
父母如何纠正溺爱?
只有恰当合理地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溺爱是一种变态的爱,所以父母应该关心孩子,而不是溺爱。走入溺爱误区的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
1.平等待遇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要让孩子有特别的优越感。父母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例如,当孩子回家时,应该教他们如何与他们分享。长期坚持,会让孩子养成与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2.不要轻易满足要求。
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是不能轻易满足的。孩子被惯坏了,想让父母买玩具。父母可以和他提条件,而不是欣然同意。比如孩子一个月内能自己收拾玩具,就同意给他买。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
3.避免隔代溺爱。
有时候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总是护着孩子。父母首先要和老人沟通好。孩子做错事,老人可以找个借口去别的房间或者出去,让父母一个人解决。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扔东西。当发现没人关心他的时候,孩子会有一些恐慌,哭声会减弱。最后,孩子可能会主动要求家长承认错误。
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对自主创业的需求比较强烈。家长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让孩子自己试着做。
为什么溺爱孩子,讨厌父母
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很普遍,过度溺爱孩子也从过去的个别现象变成了普遍现象。过度溺爱孩子其实危害极大,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而且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特别容易讨厌父母。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溺爱孩子会讨厌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长期远离父母。一旦他们离开家,他们就会遇到大问题。在家里,他们习惯了别人为他做事,他可以告诉他们做什么。但是在家里以外,很少有人愿意接受他的命令。相反,他什么都得自己做。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习惯认为他可以依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家庭之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惯于溺爱的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是无法靠自己实现愿望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挫折的问题,而是他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遇到太多挫折,你会恨你的父母,对他们有很大的怨恨,恨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帮你完成这些事情,恨你的父母为什么那么无能,恨你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让你什么都不担心。
溺爱孩子会让他恨父母?其实就是“你要对我好,你欠我的”这种想法的逻辑结果。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想法,一往前走,就会恨。
不要为了孩子长大而恨自己,也不要太宠孩子。挫折教育必须在每一个成长过程中接受。没有必要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当他长大后,他将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很难独立。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