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钙血症症状
刚出生的宝宝体质特别敏感脆弱,新生儿低钙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血钙含量过低。新生儿低钙血症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新生儿会烦躁不安,跳来跳去。
第二,血钙低于3.5mmol/L或游离钙低于1.75mmol/L.
第三,肌张力低,奶摄入量少,手脚抽搐,全身抽搐。偶尔,喉部痉挛和呼吸暂停,并伴有发绀,可导致猝死。面神经测试(福斯特征)呈阴性反应。
第四,心电图QT间期延长。
第五,偶尔会出现严重呕吐、便血等胃肠道症状。
第六,孕期可能有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压,尤其是早产儿和有窒息史者。
新生儿低钙血症性惊厥,虽然发病时间不长,患儿不发作时一般情况良好,但家长要引起重视。反复抽搐会导致脑损伤,大脑发育障碍,智力低下。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原因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原因是什么?新生儿低钙血症对新生儿是一种严重的危害。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对宝宝造成严重影响。我们来看看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原因。
1.甲状旁腺和降钙素的异常调节
1.甲状旁腺功能暂时抑制
孕妈妈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腺瘤或高血钙。妊娠晚期,她血液中的钙通过胎盘主动输入,胎儿血钙量增加,抑制了甲状旁腺功能。
2.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很少,发病可早可晚,症状持续3周以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患儿的甲状旁腺功能发育仍能赶上正常婴儿,所以仍是暂时的。
第二,出生后磷摄入过多
见于晚期低钙血症。多见于用牛奶喂养的新生婴儿。
3.胎儿、低出生体重婴儿、窒息和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钙储存不足:甲状旁腺功能差和钙储存量低。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原因。如果患有新生儿低钙血症,应尽早就医,配合治疗,及早治疗,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
新生儿低钙血症怎么治疗?
新生儿低钙血症是由于胎儿钙储存不足或出生后磷摄入过多所致。宝宝生病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症状,严重的会影响宝宝的健康,疾病也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那么,如何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呢?
一、补钙
钙治疗有特效。如有惊厥或其他明显的神经肌肉兴奋症状,每次用10%葡萄糖酸钙2ml/k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2倍,缓慢静脉注射(1ml/min)。必要时可每6 ~ 8小时给药一次。惊厥停止后,可口服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1g/d。但如果早产儿的血钙为1.5mmol/L(6mg/dl),足月儿的血钙为1.8mmol/L(7.0mg/dl),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静脉补钙。
可给予静脉或口服钙剂维持血钙在正常范围内,对晚期低氧血症的新生儿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喂养。
第二,给镇静剂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的抽搐不易控制。除钙外,如果短时间内症状不能缓解,应同时给予镇静剂。可以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D,或者可以帮助排出尿磷的药物。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钙,避免血钙在肾脏过度沉积。
三.镁补充剂
低血钙性惊厥可能伴有低镁血症,需要监测和补充镁。
四.维生素D补充剂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时,应长期口服钙剂,同时大量使用VitD3 (10000 ~ 25000 IU/d)。
除了一般治疗,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婴儿也需要精心护理。如果护理不当或延误了最佳时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年轻的准爸妈一定要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帮助宝宝恢复!
新生儿低钙血症吃什么?
如果宝宝患有低钙血症,那么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亲子生活,尤其是刚出生的宝宝,还处于哺乳期。亲子生活的健康与宝宝息息相关。我们来看看新生儿低钙血症吃什么好。
首先,亲子生活要坚持母乳喂养,在出生后6小时内进行母乳喂养。如果不能母乳喂养,应给予母乳喂养配方。人工喂养要选择钙磷比例合适的奶粉。钙或磷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体内矿物质水平失衡。喂奶者,指导摄入钙和维生素d的方法。
其次,维生素A、D制剂应在出生后1周补充2周(早产儿、双胞胎、冬季出生的孩子)。父母和孩子在分娩后应预防维生素D和钙缺乏。
最后,让宝宝多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新生儿低钙血症对新生儿是一种严重的危害。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对新生儿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亲子生活一定要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预防措施
宝宝生病,父母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尤其是新生儿低钙血症,更需要细心呵护。那么父母在照顾新生儿低钙血症的宝宝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防患于未然,加强围产期保健,产前定期检查,防止早产,加强围产期监护,防止窒息。
二、做好卫生预防措施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或多或少与卫生有关,所以要做好卫生工作。
第三,孕妇和婴儿每天要定时晒太阳,增加营养。给孕妇和婴儿补充营养,给他们足够的阳光,是保证孕妇和婴儿健康的关键。
四、准亲子生活:孕晚期发现腓肠肌痉挛时,要查血钙,补充钙剂。
第五,防治产后维生素D和钙缺乏。
第六,对于烦躁不安、面部肌肉抽搐、跳跃的患儿,要及时弄清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以上是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注意事项,新生儿低钙血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如果处理不当或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家长不可大意!
*本文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的医疗诊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