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母乳可以为6个月内的宝宝提供全部营养,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但并不是所有的宝宝从出生就开始吃母乳。有些妈妈因为身体原因奶水不足,无法满足宝宝的需求,只能让宝宝吃奶粉。这时候给宝宝选择最接近母乳的奶粉是最合适的。接近母乳的奶粉有哪些?哪个牌子的奶粉好?妈妈,来Mama.com看看吧!
接近母乳的奶粉
一般来说,接近母乳的奶粉是指营养成分与母乳相似的奶粉。其实市面上有很多。Mama.com为母亲们推荐了几种模式。妈妈们不妨看看:
雀巢婴儿配方奶粉
雀巢婴儿配方奶粉的成分与母乳非常接近,包括蛋白质、脂肪、热量、碳水化合物等。此外,还添加了各种营养成分,如有益于婴儿智力发育的DHA和ARA,以及有益于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维生素B族。
雅培婴儿配方奶粉
雅培婴儿配方奶粉采用最佳钙磷比例,更接近母乳。它所含的脂肪来自油酸含量较高的葵花籽油,不会与宝宝体内的钙形成不溶性钙皂,影响宝宝对钙的吸收。
多美滋婴幼儿配方奶粉
多美滋金灵芝系列配方奶粉的成分最接近母乳,还添加了益生元多聚果糖。益生元多聚果糖在婴儿肠道中的作用类似于母乳中的低聚糖,有助于婴儿建立健康的肠道环境。
澳优婴幼儿配方奶粉
澳优婴儿配方奶粉中添加了乳铁蛋白,有助于抑制宝宝体内细菌的生长,对提高宝宝免疫力有重要作用。另外,乳铁蛋白是母乳中重要的免疫抗体因子,在奶粉中添加这种营养素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婴幼儿奶粉选购的误区
很多妈妈都知道,最好给宝宝吃最接近母乳的奶粉,但有些妈妈在选购时还是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误区一:钙含量越高的奶粉越适合宝宝。
各个品牌的奶粉含钙量都差不多,选购时不要以奶粉含钙量为准绳。一些商家为了寻求卖点,在奶粉中添加化学钙,增加奶粉的含钙量。千万不要骗妈妈。宝宝吃了含有化学钙的奶粉,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生长发育容易受到影响。
误区二:越贵的奶粉越接近母乳。
每个品牌的奶粉含有的营养成分都差不多,只要妈妈仔细看奶粉的配方表,就不难发现这一点。所以,并不是越贵的奶粉营养成分越接近母乳。贵的奶粉不一定适合婴儿吃。比如日本的明治奶粉也贵,但是含锌量少。如果婴儿长期食用,他们的身体会缺乏这种营养。
误区三:奶粉越好,质量越好。
优质奶粉会散发出奶香味,但味道不会太浓。一些商家为了让奶粉口感更浓,在奶粉中添加香兰素、牛奶香精等香味物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虽然芳香物质可以改变奶粉的气味,但是摄入过多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如何判断奶粉发霉
买奶粉的时候也要注意奶粉有没有发霉。如果由于不小心,宝宝吃了发霉的奶粉,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最好通过“看、闻、尝”来辨别发霉的奶粉。
看这质地
奶粉松软不结块是正常的。购买时请仔细检查。如果不能直接看质地,用手捏一下袋子,袋子发出沙沙声说明奶粉的质量。如果奶粉变质,结块,颜色变了,就不要买了。
气味
奶粉的气味是判断奶粉质量的有效方法。正常的奶粉有淡淡的奶香味,发霉的奶粉有刺鼻的酸味。对于劣质奶粉,妈妈要坚决说不!
尝
试着调一杯奶粉尝尝。如果吃起来怪怪的,味道奇特,说明奶粉已经发霉了。如果口感正常,可以继续喝,但是喝的时候要注意保存好奶粉。
怎么给宝宝换奶粉
宝宝一直在吃同一个牌子的奶粉,突然想换个牌子。母亲该怎么办?需要注意什么?妈妈不妨往下看:
把握好换奶粉的时机
宝宝应该在0-6个月的时候吃一段奶粉。随着身体的发展,当第一阶段的奶粉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时,就要更换第二阶段的奶粉。宝宝一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吃三段奶粉了,因为三段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和维生素含量都增加了,更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
不要过于频繁地更换奶粉。
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不同品牌的奶粉。比如母亲频繁更换奶粉品牌,可能会出现腹泻、恶奶、呕吐、便秘等症状。其中“拉肚子”最严重,会导致宝宝瘦。
换奶粉的原则
换奶粉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大约需要两个星期。第一周让宝宝习惯新奶粉,让宝宝每天吃一次,其余时间吃老奶粉。等宝宝适应后,再增加新奶粉添加的次数,直到宝宝能够完全消化吸收新奶粉。
宝宝换奶粉拉肚子怎么办?
宝宝换奶粉后拉肚子。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个时候,不要慌。先找出原因,再逐一采取措施解决。
1.原因:奶粉的冲泡没有把握好。
刚换了奶粉,有的妈妈怕宝宝饿,就把奶粉洗得太稠,让宝宝吃不下。但是,错误的冲泡方法害了宝宝。
解决方法:缓解宝宝症状,停止喂奶粉,让宝宝多喝水。
原因二:宝宝的胃接受不了。
如果换奶太快,宝宝的肠胃接受不了,也会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宝宝,因为TA的肠胃比较娇嫩,他们不容易耐受新的食物。
解决方法:换奶初期,两种奶粉混合在一起给宝宝吃。无论是一个品牌换另一个品牌,还是一个阶段换另一个阶段,新旧奶粉混合喂养都可以避免宝宝的不适。
理由三:用矿泉水冲奶粉。
最好不要用矿泉水给宝宝冲奶粉,因为矿泉水富含矿物质,宝宝不易吸收,不仅不利于宝宝的消化,还会增加宝宝肠胃的负担。
关注【Mama.com】微信,获取更多关于母婴的精彩资讯和福利: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找到【Mama.com】或【妈妈_ cn】。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