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崇祯的真面目你知道吗?
袁崇焕被杀,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毁长城,杀了抗金名将毛文龙,令满清没了后顾之忧,并导致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极大不满,随后清军入关,袁崇焕没有守住重镇蓟西,在没有崇祯皇帝允许的情况,把关宁军带到北京城下,外地部队没有圣旨是绝对不可以进驻北京,否则会有造反之嫌的。崇祯皇帝抓了袁崇焕后,还没处置,关宁军就哗变,回师宁远不听朝廷的命令,最后是袁崇焕一封信才劝住了关宁军,这是皇帝最忌讳的事,国家军队成私家军队,不听皇帝圣旨,只听主将命令; 当年蓝玉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掉的脑袋,袁崇焕的死,他个人要负主要责任。 松山之战的失败不能怪在崇祯皇帝头上,洪承畴出师救锦州,一开始是一帆风顺的,打了几个小胜仗,清军完全处于劣势的,皇太极被迫抱病率军增援,洪承畴却不听部下的劝告,没有派兵防守从锦州到后方的一条小路,这条小路正好可以切断明军的粮道,结果让皇太极钻了空子,一举焚毁了明军的粮草,上演了官渡之战的翻版。 孙传庭兵败,虽然有崇祯皇帝催战有原因,但孙传庭在皇帝面前夸口在前,他自称只要有五千精兵就足以破李自成,结果呢,他率几万人驰援开封就打了败仗,崇祯皇帝并没有责难他,让他戴罪立功,由于当时国库已经没银子,庞大军费开支已经让明朝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关外清军虎视端端,随时可能入关,不迅速解决李自成军,就会让清军钻空子,所以崇祯皇帝他拖不起,所以才放手赌一把,让孙传庭出潼关会合左良玉的军队和李自成决战,从交战双方实力对比,其实胜率应该在50%以上,可惜,胜利的天平还是倒向李自成。 至于内帑,那就更不值一驳了,有史书说崇祯内帑有3700万两白银,请问这笔巨款从何而来,明朝一年的财政收最多也就400万银,而军费高达2000万两,打从万历朝开始明朝年年财政赤字,在财政赤字的情况还能攒这么多钱?崇祯在位期间连陵寝都没修,给天启皇帝盖陵寝的钱还是东拼西凑来的,有一部分还是从崇祯的伙食费中节省下的钱,要知道历代皇帝是很注重给自己修陵寝,崇祯皇帝的宠妃下葬时,没有钱弄金器陪葬,就以铜器代替,李自成军逼近北京,崇祯放下皇帝的尊严,竟然低声下气的向大臣们讨钱发军费,看看崇祯都穷到这个份上,还说他内帑几千万两白银,这不是搞笑么! 说白了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其实就一条,没有力排群臣的意见,采取杨嗣昌的意见和尽快和满清讲和,采取“攘外先安内”的政策,和满清讲和,一旦和议达成就可以节省军费开支,降低百姓赋税,并腾出手来集中兵力解决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解决内乱,没了军费开支,就可以全力发展经济,整顿吏治,等国力富强起再收复辽东的领土,当年汉朝就是采取和匈奴和亲,才有了“文景之治”,北宋放弃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和辽朝结兄弟之盟才成就北宋空前发达的经济实力,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做人如此,治国更应该如此,崇祯皇帝是很想和满清讲和,但是大臣们一个个都理直气状,坚决反对议和,呼声那是一边倒,崇祯皇帝也无可奈何,可以说明朝士人太注重大明的尊严了,简直有点愤青的气质了,宁可经济崩溃,民不聊生,面对两线作战也坚持不与夷敌讲和,结果导致了亡国!
Q2:崇祯最后几年,等到秦军、天雄军全部阵亡,辽东军门与朝廷离心离德,甚至勒索朝廷的地步,才有南迁想法?
宠詹最后几年,等到秦军天雄军全都阵亡 与朝廷离心离德 政治勒索朝廷的地步 有南迁想法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晚了 你导致明朝灭亡了
Q3:
Q4:崇祯自缢前曾召各地兵马勤王,左良玉拥兵百万,为什么却见死不救?
因为当时大势已成,而且相距都城距离较远,就算左良玉率军前去救驾也于事无补;其次,左良玉虽拥兵百万,战斗力实则不强;而且,左良玉自己也不想去救驾,所以会见死不救。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崇祯皇帝当时为了鼓励各地将领镇压农民起义军,规定各地将领可以自己组建军队,而且权利还很大。于是,各地将领都有了自己的军队,一旦军队扩大之后,就会拥兵自重,都不想成为朝廷的军队,受到朝廷的调遣,想要自立为王。当时,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还有皇太极,一路势如破竹,明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明朝大势已去,就连许多的朝中大臣都在考虑是投靠李自成还是皇太极,更别说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了,都在求自保。而且,当时,崇祯召集各地兵马救驾,左良玉相距其实是很远的,就算左良玉率军前去救驾,可能走到半路,都城就已经亡了,也就没有去的必要了。其次,左良玉虽然有百万的军队,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左良玉收服的叛军,还有农民军等,真正的精锐实则只有四万人。试想,这样军队对上李自成的军队怎么会有胜算呢。而且,对当时的局势来说,自保是各地将领的第一想法。而且左良玉与李自成对战过几次,几乎每次都是战败,所以,左良玉也不想与李自成对战。综上所述,在综合考虑之后,左良玉自然也就不会去救崇祯了。
Q5:辽东官兵缺饷,大学士请崇祯拨三十万两白银,为何之后大臣却因此失宠?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评价是两极分化性的,有的人认为会亡国是大臣们的锅,他作为亡国之君,有点冤,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有的人认为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亡国因背负最大的责任,他刚复自用,又不愿意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才会导致明朝越来越落魄,一直到亡国。从万历末年到天禧年间,再到崇祯年间,辽东的后金也就是之后的(清朝)已经成了明朝最大的敌人,也是明朝最大的负担。辽东战事频发,这对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影响,再加上关内的天灾和农民们起义,朝廷国库基本空虚,甚至连给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所发的军饷都给不出。在古代,将士们之所以去参军,一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是为了拿到军饷,养活自己一家老小。给士兵们的军饷发不出,军队就会容易暴乱。 崇祯元年,辽东那边军饷又断了。前线的战士们长时间拿不到军饷,开始暴躁起来。前线的将领们知道,如果再不解决军饷这个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们写奏的请求朝廷给他们拨军饷,崇祯皇帝看到奏折后,便命令户部人员办理。当时在任礼部尚书的东阁大学士刘鸿训政参与国家大事,他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便寝室崇祯皇帝让他拿出30万两到前线上去。他的这一举动本来是好意,不管是从国家层面上还是从维护皇帝的形象上来说,这无疑都是一件好事,但皇帝却不高兴了。因为皇帝清楚国库没钱,他的这一行为让皇帝陷入两难之中,如果将这30万两拿到前线上去,用国库就会变得更加紧张。如果不拿钱到前线上去,那这个坏人就要是自己做,而其实这个建议的刘鸿训成了好人,从那以后,皇帝便渐渐开始疏远刘鸿训。
Q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