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脱贫之后怎么“干”?乡村振兴如何“兴”?
从全面小康路到发展新征程,最艰巨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业,最庞大的潜能依然在农民。未来,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从外导型发展转向内生型发展、从以城带乡转向城乡融合。据我了解,布博卡科技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Q2: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未来农村应该怎么干?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时代重大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描绘未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扫清堵点、铺好路,恰逢其时。振兴发展:党的十九大鲁豫六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2020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社会共建协调推进机制不健全、乡村振兴活力不足等一批“障碍”。城乡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目前,中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乡之间的“真空地带”。中国农民很难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经费保障水平低,主要依靠财政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援助政策上,一些地方的贫困和非贫困仍然存在相对的“差异”。促进社会共建协调的机制尚不完善。资金、土地使用等乡村振兴稳定投入机制仍不完善,对财政专项资金依赖过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财政、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仍不强。同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土地供给不足,瓶颈没有被打破。农村各类人才短缺,农村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等问题滞后。乡村振兴缺乏活力。社会各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活力源泉”。但目前乡村振兴的主要功能尚未发挥,社会要素难以进入。有的地方“等着看”思想严重,“政府做,农民看”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有活力、辐射带动农民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品牌化、规模化、效益化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结构链条不优,农产品供给仍以大宗商品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相对较低。农业科技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现代化水平普遍较低。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农村“空心化”是一种普遍现象,3月8日、6月1日、9月9日期间,留守劳动者在农业领域工作,部分地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已达75%以上。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的现实形势下,农村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行政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乡村治理难度持续加大
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坚持先点后到,示范引领。分层次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市县党政领导任务分解到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逐级督查和工作绩效考核。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一体化发展战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抓手。积极推进地块改造,赋予农民更多产权。以推进小农户市场化、组织化为目标,明确促进小农户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补足市场化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的短板。将升级资本、教育、科技等资源向农村下沉。三是完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完善乡村振兴稳定投入保障机制。拓宽乡村振兴投资渠道,推动地方划定乡村振兴土地出让金最低比例,适度放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具有一定效益的农村公益项目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配套设施等审批程序。确保农村产业发展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并为跨城市流转节约指标。完善人才向农村流动保障政策,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四是发挥农民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坚持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效激发现有农村人才活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第五,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夯实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强化支撑保障体系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链特征明显的农村产业体系。六是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加强绿色生产,科学投入农业化肥农药。推动山水林湖草、农耕文化、健康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推动各种要素进入农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Q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中国怎样向乡村振兴过渡?
中国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时,贫困人口数量约为7.7亿人;如今“十三五”收官,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 资料图为航拍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崇德小区移民安置点。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将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将脱贫成果对接乡村发展……众多建议、提案也被代表委员带进了“议事厅”。 今年两会召开在即,从脱贫攻坚胜利的“倒计时”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行时”,中国工作重心的转向路线正逐渐明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直言,总体上看,通过脱贫攻坚实现脱贫摘帽和实施乡村振兴的目的,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则为脱贫摘帽更加稳定、脱贫攻坚战果更加持久提供了保证。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工作任务,其中包括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设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资料图为航拍普格县甲甲沟村。 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求是》杂志刊发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引发关注,其署名作者为“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这一新机构的首次亮相释放重大信号,官方已在从制度层面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就在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乡村振兴局也将正式“接棒”,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如何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外界期待从此次两会中寻找答案,而从目前已公布的政策文件和学者分析来看,平稳过渡至少要从三方面共同发力。 巩固脱贫成果,为平稳过渡“夯实地基”。脱贫是动态工作,低收入农户在脱贫后有可能因主客观原因而返贫,尤其在后期摘帽的深度贫困地区,诸多方面较为薄弱,巩固脱贫成果并织牢防止返贫的一张网显得极为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不少贫困县脱贫后,若后续政策落实没跟上,可能会返贫,这就需要在过渡期内保持政策稳定性,“脱贫不脱政策”才能巩固好现有脱贫成果,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块“压舱石”。2020年9月17日,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毛葡萄园。中新社记者 翟李强 摄 拓展脱贫成果,为平稳过渡“添砖加瓦”。乡村振兴着眼于所有农民和行政村的发展,其目标指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而拓展脱贫成果可拉近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距离。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成杰认为,要进一步接续和拓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业态和模式,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建立衔接机制,为平稳过渡“搭桥铺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而脱贫攻坚积累了多年的“实战经验”,其验证成功的模式、政策若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使得过渡期更为平稳顺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指出,有效衔接需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脱贫攻坚中的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智慧”都可考虑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作用。 两会召开在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何新表述?来自乡村的代表委员又会带来哪些一线声音?这些问题即将得到解答。(完)
Q4:实现乡村振兴他们怎么干?
回到家乡,走过村口古色古香的牌楼,走了一条宽敞整洁的硬化路。我看到一栋新的两层楼,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挂着对联和灯笼。老人们坐在屋前笑啊笑,孩子们一边玩一边扇耳光,一派热闹的新年景象。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三张村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在我的印象中,村民们靠“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日子刚好够温饱。为什么现在变化这么大?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色葡萄声名鹊起。村民们把钱包放进了口袋。“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村有一个4A级景区,这是全市唯一的一个。现在村子里每天都有人来来往往,但他们很忙。回来看看。”当被问及村里的新变化时,王的老叔叔激动地说。我记得那个村子没有特色。怎么可能“生”成4A景区?老叔说,别忘了村子附近有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是金诸侯的墓葬群。我以前被包围过,没人进去。近两年来,该县依托遗址发展旅游业,建成晋国博物馆,既保护了文物,又让人大饱眼福,沉睡的旅游资源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Q5:怎么样实现乡村振兴?
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1、乡村振兴会员网络模式。网络成员与各大县区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为切入点,通过对接农产品上行,推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效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这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2.在农产品向上运动中,要特别注意突出区域品牌,延伸产业链,拓展农资、加工、物流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建设农业产业化综合体和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这是“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3.与各大县区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依托会员网络中领先的农产品电商和农业大数据,为农民卖货提供交易平台,为县域扶贫提供决策支持,为农民提供各类农村电商培训,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民发展电商,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农业经营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农业”的实践。同时,这些工作与成员网自身承担的“农业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的运营推广工作相结合,能够有效落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和使用权的分割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新增耕地指标和节约指标跨省调整机制。所有收益将用于消除贫困和支持乡村振兴。深化粮食收储、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让农业农村充满活力。5.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农村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必须继承、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繁荣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精准脱贫,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扩建后的村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相互促进、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农村繁荣导致国家繁荣,农村衰落导致国家衰落。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
Q6: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2018—2020年,构架制度稳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按照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第一步规划要求,此阶段需要重点解决乡村振兴制度框架的系统搭建和全面脱贫两个重点问题。第二步:2021—2035年,坚持特色振兴路,系统攻克大难题实施好乡村振兴的第二步战略,关键要在已经确立的制度框架下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充分运用好15年的时间,系统解决城乡关系的重塑、集体经济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生态宜居村庄的发展、乡村文化的重振、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等重大问题。第三步:2036—2050年,文化重振促发展,决胜攻坚得振兴在此战略阶段,乡村振兴将面临之前两个战略阶段中依然没有解决的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顽疾问题,也将面对一些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策略调整的局面。作为迈向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大步,第三步必须针对重点难题,开展决胜攻坚。扩展资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如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