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不同于成人糖尿病,治疗方法不可能和成人糖尿病一样。治疗儿童糖尿病,首先要明确儿童的病因,掌握其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成人糖尿病的发病多是由于机体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但此时成人胰岛细胞的功能相对稳定。与成人糖尿病不同,儿童糖尿病是由于儿童90%的胰岛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儿童糖尿病的发生。
儿童糖尿病发病快,糖尿病的症状可能会突然出现。这种突然发作也会给父母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家长在带孩子看病时都能回忆起孩子发病的具体时间,儿童糖尿病的症状比较典型。100%的患儿会出现多饮多尿、夜间尿频、半夜起床、大量饮水等症状,食欲明显增加。
对待孩子,要适当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如果饮食和运动调整无效,就要加大口服降糖药的治疗。当这三种方法都达不到标准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了。
儿童糖尿病会影响寿命吗?
如今,世界上患糖尿病的儿童人数每天增加200人,我国儿童青少年发病率明显增加,甚至比美国儿童高4倍。这个数据令人震惊,那么儿童糖尿病会影响孩子的寿命吗?
无论是成人糖尿病还是儿童糖尿病,只要控制得好,都不会影响寿命。但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控制不好,会引起各种并发症,损害儿童健康。
孩子患糖尿病后,家长要控制孩子每天的热量摄入。只有合理的饮食才能基本控制糖尿病。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和活动量,为孩子制定详细的食谱,既要控制热量的摄入,又要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
孩子一日三餐要少吃多餐。为了避免低血糖,可以在两餐之间适当添加零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缓慢而均匀地吸收糖分,可以改善儿童体内的糖分代谢。
注意调动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对控制儿童糖尿病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糖尿病一旦发生,就意味着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除了治疗,家长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决定儿童糖尿病治疗预后的关键因素。
儿童糖尿病的先兆
儿童I型和II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家族成员患有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增加儿童患I型糖尿病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的遗传因素,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在儿童糖尿病中的表现,早发现问题,早治疗。儿童糖尿病的前兆有哪些?
儿童糖尿病在发病前会出现几个明显的前兆,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症状,以及经常发热、尿路感染等问题。儿童的皮肤屏障似乎特别脆弱,容易受到感染。
如果孩子突然尿频,以前从不尿床,但同时也尿床。家长应警惕儿童糖尿病。儿童糖尿病的前兆还包括眼窝凹陷、嘴唇干燥、哭闹时眼泪明显减少、体重突然减轻、传染病频繁发作等。
综合考虑这些现象,儿童更容易患小儿糖尿病。家长一定要警惕这些症状,尽早带孩子去看医生,确认是否是小儿糖尿病。
糖尿病患儿吃什么?
饮食方面,如果家里有糖尿病患儿,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严格限制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饮料。要让孩子养成一日三餐,主副食定时定量均衡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那么糖尿病孩子吃什么好呢?
首先,玉米必须和瘦肉一起煮
准备玉米须30克,瘦肉量可以超过玉米须的3倍。将瘦肉切成小块或薄片,将玉米须和肉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熬汤。汤做好以后,撇去玉米须,剩下的汤和瘦肉吃。玉米泡茶一定要单独炒,也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
二、淡菜苦瓜汤
准备250克苦瓜和100克蛤肉。需要新鲜新鲜的贻贝肉,最好提前买活的贻贝,用清水养两天再用。将蚌肉和苦瓜放在一起煲汤,可根据口味在汤中加入适当的调味料。小儿胃阴不足型糖尿病,宜用贻贝苦瓜汤治疗。
第三,枸杞炖兔肉
需要准备兔肉250g,枸杞15g,盐少量。将枸杞兔肉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煨,待兔肉成熟后,在汤中加盐。枸杞炖兔肉适合肝肾不足的糖尿病患儿,不适合肠燥胃热的患儿。
如何预防儿童糖尿病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所以即使孩子因为某段时间的糖尿病突然食欲大增,很多家长也会误以为这是孩子正在成长的正常现象。孩子皮肤上的伤口因为糖尿病很久没有愈合,却被粗心的父母忽视了。这种忽视会使孩子的病情恶化。那么如何才能尽早预防孩子患上儿童糖尿病呢?
第一,坚持母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婴儿比人工喂养的婴儿和儿童的糖尿病患病率低。
第二,谷物摄入。在孩子4到6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应该添加谷物,这样会降低胰岛素合成障碍的可能性。
第三,合理饮食。对于孩子来说,水果和蔬菜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要控制孩子的糖分摄入,包括碳酸饮料、果汁、糖果、蛋糕等食物中的糖分。每天需要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注意多吃高纤维食物。注意三餐的食物搭配,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摄入各种营养,让孩子营养均衡。注意引导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第四,加强运动。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玩电脑游戏,要让他们动起来。孩子每周要运动五天,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孩子的体重,身体素质也会相应提高。
5.心情愉快。家长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给孩子精神压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