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严重吗?
一般都不严重。手足口病一般在7-10天内痊愈。如果没有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在一周内治愈。并发症并不常见。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为发热、头痛、直颈或背痛。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建议速去看医生。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腔疼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儿童,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
1.常见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疼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额部,也可累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脚、屁股、胳膊、腿上出现黄斑丘疹,然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能有炎性红肿,水疱内液体较少。有许多手、脚和手掌。皮疹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褪色后,没有任何痕迹和色素沉着。有些病例仅出现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他在一周内康复,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出现不典型皮疹,如单部位或斑丘疹。
2.重症病例的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进展迅速。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最危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发病后约1 ~ 5天出现。少数病例情况危急,可能导致死亡。幸存的病例可能会有后遗症。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的神经系统症状:精神差、嗜睡、易怒、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或无力急性弛缓性麻痹;痉挛。体格检查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气短、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出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肺部可听到湿罗音或痰。
(3)并发心肌炎的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白,皮肤有花纹,四肢冰冷,手指(脚趾)发绀;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变浅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上升或下降。
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
1.普通托儿所或公共场所的人密切接触传播。被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咽喉分泌物(飞沫)的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
5.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也是传播原因之一。
手足口病的治疗
1.一般疗法
如果没有并发症,这种病的预后一般是好的,一周之内就会痊愈。主要是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孩子。接触者要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和口腔护理。对于严重的口腔疱疹和溃疡,可用康复新液漱口或涂于患处,或将思密达调成糊状,饭后用棉签涂于溃疡面。
(3)衣服和被褥要干净,衣服要舒适柔软,勤换。
(4)将宝宝的指甲剪短,必要时包裹宝宝的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疱疹形成或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对于臀部有红疹的宝宝,要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服用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联合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特别是脑、肺、心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危重患者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和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重要器官。
(3)颅内压增高患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严重者可酌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如有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体征,应尽早给予机械通气。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治疗:如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发生时,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物一般在发病前24 ~ 48小时使用。通常,当我们诊断出HFMD时,我们已经度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我们不提倡抗病毒药物。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春夏季节一到,手足口病之类的疾病又会“骚扰”孩子。这种病虽然不严重,但一般一周内就能痊愈,并发症很少。但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预防措施,让这种小病钻不了空子!那么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
1.饭前饭后和出门后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或吃生冷食物,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
2.护理人员在接触儿童前要洗手,给幼儿换尿布,并处理粪便,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和奶嘴应在使用前后彻底清洁。
4.在此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清洁,保持室内经常通风,经常晾晒衣物和被子。
5.有相关症状的孩子要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孩子们不应该触摸其他孩子。家长要及时晾晒或消毒衣物,消毒粪便。病情较轻的患儿无需住院,应在家治疗和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7、托幼机构每日晨检,发现可疑儿童,及时采取治疗、居家休息措施;儿童使用的物品应立即消毒。
8.当孩子增多时,及时向卫生、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的需要,当地教育、卫生部门可以决定在幼儿园或者小学采取放假措施。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