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脱贫之后怎么“干”?乡村振兴如何“兴”?
从全面小康到发展新征程,最艰巨的任务还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还在农业,最大的潜力还在农民。未来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从外部发展到内生发展、从城乡一体化。据我所知,布博卡科技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Q2: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中国怎样向乡村振兴过渡?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贫困人口约为7.7亿。现在“十三五”已经结束,在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图为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天坝社区崇德社区安置点航拍。中新社记者屈宏伦摄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走向富裕。把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成果同农村发展联系起来.许多建议和提案也被提交到“众议院”。两会即将在今年召开。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倒计时”到“进展”,中国工作重心的转移路线逐渐清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直言,总的来说,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而乡村振兴战略则为脱贫攻坚更加稳定持久提供了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规划的任务,包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设定五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岳西县、美姑县7个县退出贫困县。截至目前,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理完毕。图为普格县贾家沟村航拍。中国新闻社记者张郎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夕被拍到。杂志《求是》发表《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引起关注,署名作者为“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这个新机构的亮相释放了一个很大的信号,政府从制度层面实现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乡村振兴局也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正式“接管”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如何确保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外界期待从两会中找到答案。从已公布的政策文件和学者的分析来看,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平稳过渡。巩固脱贫成果,为平稳过渡“打牢基础”。摆脱贫困是一项充满活力的工作。低收入农民脱贫后可能会因主客观原因返贫,尤其是后期摘帽的深度贫困地区,很多方面比较薄弱。巩固脱贫成果,织好防止返贫的网,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脱贫后,如果后续政策跟不上,很多贫困县可能会返贫。因此,有必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政策稳定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我们在脱贫攻坚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如果成功的模式和政策能够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就会越来越顺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王三桂指出,有效衔接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智慧”在脱贫攻坚中可以考虑继续发挥乡村振兴的作用。两会就在眼前。今年政府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报告有什么新表述?村里的代表会带来什么样的声音?这些问题很快就会有答案。(结束)
Q3:脱贫产业如何更兴旺?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同样,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也离不开产业带动。贫困地区通常自然条件不佳、农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通常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现实起点低与现代农业产业的高要求存在矛盾。在贫困地区如何寻找适合的产业,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如何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本报记者深入贫困地区,近距离观察实现产业兴旺的实践与探索。 一棵山嵛菜,富了彝族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是个海拔近3000米的高寒村,以前只能种土豆,穷得叮当响。如今,村里种了2000亩山嵛菜,惠及39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去年,全村卖山嵛菜收入600万元,亩均4000多元,山嵛菜成了民族山区“脱真贫、真脱贫”的致富菜。“咱家能脱贫,亏了昆明川大公司和村里余灿辉的合作社。”纸厂村陆家组的陆解三说,“没企业这菜卖不出去,没合作社这菜种不起来,脱贫就更没指望了。”“种起来,卖出去”,纸厂村的产业扶贫之路,是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大省云南的缩影。现代农业如何在穷乡僻壤扎根?千百年来的“穷骨头”怎样挑起致富担?彩云之南的经验,是持之以恒地发展合作经济,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近期云南省又决定,让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为447万贫困人口铺平致富路。 合作社既提供统一服务,也有更大市场话语权,联结起小生产和大市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同时面临两重境遇:一是资源十分富足,生物王国的物种条件、海拔从100米到6000多米的气候光热多样性,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高原特色农业风生水起;另一方面,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农业设施基础薄弱,尤其山区综合性、素质性贫困突出,山里人缺乏市场意识和历练。“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已成为制约贫困群众增收的最大瓶颈。”临沧市主要领导在全省交流时说,“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破解现代农业要求高与现实起点低的矛盾,近年来云南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达4.4万个,比上年增长了25%;193万余户农民入社,有四成多农民直接从合作社中受益。在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条条式”的能人创办型,由专业大户和经纪人联合同一产业链的农户建立合作社;有“块块式”的基地创办型,即依托产业基地的产销优势组建合作社,多以企业牵头为主;还有依托村级组织建立的协会或合作社。云南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引导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一家一户的农民建立起紧密利益联结。除了将自家地里的农产品交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如今随着土地流转和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股份合作和劳务合作正在云岭大地兴起。会泽县是贫困县,目前这里单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有160个。这些合作社依法成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会”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有模有样,对农户实行“种苗、物资、技术管理、加工分级、收购销售”统一管理,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弱”困局。会泽县委书记梁志强说:“有了蓬勃发展的合作经济,到2019年会泽将再多养50万头猪。”玉溪通海“洋丽人”桔梗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花农加入合作社好处多多。通过统一采购,去年社员每亩生产成本少投入3000多元;合作社销路广,还能与收购商平等谈生意,多数花农入社后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合作社通过自我管理教育,既培养了懂管理会经营的乡土人才,又锻炼了连起市场的新型农民。 财政奖补、金融支持、涉农资金有效监管,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能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在农村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云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云南的合作经济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亟须政府‘扶上马送一程’。”近10年来,云南省一直大力扶持乡村合作经济发展。去年,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力争达6万个以上,农户入社率达到三成以上,培育1万个县级以上的示范社。今年,又针对合作经济促进产业扶贫出台规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带动贫困户50户以上的,给予20万元奖补。云南各州市、县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规范合作经济发展。大理州筹措资金1.6亿元,按每个村不低于30万元的标准,成立617个“互助社”,让农民有“自己的银行”;州县纪委监察部门紧跟涉农资金使用,今年1至9月,全州办结扶贫领域线索116件,也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临沧市与32家金融机构合作,发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51亿元。昭通市与省农垦集团合作组建市农业投资公司,土味浓郁的合作社、龙头企业成了合作对象。在红河州泸西县,一半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县里出台了行政助推合作社全覆盖的方案,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项目,设立融资平台为合作社“输血”。县里还鼓励合作社争取政策支持和对外融资,并将合作社借款折成股份,社员自愿认股,保证保本付息,激活了乡村金融的一池春水。有了各种资金项目“阳光雨露”的滋润,云南一大批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昭通市大关县琦鑫黄牛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之后一直受益于政府项目资助,2014年得到南方草地畜牧业项目支持,2015年争取到“行政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100万,2016年又得到昭通市农发行的扶贫贷款项目资金500万元。琦鑫合作社现有1160户成员,去年末产值过千万,发展成了“省级示范社”。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脱贫,产业收入占脱贫家庭收入超50%云南有447万多贫困人口和88个贫困县,都在全国排第一位;有深度贫困县27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贫困发生率高达三成左右。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达12.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4%,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可想而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合作经济吸引贫困户参与脱贫,又降低了他们的市场风险,正大有可为。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云南省委、省政府酝酿出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把创新帮扶模式、发展合作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在贫困人口占全省1/4的昭通市,把产业发展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合作社结合,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化实现标准化,以标准化支撑品牌化。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在昭通市鲁甸县,20多万亩花椒树实现产值7亿多元。鲁甸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近15%的贫困人口都与花椒产业有关。镇里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扶持加工龙头企业,解决了销售难。“小花椒”不但为灾后重建“撑了腰”,还带动贫困户共增收50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大理纸厂村陆解三一家5口人,是2013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山嵛菜合作社后,2015年脱贫。去年以来,大理州注入产业扶贫资金60多亿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帮扶项目,产业收入平均占到脱贫户家庭收入的55%,带动30多万人增收,年人均增收1720元。这其中,都有合作经济的影子。如今,每天早上8点多,会泽县驾车乡贫困户杭久芝老两口都会到合作社“上班”,一天俩人能赚200多元。和杭久芝一起干活的高菊珍,也摘了贫困户帽。她把家里40多亩靠天吃饭的山地租给合作社,再加上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分红,最近全家在商量盖新房了。
Q4: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中,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可以在完成大学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拿起手中的笔和镜头,写文章,做视频,宣传报道自己的感受,家乡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做法、措施和成效。宣传我们党的政策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你也可以用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在自己的小组里,报道自己家里、院子里、村子里脱贫致富的新变化、新特点和典型事例。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延伸数据:“十三五”脱贫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农村贫困人口,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同时,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村的冲刺阶段。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清晰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非凡的努力,共同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留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脱贫攻坚。
Q5:2020年贫困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帮扶工作计划
Q6: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必由之路吗?
当然,为了带动乡村快速脱贫,需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但得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就得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