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引产手术是指因母体或胎儿原因而进行的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引产的主要原理是促使子宫收缩,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母体和胎儿免受进一步的伤害。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由于母体和胎儿原因的引产数量逐渐增多。人们对引产手术的认识在逐渐提高。
什么是引产手术?
什么是引产?指引产12周后终止妊娠,因母体或胎儿原因,称为引产。引产一般分为孕中期引产和孕晚期12-24周引产。人工终止妊娠在妊娠中期称为引产。妊娠28周后,由于母体因素或胎儿原因,人工启动子宫收缩终止妊娠的手段称为妊娠晚期引产。
在过去,它经常用于死产或提前终止妊娠,因为母亲的骨盆狭窄,胎儿太大,无法在阴道内足月分娩。引产手术是解决女性错过流产最佳时机或母胎出现问题的手术。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因母婴原因选择引产手术的人数逐渐增多。
引产的最佳时机
很多例子证明,把握好引产手术的最佳时机,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那么什么时候是引产姿势的最佳时机呢?
引产的最佳手术时间是妊娠后第10-24周引产的手术时间。这期间的引产手术称为妊娠中期引产。怀孕10周后,随着胚胎逐渐长大,胎盘已经形成,子宫也随之长大。此时不能使用单纯的吸宫术进行流产。但需要做引产手术,恢复困难且缓慢,对身体有一定影响。这就增加了孕妇的痛苦和手术的风险。因此,意外怀孕的女性应尽量在怀孕70天(10周)内进行流产(无痛人流),以减轻流产的痛苦。
引产手术是由于意外怀孕后错过了人工流产的最佳时机,所以只能用引产的方法来终止妊娠。引产手术要求月份越早越好,因为怀孕时间越长,对女性子宫的伤害越大,引产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也越大。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引产手术的最佳时机。中期引产的要求是必须在怀孕6个月内完成引产。妊娠12-24周可以做引产,但引产的最佳时间是越早越好,但虽然说越早越好,但也不能少于35天。一般来说,怀孕12周以上的胎儿需要采用引产的方法来终止妊娠,引产的时间一般为孕12 ~ 24周。
所以,希望大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好的时间终止妊娠,给自己最大的关爱。同时,手术也要在正规医院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引产检查
虽然科学越来越发达,但引产手术是有一定风险的。那么,为了规避风险,引产手术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详细询问引产病史,包括既往病史、出血史、肝肾疾病史、妊娠分娩史、本次妊娠病程等。
2、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检查。
3.除了量体温、脉搏、血压、验血、尿常规等。必要时应测肝肾功能、胸透、心电图。
4.如果有严重的宫颈炎或分泌物过多,需要先治疗,待病情好转后才能进行;引产前应注射抗生素,防止感染;必要时进行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5.当孕月大,宫颈发育不良,宫颈小,宫颈管长而断时,需要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引产。
6.必要时做b超定位胎盘,胎盘低者禁忌。
引产过程
了解了引产手术的相关常识和需要进行的各种检查后,就要了解引产手术的流程,那么什么是引产手术的流程呢?
1.引产前做系统检查,肝肾功能,尿常规,艾滋病等必要的检查。如果这个检查合格,就必须住院引产。
2.引产手术期
第一步:药物引产。引产前,所有检查明确后才开始正式引产,正式引产前要服药,为的是让胎儿死在子宫内,提前娩出胎儿;
第二步:胎儿分娩。孕妇服药后24-72小时内会感到宫缩。当宫缩频繁而有规律时,是胎儿即将分娩的征兆。这时候医生会检查羊水是否破了,破了就马上送手术室把胎儿取出体外。
第三步:引产后。婴儿顺利娩出后,孕妇应在休息室内停留一至两小时,观察出血量。这是为了防止孕妇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3.引产后的恢复期,一定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注意子宫收缩、出血、发热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去医院做相关检查。
引产手术的注意事项
一、引产前的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日常生活中,保持外阴清洁,尤其是引产手术前,保持小腹清洁干燥,勤换内衣。不要随意使用洗液,不要滥用抗生素等。
2.心理上不要紧张:孕妇要放松心态,保持精神愉快。紧张会直接影响子宫收缩,并会使食欲下降,引起疲劳和乏力,影响产程的进展。
3.加强营养:孕妇在引产前几天要增加营养,避免身体虚弱,术中体力不支,要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的血容量。
二、引产后的注意事项:
1、应观察2小时,注意阴道出血和腹痛;
2.引产后休息2周,防止受凉感冒,多吃有营养的食物,让身体尽快恢复;
3.引产后一段时间,子宫内膜上的伤口还没有恢复。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外阴的卫生,阴道内的细菌很容易进入子宫腔,造成感染。因此,引产后应保持外阴清洁卫生,勤换月经垫和卫生纸。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防止生殖器感染。如果出现发热、腹痛或白带异味,可能是感染引起的,要及时就医。
三、什么不能引产?
1.各种疾病的急性期。
2、患有心、肝、肾等疾病无法承受手术。
3、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贫血或过敏体质。
4、子宫畸形、宫颈瘢痕或粘连、阴道分娩困难。
5、生殖器急性炎症,24小时内体温37以上。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