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宝宝吃糖丸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吃小儿麻痹症糖丸要用凉开水,有特殊情况要马上告诉医生等。妈妈给孩子喂糖丸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计划服用,切忌盲目服用,这样才能正确给孩子吃糖丸。另外,如果宝宝吃糖丸后有轻微不良反应,2、3天就能自愈。如果不良反应严重,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糖丸可以有效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适合服用糖丸,妈妈们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服用,以保证宝宝的健康。
宝宝吃糖丸的注意事项
脊髓灰质炎,俗称糖丸,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力的工具。它主要通过口头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婴儿对脊髓灰质炎病毒非常敏感。不到4个月的婴儿有来自母亲的抗体,所以很少生病。4个月以上的宝宝逐渐增加到5岁后减少。如果没有针对脊髓灰质炎的特效药,他们只能服用糖丸来达到预防效果。宝宝吃糖丸有什么注意事项?
1.60天后,婴儿可以口服第一粒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接种后,反应一般较轻,部分宝宝可能出现轻度腹泻。如果宝宝对牛奶或奶油严重过敏,就要告知接种医生,因为糖丸是用奶油糖包裹核心疫苗制成的。
2.为使疫苗有效发挥作用,避免杀死活性疫苗病毒,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时应使用冷开水(禁止使用热水)。此外,由于母乳中含有的抗体会使活疫苗减少,所以在服用糖丸前后半小时内,不允许宝宝吃母乳或喝热水或热牛奶。
3.如果您的宝宝患有肠道疾病(严重腹泻),您应该停止服用糖丸。什么时候吃糖丸应该由医生检查后决定。如果宝宝患有免疫缺陷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急慢性严重疾病,也应停止服用糖丸。
如何正确给宝宝喂糖丸?
糖丸是中国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一种疫苗。相信很多妈妈都不会陌生。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免费吃糖丸。不可否认的是,当婴儿吃糖丸进行免疫时,他们为中国的脊髓灰质炎免疫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知道如何正确给宝宝吃糖丸吗?
为了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妈妈们在给孩子喂奶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计划服用糖丸,同时要注意,空腹服用糖丸最有利于胃肠黏膜的充分吸收,所以在服用糖丸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再喝水或吃东西。另外,有的宝宝往往只是把疫苗含在嘴里不咽下去,一不留神就从嘴里流出来了。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要确定孩子真的把疫苗咽下去了,才能达到接种的目的。
宝宝吃了糖丸后的反应
脊髓灰质炎疫苗俗称糖丸。吃糖丸是预防婴儿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措施。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微甜的糖丸就像美味的零食一样。吃糖丸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趣的经历。很多宝宝会顺利吃糖丸,但也有少数宝宝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那么宝宝吃糖丸后是什么反应呢?
1.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在灭活疫苗中最为常见,如注射部位疼痛、水肿、发红等,根据疫苗种类不同,部分疫苗局部反应发生率在50%以上。局部反应通常发生在注射后的几个小时内,通常是轻微和有限的。偶尔,局部反应可能非常严重,通常涉及过敏反应。
2.全身副作用:全身副作用为非特异性反应,包括发热、不适、肌肉疼痛、头痛、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是常见的和非特异性的,可由疫苗接种或与疫苗接种无关的条件引起,如病毒感染。
3.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最严重的副作用,可由疫苗抗原本身或疫苗的某些其他成分引起,如细胞培养物、稳定剂、防腐剂或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等。疫苗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但其发生率不到1/50万。
吃糖丸后的不良反应怎么处理?
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侵入人体。婴幼儿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它会在扁桃体中繁殖,最后侵入血液,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炎一旦侵入,会影响运动神经元,造成肌肉无力,给宝宝带来很大的伤害。吃糖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有些宝宝吃了糖丸后会有不良反应,那么吃了糖丸后的不良反应该如何处理呢?
有些宝宝可能会出现低烧、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很严重。有的妈妈可能会发现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了,但一般一天不超过五次。大便比平时略稀,多为黄色稀便。婴儿的症状看起来像腹泻,但不像腹泻,婴儿精神很好,不哭。他们通常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如果只是吃糖丸后的轻微不良反应,这些症状一般2、3天就能痊愈。如果
哪些宝宝不能吃糖丸?
糖丸是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简称。所谓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指经过处理的病毒可以在体内复制,机体可以表现出轻度感染过程但一般不会致病。口服糖丸对大多数正常儿童是安全的,但对一些有特殊问题的婴儿来说,可能会导致脊髓灰质炎和终身残疾。那么哪些宝宝不能吃糖丸呢?
第一类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发育往往落后于足月婴儿,包括免疫系统的发育;第二类是出生后反复感染的婴儿和经历过肛周脓肿、皮肤炎症、鹅口疮、反复感冒的婴儿。第三类是接种卡介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婴幼儿;第四类是对乳蛋白过敏的婴幼儿,通常表现为乳癣、严重皮疹等。前三种类型的婴儿可能有自己的免疫缺陷问题。他们不是预防疾病,而是可能因为口服糖丸患上小儿麻痹症,发病率远高于正常婴儿。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