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脱贫之后怎么“干”?乡村振兴如何“兴”?
从全面小康到发展新征程,最艰巨的任务还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还在农业,最大的潜力还在农民。未来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从外部发展到内生发展、从城乡一体化。据我所知,布博卡科技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Q2: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中国怎样向乡村振兴过渡?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贫困人口约为7.7亿。现在“十三五”已经结束,在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图为贵州省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天坝社区崇德社区安置点航拍。中新社记者屈宏伦摄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走向富裕。把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成果同农村发展联系起来.许多建议和提案也被提交到“众议院”。两会即将在今年召开。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倒计时”到“进展”,中国工作重心的转移路线逐渐清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直言,总的来说,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战略为脱贫攻坚更加稳定持久提供了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规划的任务,包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进一步,设定五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岳西县、美姑县7个县退出贫困县。截至目前,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理完毕。图为普格县贾家沟村航拍。中国新闻社记者张郎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夕被拍到。杂志《求是》发表《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引起关注,署名作者为“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这个新机构的亮相释放了一个很大的信号,政府从制度层面实现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乡村振兴局也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正式“接管”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如何确保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外界期待从两会中找到答案。从已公布的政策文件和学者的分析来看,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平稳过渡。巩固脱贫成果,为平稳过渡“打牢基础”。摆脱贫困是一项充满活力的工作。低收入农民脱贫后可能会因主客观原因返贫,尤其是后期摘帽的深度贫困地区,很多方面比较薄弱。巩固脱贫成果,织好防止返贫的网,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脱贫后,如果后续政策跟不上,很多贫困县可能会返贫。因此,有必要在过渡期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要加强顶层设计,我们在脱贫攻坚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如果成功的模式和政策能够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就会越来越顺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王三桂指出,有效衔接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智慧”在脱贫攻坚中可以考虑继续发挥乡村振兴的作用。两会就在眼前。今年政府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报告有什么新表述?村里的代表会带来什么样的声音?这些问题很快就会有答案。(结束)
Q3: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未来农村应该怎么干?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时代重大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描绘未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扫清堵点、铺好路,恰逢其时。振兴发展:党的十九大鲁豫六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2020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社会共建协调推进机制不健全、乡村振兴活力不足等一批“障碍”。城乡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目前,中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乡之间的“真空地带”。中国农民很难持续稳定地增加收入。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经费保障水平低,主要依靠财政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援助政策上,一些地方的贫困和非贫困仍然存在相对的“差异”。促进社会共建协调的机制尚不完善。资金、土地使用等乡村振兴稳定投入机制仍不完善,对财政专项资金依赖过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财政、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仍不强。同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土地供给不足,瓶颈没有被打破。农村各类人才短缺,农村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等问题滞后。乡村振兴缺乏活力。社会各界多元主体的参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活力源泉”。但目前乡村振兴的主要功能尚未发挥,社会要素难以进入。有的地方“等着看”思想严重,“政府做,农民看”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有活力、辐射带动农民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品牌化、规模化、效益化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结构链条不优,农产品供给仍以大宗商品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相对较低。农业科技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现代化水平普遍较低。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农村“空心化”是一种普遍现象,3月8日、6月1日、9月9日期间,留守劳动者在农业领域工作,部分地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已达75%以上。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的现实形势下,农村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行政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乡村治理难度持续加大
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坚持先点后到,示范引领。分层次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市县党政领导任务分解到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逐级督查和工作绩效考核。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一体化发展战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抓手。积极推进地块改造,赋予农民更多产权。以推进小农户市场化、组织化为目标,明确促进小农户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补足市场化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的短板。将升级资本、教育、科技等资源向农村下沉。三是完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完善乡村振兴稳定投入保障机制。拓宽乡村振兴投资渠道,推动地方划定乡村振兴土地出让金最低比例,适度放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具有一定效益的农村公益项目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配套设施等审批程序。确保农村产业发展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并为跨城市流转节约指标。完善人才向农村流动保障政策,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四是发挥农民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坚持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效激发现有农村人才活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第五,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夯实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强化支撑保障体系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链特征明显的农村产业体系。六是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加强绿色生产,科学投入农业化肥农药。推动山水林湖草、农耕文化、健康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推动各种要素进入农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Q4:怎么样实现乡村振兴?
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1、乡村振兴会员网络模式。网络成员与各大县区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为切入点,通过对接农产品上行,推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效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脱贫致富。这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2.在农产品向上运动中,要特别注意突出区域品牌,延伸产业链,拓展农资、加工、物流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建设农业产业化综合体和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这是“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践。3.与各大县区合作,以“互联网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依托会员网络中领先的农产品电商和农业大数据,为农民卖货提供交易平台,为县域扶贫提供决策支持,为农民提供各类农村电商培训,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民发展电商,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农业经营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农业”的实践。同时,这些工作与成员网自身承担的“农业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的运营推广工作相结合,能够有效落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和使用权的分割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新增耕地指标和节约指标跨省调整机制。所有收益将用于消除贫困和支持乡村振兴。深化粮食收储、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让农业农村充满活力。5.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农村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必须继承、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繁荣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精准脱贫,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扩建后的村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相互促进、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农村繁荣导致国家繁荣,农村衰落导致国家衰落。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农村。建设小康社会
Q5:乡村振兴要怎么做,怎么才能取得成效?
抓好乡村振兴“五大点”。1.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落脚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要振兴农村,不仅要农业兴旺,而且要各行各业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业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发展质量农业、绿色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质量农业发展战略,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加快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统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着力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必须实施藏粮于地、科技于深的战略,牢牢把中国人民的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随着农村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物流配送体系进入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文化独特性优势、青山绿水优势和生态特色优势,挖掘农村各种功能和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在农村创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2.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统筹山水林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可持续利用好乡村资源和生态价值宝库,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现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化、清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模式。完善耕地、草原、森林、江河湖泊休整体系,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加快农村自然资本升值,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让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真正成为“摇钱树”,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要围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改善,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着力补齐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短板,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3.乡村振兴,乡村文明是切入点,而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深刻根源。繁荣乡村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而且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遏制大操大办、谦埋民情、攀比民情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4.乡村振兴和有效治理是支撑点。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加剧。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较为严重,小官吏的大贪、村霸的控制现象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存在。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夯实基础为坚实政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抓好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乡村组织体系,着力解决乡村社会解体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下压乡村治理重点,尽可能将资源、服务和管理下放到基层,逐步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和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增强组织力量,建立推选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乡村治理也要注重现代治理理念和手段与传统治理资源的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主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法治国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基层小微权力腐败的惩治力度;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挖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充分发挥新圣贤作用,着力构建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基础、以德治为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化雨为春风”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机制。5.乡村振兴和富裕生活是基本点。当前,农民持续增收形势严峻,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低、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债务众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迎头赶上,不掉队,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要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完善农产品产销稳定联动机制,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继续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大力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挖掘农业农村内部就业潜力,带动更多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以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有到好的转变为目标,推进新增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优先向农村倾斜,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并轨,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居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们的现代化,不能够城乡分离、不能够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的发展。比如城市发展了,对农产品就有更大的需求,农产品的市场就更广大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农民就业,还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的着力点就是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五个方面,都要进一步明确任务,都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把每一项工作做实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落地、能够生根,能够给亿万农民带来好处、带来利益、带来福祉,能让农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Q6:乡村振兴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