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狐需要什么,夏季多发的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什么病

文章 1年前 (2023) admin
0

夏季多发的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什么病

前言: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猪嗜血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常与其他猪病混合感染,表现多种临床症状,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一、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原理猪附红细胞体,根据病原的结构特征和相关序列,近来被重新分类为柔膜细菌家族的成员,称作猪嗜血支原体。猪嗜血支原体呈椭圆形,平均直径0.2~2μm,能够黏附到红细胞膜的表面,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形,细胞膜皱缩,呈现芒星状、锯齿状或者不规则状,也可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嗜血支原体在红细胞上以直接及出芽进行裂殖,不能用无细胞培养基培养,也不能在血液外组织繁殖。嗜血支原体对苯胺染料易于着染,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淡监色。在油镜下,调节做调螺旋时折光性较强,暗血支原体中央发亮,形似空泡。嗜血支原体对干燥、热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弱,対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可用10%甘油、10%马血清于-70℃保存。嗜血支原体对青霉素类不敏感,而对强力霉素敏感。 二、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 (1)、易感性 嗜血支原体寄生的宿主有猪、马、牛、兔、羊、狐、水貂、美洲驼、犬、鸡、猫和人等。虽然多种动物易感,但嗜血支原体有相对的宿主特异性。野猪对血支原体不易感,对家猪来说,各年龄段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2)、传染源 病猪和带嗜血支原体的猪是主要传染源。有报道指出嗜血支原体可长期寄生于动物体内,病愈后的动物可终身带毒。免疫防御功能健全的猪体内可能有嗜血支原体寄生,通常嗜血支原体和猪之间能保持一种平衡,其在血液中的数量保持相当低的水平,当猪受到强烈应激时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血清学阴性的猪也可能携带猪嗜血支原体并传给其他猪。 (3)、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吸血昆虫如蚊子、厩蝇、虱子等叮咬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被血污染的尿或互相斗殴)以及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均可以引起血源性传播;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导致乳猪死亡率升高;交配时,公猪可通过被血污染的传染给母猪。 (4)、流行特点 本病的隐染率极高,常达90%以上。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各种因素以及其他传染病会导致本病暴发。本病可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弓形虫病、副伤寒、圆环病毒病以及猪癌等并发。 三、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在人工实验感染后被切除脾脏的病猪中,本病的潜伏期平均为7天。 (1)、母猪 在临产前后的怀孕母猪若发生急染则表现为厌食,发热到40~41.7℃,或以及部位水肿。分娩后的母猪显得极度虚弱,缺乏母性,产乳量低,仔猪拉稀,发有不良,多呈贫血状态,致使仔猪的成活率极低。但是,分娩后的母猪会逐渐痊愈。母猪若慢染则可表现为繁殖障碍,比如出现不、延迟、受胎率低及产弱仔等现象。 (2)、哺乳仔猪 皮肤和黏膜表现为苍白、黄疸、发热、体质虚弱及腹泻等。在哺乳前期,虽然补充了铁质,但仔猪仍然以贫血状态出现。病发后的1至数日内死亡,或因仔猪的抵抗力的降低,而易感其他疾病,一旦继发或发生混合感染后的损失更加严重。 (3)、断奶仔猪 断奶后的仔猪因为应激、互相争斗或饲料更换等均有可能诱发急性临床型嗜血支原体病。发病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苍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黄疸及发热,也常会因为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4)、生长-肥育猪 初期发病皮肤潮红,耳朵表皮易脱落为最明显特征。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粪干,出现血红蛋白尿,尿黄或渐呈茶色。慢性病猪表现皮肤苍白,消瘦,有时出现麻疹样皮肤变态反应。发病率虽然高但死亡率却相对较低。 急性期的病猪通过剖检发现淋巴结肿大、潮红。肺水肿或淤血水肿。肝、脾肿大,胆汁黏稠或泥沙样胆汁。肾脏质地脆弱、肿大、膀胱内尿液呈茶色等。 病程较长的病猪皮肤毛孔处沾有黄色或红褐色的滲出物,皮肤、黏膜、浆膜苍白或黄染,皮下组织弥漫性黄染。血液稀薄,心肌苍白松软。肾肿大,黄染,质地脆弱。肝、脾脏肿大,有梗死,肝的颜为土黄色或棕黄色,胆囊内沾满浓稠的胆汁。肺脏切面有大量渗出液,呈暗红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全身的淋巴结肿大,并且变为棕黄色或黄褐色;胃黏膜出血,水种。膀胱黏膜出现点状出血;肠道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肠壁菲薄黏膜脱落。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 五、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 可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发热、贫血、黄疸、尿黄或茶色尿,对外界反应迟钝,耳廓边缘变色和皮肤变态反应等,而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确诊检查。直接镜检是当前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检查嗜血支原体的存在以及感染程度,包括鲜血压片和涂片染色。嗜血支原体呈椭圆形,其寄生的红细胞呈菠萝状、锯齿状或不规则状。 动物试验也是确认猪嗜血支原体病的方法之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白鼠,用仔猪作实验动物时需摘除脾脏。怀疑为嗜血支原体病的猪切除脾脏后观察3~20天,若是带菌猪会表现急性嗜血支原体病的症状,通过查找血液中的病原体进行诊断。另外,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聚合链式反应等也可用于本病的诊断。 六、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1)、治疗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可选用抗菌药如四环素类、林可胺类、氟喹诺酮类、抗血液原虫类药物(贝尼尔、味唑苯脲、磷酸伯氨喹啉等)、砷制剂(对氨基苯砷酸等)。发热猪给以退热药,并配合葡萄糖、多维素饮水,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若病猪伴发其他疾病的混合感染,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减少经济损失。 (2)、预防 预防本病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尤其要驱除媒介昆虫,做好针头、注射器以及伤口等的消毒,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将四环素类药或砷制剂等混于饲料中,可预防本病。对猪只进行定期血液检查,可以了解猪场内该病的感染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减少损失。

敦煌罗明在哪个地方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艺术的宝库。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旅游交通
  前往敦煌最方便的就是火车,兰州到敦煌开设有专门的旅游空调卧铺,下午6点发车,早晨9点抵达莫高窟,一般选择搭乘当天的火车可以提前通过“新丝路票务”提前代订好往返的卧铺车票即可。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全市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万人。总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回、蒙、藏、维、苗、满、土家、哈萨克、东乡、裕固等10个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1.06%。
   市驻地:沙洲镇,
  邮编:736200。
  代码:620982。
  区号:0937。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敦煌市辖5个镇、4个乡:沙州镇、肃州镇、莫高镇、转渠口镇、七里镇、杨家桥乡、郭家堡乡、黄渠乡、阳关镇;国营敦煌农场、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沙州镇为市委、市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里处的七里镇是一座新型的石油城,现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在地和青海油田后勤生活基地。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敦煌境内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塔克拉玛干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区海拔为1138米。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构成了敦煌这片内陆平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大片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绿洲区好像一把扇子自西南向东北展开。由于地处内陆,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极端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发量249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2天,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敦煌绿洲由党河滋补。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8亿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脉,敦煌的母亲河。境内除党河外,地面水还有西水沟、东水沟、南湖泉水区,泉水总溢出量为3.1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9902.3万立方米。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敦煌市耕地面积32万亩,草原面积57万亩,天然林面积119万亩,另有可垦荒地406万亩。由于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麦、玉米等。敦煌光照条件较为优越,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是全省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瓜果之乡。年产各类优质水果2000多万公斤,优质皮棉1.5万吨。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钒、金、锰等4大类26个品种,其中位于方山口的钒矿探明储量125.86万吨,位居全国第四。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此段故事。这年天,霍去病亲率骑兵涉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其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前凉、西凉、北凉三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较知名的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之中,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在敦煌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中心。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多来此地研习学。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沸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局面,完成了统一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后,将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沙州将士百姓坚持了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奴隶般的生活,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人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曹氏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没有相对较强大的工业。这在全国县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因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乡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人若从山顶下滑,沙粒随人体下坠,鸣声不绝于耳。据说晚间登沙山,还可看到沙粒滑动摩擦产生火花。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沙山并被为我国“四大鸣沙山”。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泉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
  【阳关】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 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宽厚的城堡垣基。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 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游客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阳关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长廊,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
  【三危山】
  敦煌三危山旅游区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和莫高窟与佛为缘,相互辉映,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线。 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是敦煌历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历史的发源地,据山海经记载,三危山是神鸟三青鸟居住的地方,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青鸟是为神话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这给三危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结合上书左传,史记等记载,原住于洞庭湖,鄱阳湖之间的三青部落,在当时的部落战争中战败,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据史书考证,三青本来是以鸟声龙身为图腾的民族,所谓的三青鸟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鸟为图腾的民族被流放到了这里,三苗民族迁移到了三危山,成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开了敦煌灿烂历史的第一页。
  三危山古代又称碑羽山、神羽山,从敦煌绿洲看,隐三峰崇之,如危欲坠,而得名三危。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蕴育了世界文化艺术宝窟莫高窟,当地的百姓自然将此山奉为神山,修建了众多的宇寺棺、王母宫、观音井、老君堂,南天门等一批古建筑至今,遗迹犹存。站在三危山顶峰的王母宫前,俯视莫高窟及整个敦煌绿洲全景,敦煌人称三危山为坐镇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称做“危峰东峙”。
  三危山隔大泉河与莫高窟毗邻,莫高窟则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由此可见,三危佛光是开凿莫高窟的动因,也可说三危山是莫高窟的摇篮,因此有“敦煌八景”之二“千佛灵岩”,三危山与莫高窟就像情同手足的兄弟密不可分了。如果说莫高窟是一座艺术宝窟,那么三危山就是一座艺术名山了。
  由敦煌太阳旅游集团和荣兴建安公司建设旅游景区“三危圣境”,修建了高达36.6米高的第二大铜佛乐尊堂,山门观音殿,王母宫,龙王庙,大成殿等一批景点,被世界著名艺术家平山郁夫誉之为“佛国圣境”。乐尊堂是为纪念莫高窟的开凿创始人乐尊和尚而修建的,位于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上,莫高窟开凿的圣像和开凿洞窟的史迹图。观音殿观音殿建在观音井旁的北山坡上,重圆山顶式仿宋建筑,坐北向南面和约235千方米,内有观音井画像和壁画。大铜佛是三危山景区的主体景观,大铜佛坐东向西,面向莫高窟,高36.6米,以纪念莫高窟开凿于公元266年,是第二大铜佛。
  另外三危山还有纪念文化圣人孔子的“大成殿”,祭祀龙王山神的“龙王庙”,“山神庙”等庙宇这些建筑与三危山对互对应,是为游人提供修心养性的场所。老君堂附近的慈寺塔,据考证建于北宋早期,是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因其在建筑史上的特殊价值,1981。
  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而三危圣境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三危大铜佛的落成开光,使游人参观完千年胜迹莫高窟后,再来大铜佛观音殿前烧香拜佛了却了心愿,可以极大的满足僧俗心中的愿望。
[编辑本段]旅游购物
  手工地毯 彩塑 工艺骆驼 夜光杯 水晶石眼镜 工艺字画 敦煌腊染 古董 都是敦煌特产,敦煌的特产以甜美的瓜果、罗布麻茶和夜光杯最为有名。 敦煌素有“瓜州”之称,很早就是一个瓜果之乡了,盛产各种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由于敦煌地处西北高原,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而其沙质土壤又特别适合瓜果的生长,所以敦煌的瓜果味道特别鲜美可口,药材特别上乘。
  李广杏 最为著名,据说是汉将军李广驻军于此时从内地带到带来的毛杏发展而来的。敦煌的主要瓜果特产还有桃、鸣山大枣、阳关葡萄、沙瓤西瓜、白兰瓜、黄河蜜瓜、冬果梨等。
  果脯系列 罗布麻茶 锁阳咖啡 人们总愿意带些干果制品和茶叶饮品馈赠亲朋好友。
  敦煌酒、敦煌矿泉水、敦煌水果饮料也很受人们青睐。
  敦煌夜光杯 又名阳关玉杯。它以祁连山所产优质墨玉、黄玉和碧玉为原料,继承传统工艺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贵的饮酒器皿。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日“夜光常满杯”。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瀚的这句诗一语道破天机,红粉配佳人,宝剑赠英雄,葡萄美酒当然要用夜光杯来品尝!
  工艺骆驼 骆驼是古丝绸之路上主要的运输工具。也是大漠有的动物之一,它耐高温、耐严寒、耐饥渴性乖巧.人们常用它驮物跋涉于戈壁沙漠中有“沙漠之舟”之称。其坚韧不拔忍辱负重的苦精神和憨厚硕壮的形象深得人们喜爱,曾作为艺术节的吉祥物敦煌民间的手工艺者,以棉为胎、外裹特制绒布制成的骆驼形态各异造型淳朴憨态可掬令人爱人释手,实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佳品。
[编辑本段]土特产品
   李广杏 李广杏可称敦煌水果之王,每年七月是李广杏的收获季节。李广杏因其光泽黄亮、汁甜如蜜而享有盛名。关于李广杏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西汉年间,飞将军李广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将士焦渴难忍。突然空中袭来一阵奇香,只见两匹彩绸自流云中飘下。李将军策马追舌,拔出神箭射出,其中一匹彩绸应声落地,变成一片果实累累的杏林。众人争食,苦似黄莲。李广愤然砍平杏林,次日渭晨,却见杏林又枝繁叶连,鲜嫩欲滴的黄杏令人馋涎欲滴。李厂忍不住摘下一个咬了一口,顿时香人肺腑,将士们纷纷摘杏食之,顿觉精神倍增。原来,那两匹彩绸本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奉王母之命来救李广的,她们只顾嬉戏,惹怒李广而射落了苦杏仙子,深夜甜杏仙子拢到了苦杏仙子,施展仙法,在苦杏树桩上接上甜杏树枝,最后结出了清香甘甜的黄杏。当年曾为李广解危救困的甜杏,随着李广大军传人敦煌,所以敦煌人把它叫作李广杏。
   鸣山大枣 敦煌八大怪之六,鸣山大枣以个大味甘营养丰富著称。每颗鲜枣重量可达45克,成熟后外表光亮透黑。宛若红宝石,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营养物质,药用价值极高,是补血、益气、养肾、安神之佳品。大枣宜制干枣和酒枣。敦煌酒枣风味独持,制法是秋后挑选个大饱满的鲜枣, 用酒搅拌,封存于瓦坛中,到冬春启封,鲜活如初。枣香伴着酒香,确能使人馋涎顿溢,熏熏欲醉。
  阳关葡萄 古阳关下盛产葡萄,主要品种有无核白珍珠、白水晶、马,喀什红、玫瑰香等,近年来又引进了红堤、黑堤等名优新品种。因阳关周围属沙漠型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长出的葡萄皮薄,色鲜,清香多汁,酸甜可口,品质优良。阳关葡萄既可鲜食,又可风干,还可酿酒。如今,古阳关下的南湖乡已成为葡萄生产基地,新建的1000米葡萄长廊,内设石凳、石桌,游人步入葡萄长廊,一边观赏,一边品尝,悠然自碍,不亦乐乎!
  敦煌瓜 到敦煌不吃敦煌瓜,可是一大遗憾。古时敦煌一带盛产美瓜,故有“瓜州”之称,史书记载:“敦煌古瓜州,出美瓜。狐人其中,不露首尾。”敦煌瓜水分足,含糖量极高,是消暑解渴的佳品,敦幄瓜品种较多,主要有炮弹瓜、尝蜜红,克克齐、黄河蜜、金皇后、香瓜、白兰瓜等,其中以新品种的黄河蜜为最,其瓜圆形,个不大,皮色黄亮似金,瓜瓤碧翠如玉,色泽极为诱人。瓜味甘甜,咬一口蜜汁沾唇,香气扑鼻,且有轻淡香醇的酒味。
  香水梨 敦煌八大怪之一,隆冬季节来到敦煌,你就会看到一种冰冻如石、黑褐晶亮的水果。将它浸人凉水之中,约一刻钟后,果品表面蜕出一层薄薄的冰壳,剥去冰壳,去皮吮食,酸甜适宜,余香沁人心脾。这就是敦煌特有的消冰香水梨。香水梨俗称软儿梨,是敦煌传统的水果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果品色泽质地俱佳,鲜食美味可口,储藏简便易行。香水梨营养丰富,含有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果糖以及多种维生素,食之可以解烦去燥,润肺生津,是价廉物美、食疗兼备的妙品。
  李广桃 李广桃又名紫胭桃.为甘肃省稀有的独特品种。因此桃颜色紫含绿,呈胭脂色而得名。此桃八月成熟,以形体均匀,色泽艳丽,肉厚味香而闻名,其果肉呈蜜白色,味甘清香,含汁丰富,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份。鲜食可解饥解渴,补养身体。
   敦煌罗布麻 敦煌八大怪之七,敦煌罗布麻药理作用有降血压、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高血压、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头晕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有明显效果,同时具有增强免疫、预防感冒、平喘止咳、消除抑郁、活血养颜、解酒护肝、软化血管、通便利尿等功效,对以上症状有80%以上的疗效,是其他药品无法比拟的中草药,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是敦煌唯一开发出品罗布麻产品的单位。 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精选敦煌罗布泊区域西湖野生5-8年罗布麻中的小花红麻,采摘七月份长出的嫩叶,此时敦煌天气达到炎热高峰,植物蒸腾作用最强,药效成份全部上行至枝顶嫩叶,药用价值最高,用绿茶制做方法精制而成。敦煌罗布麻纤维加工成的罗布麻纺织品也深受人们喜欢。
   敦煌锁阳 敦煌八大怪之五,锁阳是敦煌特有的珍稀药物,又名不老药,素有“沙漠人参”之美称。生长在冰天雪地的沙漠戈壁,生长之处不封冻,方圆一米雪落即融,神奇而神秘。 《本草纲目》记:锁阳性温,补肾、益精心,强阴兴阳,润燥养精,治痿弱。 现代医学研究:锁阳能有效的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等毒素。对人体免疫功能,肠功能,心脏功能,性功能都具有良好的增强和促进作用。
  敦煌酒 采用传统工艺,以优质纯正的高梁、小麦为原料,用清澈透明的“沙州泉水”酿造而成,为地方名优产品之一。敦煌酒厂生产的敦煌玉液、敦煌酒、敦煌宴酒、敦煌醇等系列白酒,以酒色清亮,窖香浓郁、醇厚柔和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先后荣获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美国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和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名牌产品等多种荣誉。敦煌人十分好客,来到敦煌,品一次敦煌酒或买上两瓶馈赠亲友,也不失为旅途中的一件美事。
  风味小吃
   驴肉黄面 驴肉黄面是敦煌八大怪之四,敦煌顺张驴肉黄面馆,在文庙巷84号,2005年夏,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敦煌旅游时,曾经来光临过顺张黄面馆。敦煌最著名的驴肉黄面馆是达记驴肉黄面馆。敦煌顺张驴肉黄面馆
   敦煌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是一种传统手工麦面制品,作法是将面粉加水和匀,用面杖把面团擀薄,切成长条熟,加汤食之。面条细长而匀称,尤像韭叶,加之汤的味道鲜美,吃上一碗,使人顿消饥饿疲劳。臊子面关键在汤,汤的制作很讲究,先将臊子(猪羊肉、萝卜、洋芋等)在锅内适火炒好后加入水,再辅之豆腐,葱,蒜,香菜、虾片、芝麻等佐料,然后将面挑人汤中,即成一碗难得的美食。用臊子面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
   敦煌黄面 黄面也是一种麦面制品,它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煮熟后,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别具风味。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面师傅时而要将面拉成长条,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将一团七八斤的面团拉成一把细如粉丝的面条。下锅煮熟的黄面色泽黄亮,乘热拌莱食之,吃起来开胃去腻,清热解烦,令您食欲大增,大饱口福。
  浆水面 敦煌八大怪之三,浆水面先要制作浆水,把芹莱或箭杆白莱、莲花莱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手工面条煮熟后,凉开水浸过盛人碗内,加入浆水,浇上炝过的油葱花,撒上芫荽末,即成浆水面。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且对高血压、肠胃病有一定疗效。
  敦煌酿皮子 敦煌酿皮子有的晶莹黄亮,有的光洁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后味酸辣,柔韧爽口,食用方便,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民间小吃、本地快餐。酿皮子是一种麦面制品,制作时先将优粉加水和匀,然后将面团置人清水中翻搅抓揉,使面料中的淀粉与蛋白质充分分离,剩下蛋白质,俗称面筋。而溶解于水的面浆,便是加工酿皮子的原料了。在水滚沸后,烙面浆舀人铁皮圆盘中涂匀,放人开水中煮几分钟,面汁为饼便成为酿皮子。然后将饼状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泡儿油糕 泡儿油糕是敦煌宾馆根据民间传统方法创出的一种风味食品,因其色泽黄亮,表面膨松如轻纱,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泡儿油糕是从唐代“见风俏”演变而来,最初流行在宫廷、宫邸的宴席上,由于制作厨师寥寥无几,街市上很难见到。制作时用大油和水烫面。在整个烫面、揉搓、包馅、炸制过程中,既要求油,水,面的比例合适,又要求油温适宜和火候恰当。这样才能膨松起泡,形成表层脆酥似飞絮,内里香甜如糯糖的特色,吃起来酥松香甜,是中外游客首选的风味食品。
  羊肉粉汤 羊肉粉汤是敦煌传统小吃。选用敦煌本地饲养的膘肥体壮羯羊,宰好洗净切成大块,然后清水下锅。待快熟时,打净血沫,放人少许精盐,肉熟后捞出,剃骨,后将剃骨回锅,温火熬煮成汤。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人适量生姜。胡椒,花椒,桂皮,玉果,辣椒、精盐,萝卜片。大蒜等香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与切成块的凉粉盛人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编辑本段]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敦煌旅游的最佳时间。敦煌深处内陆,受高山阻隔,远离潮湿的海洋气流,属极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9.3℃,7月平均气温24.7℃,一月9.3℃。全年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极大。每年春季这里还有干热风和黑沙暴两大自然灾害,如果此时前往,应早作防备。
  淡季游敦煌
  淡季游敦煌最大的好处便是省钱。此时敦煌所有的景点(阳关博物馆除外)门票价格减半,景点内的娱乐项目还可以砍价,这在旺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淡季在敦煌购物是比较困难的,不仅地摊几乎绝迹,就连一些较大的门店也都闭门谢客。此外,部分景点专用线路(如去莫高窟的绿皮公交)会停运,只能选择包车。如果是一人独行,则较难找到人拼车。
[编辑本段]敦煌八大怪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卖(香水梨)
  第二怪:驴肉黄面拽门外(驴肉黄面)
  第三怪:浆水面条解暑快(浆水面)
  第四怪:风干馍馍掰开晒(风干馍)
  第五怪:三九锁阳人参赛(锁阳)
  第六怪:酒枣新鲜放不坏(酒枣)
  第七怪:罗布麻茶人人爱(罗布麻茶)
  第八怪:榆钱也是一道菜(榆钱)
  【注释】
  1.敦煌特产的香水梨,味道酸甜相间,一般要采摘回来放到冬天,经过自然冷冻变黑再融化后剥皮食用,此时梨子已经变得酥软多汁,味道最佳;
  2.敦煌夏季炎热,许多新鲜食品不易存放,像风干馍、葡萄干、杏干、瓜干等,馒头掰开晒干起来快,不知道的人往往以为这是别人吃剩的半截儿;
  3.浆水面先要制作浆水,把芹菜或箭杆白菜、莲花莱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
  4.敦煌驴肉黄面,中华名小吃,制作过程中的拉面最显示真功夫,三下五初二,师傅可以把一团面拉的细如丝线,在驴肉黄面馆,一把拉面到最后关头,往往都从面板拉到了门口,引得食客驻足观看;
  5.敦煌的野生锁阳最佳采收期最好是下过一场雪后的三九时节,此时的茫茫戈壁中,你只管寻找那些雪比较少或没有雪的地方,挖下去肯定有野生锁阳;
  6.敦煌人一般把鲜枣采摘,用高度白酒直接消毒清洁后密封在坛中存放,到了秋冬季节,随吃随取,风味独特,虽是酒腌制的,过多食用却不会有任何醉酒感觉;
  7.敦煌地处罗布泊东缘,属于罗布麻的原产地之一,当地大量野生罗布麻,因其特殊清热泻火、预防感冒、增强免疫、调节血压、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消咳止痰、消肿利尿、强心抗郁,安神助眠、平心止晕等药用保健功能,而被敦煌众多人作为日常茶叶饮用,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的罗布麻茶口感最好,质量最佳;
  8.敦煌人家家户户有吃榆钱的习惯,每到春天榆树开花,敦煌人都会采择新鲜榆钱,淘洗干净,拌面蒸熟,再辅以大油,韭花炒食。每到此时,市场里的大油往往都会成为缺货。
[编辑本段]特色活动
  敦煌四月八庙会
  敦煌"四月八庙会"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当地居民,特别是信徒为纪念释伽牟尼涅日,携老扶幼,成群结队,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烧香拜佛,朝圣祭祖。这一天,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理向诉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寻求保佑,或祈福求财、或求消灾灭祸、或求子、或求官。当做完这一切,走出洞窟、寺庙时,人们如释重负,信心倍增。这一天整个窟区、寺庙人山人海,各个洞窟、小吃摊点、工艺品商店、文艺节目演出场,甚至树林中、小溪边,游人摩肩擦踵,热闹非凡,接连几天,盛况不绝。
  "沙鸣晴岭"是古代敦煌八大景之一。每年六月一日,敦煌市旅游局、文化局、体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一次大型滑沙节,当上百名滑沙爱好者一齐从山顶顺坡滑下,整个山体发出雷鸣般的轰鸣声,五公里外的城内都能清晰的听到这一声音。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这一盛况,令世人叹为观止。
[编辑本段]敦煌石窟
  甘肃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有时也专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 ),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尊,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 40 余米、30 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过几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壁画有佛像和佛经故事、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仅 0.1 米。壁画除题材外还绘有出资建造石窟的供养人像和耕作、狩猎 、捕鱼 、婚丧 、歌舞 、杂技 、旅行等生产、生活情景。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其他文物(见敦煌文书)。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始建年代晚于莫高窟,现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20个,窟形、壁画同于莫高窟,塑像多为后世重修。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0千米的踏实河两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个。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个,塑像有说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画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榆林窟同时代壁画相同。五个庙石窟位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千米党河上游的峡谷中,始建于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 4 个,无塑像遗存,壁画多经变和密宗佛像。毁坏严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国,至清代1000余年中不断修建,其塑像、壁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历代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其中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编辑本段]敦煌先民
  敦煌最早的先民是谁?他们为什么来到这块土地?这是许多对敦煌有兴趣的人常常提出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感觉到遗传基因的重要性,所以更喜欢追根溯源。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承者是人,关注某地区的文化自然会关注某地区的先民,这是必然的。
  其实,和现代人一样,大多数人都并不喜欢偏僻的荒野,偶尔玩玩可以,长期居住大多不愿意。到偏僻山野长期生存的人,大多出于无奈。敦煌最早的先民更是出于无奈,来到这块土地上的。
  大约距今四千多年前,即尧、舜、禹的传说时代,各部族之间,相互掠夺财富和人口的战争经常发生。在这种弱肉强食的形势下,各亲近部落自然结成部落联盟。尧、舜、禹作为中原部落联盟最强大的首领,则经常对周围弱小部落发动征服性战争。
  哪里有哪里就有反抗,有征服就有反征服。如何对付被征服部族的反抗也就成了征服者的一大难道。流放,是其对付被征服者的办法之一。
  据《尚书》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其中的"三苗",即是曾经生活在长江流域"彭蠡之波"、"洞庭之水"的三苗部族,由于在与中原部落的战争中遭遇失败,却又不服,时时反抗,"为政不善",故被舜、禹先后放逐之。
  就这样,战败的三苗族一部分成员作为"四凶"之一,从江淮地区被押解到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放逐到河西敦煌一带。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同时亦为敦煌历史谱写了崭新的一页。
  和大多数地区的居民一样,敦煌的居民成分也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战国至秦时期,活动在敦煌一带的人主要是月氏、塞种胡和乌孙等族。在这些种族中,以月氏最强大。原居住在敦煌的羌戎族,被"并于月氏",而塞种胡和乌孙,或被"遂往葱岭南奔",或"亡走匈奴"。\西汉时期,出于扼守河西,开发西域的战略需要,西汉王朝不断向敦煌大量移民,实行"屯田戍边"的政策。屯田组织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的主要劳动力是戍卒和士兵,民屯的主要劳动力是田卒和移民。大量的移民中,有一些是因犯罪而贬谪徙边的世家豪族,也有普通的贫民和罪犯。如据史书记载,武帝晚年,发生太子叛乱,后来,随太子叛乱的兵士、将领、官吏,便都被流放到敦煌。
  由此可见,西汉时的敦煌,聚集着来自各地的军人、犯人和亡命之徒,这使我们重新想起"窜三苗于三危"的故事,好像历史在不断地重演。实际上,各朝各代的一些"奸猾吏民",正是社会中最有活力和生气的一批人,他们不安于现状,勇者"奋而思斗",智者"静而思谋",于是被作为危险份子发配边地开垦荒地,抵御外敌。这种情况在近、当代也经常出现,可曾记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是有大量的和份子被押送往新疆等地劳动改造吗?
  在敦煌历史上,曾有许多民族在这里居住或活动过,如匈奴、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族,不过,长期以来,陆陆续续从中原等地区迁徙而来的内地民族则一直是敦煌居民的主要成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当然,这些迁徙而来的人们中,并非全是流放者,也有大量随军扩疆的家属或戍边而留下的兵士将领,还有许多因战乱或其它原因到此避难的各阶层人们,更有因历代王朝采取屯田垦荒等徙民实边政策而来的一批批移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后吐鲁番攻克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11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关闭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200余年敦煌旷无建制,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逐渐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在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与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
  "移民"的性质,深深地给敦煌历代居民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打上了"外来"的烙印;
  敦煌遗书的内容和价值
  敦煌遗书包括5-11世纪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献。其中有纪年者近千件,大部分汉文写本写于中唐至宋初。汉文遗书除了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献外,为医药天文,诗词俗讲等。宗教文献以佛经目录为主,其中大多有传世本,也有一些未曾传世的文献。大量的官私档案文书,是研究中古历史,社会生活,寺院经济等的第一手资料。使人们对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现实生活的运用,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大批户籍资料,使人们对中古时代的社会的阶级关系认识的更加深刻。寺院文书反映着寺院的生产和生活。各种社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古社会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
[编辑本段]敦煌学
  敦煌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它是由日本学者于1925年首先提出的,现在已发展为一门显学。

狗狗焦虫为什么要看嘴巴

焦虫病即巴贝斯焦虫病,是一种血液原虫感染的复疾病,不会感染人如果早期发现,无引起严重的继发疾病如肾衰等,是完全可以痊愈的最重要是确诊了,对症用药了,是可以治好的,疗程约半个月因为这是一种有犬的外寄生虫硬蜱作为媒介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所以把制这些作为媒介的硬蜱杀死是很有用的预防方法,买一个双甲脒成分的颈圈是非常有效地,可维持3个月左右,也可以买大宠爱、福来恩等外用药也可以有很长的预防时间。平时饮食就注意补充维生素B C,营养要足,等机体zd能产生足够多的血细胞。

仙剑宿命篇在哪可以下载

新浪网上就有:附带我自己整理的攻略.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年3月17日 上午4:05。
转载请注明:养血狐需要什么,夏季多发的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什么病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