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爱莲说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型,成语都有什么

文章 2年前 (2023) admin
0

爱莲说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型,成语都有什么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爱莲说 注音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2)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1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4);莲,花之君子(15)者也.噫(16)!菊之爱(17),陶后鲜有闻(1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9)?牡丹之爱,宜乎(20)众矣!
[编辑本段]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污秽).
【7】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8】通:贯通.
【9】直:挺直.
【10】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11】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
【12】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13】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14】隐逸:隐居的人,隐士.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者:的花.
【1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16】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17】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8】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19】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2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1】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2】众:多.
【23】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读后感提纲

1、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斯:这 。5、惟:只。6、吾:我,指住屋的人自己。7、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8、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10、调素琴:调,调弄,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案牍:公事文书。 14、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翻译: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了灵异的(水)了。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与我)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文默写: 1、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统领全文的句子,也是主旨句)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本文点睛之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课文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了什么表达?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也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有一锤定音之势。 2、本文既是写陋室,为何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3、“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含蓄无穷,引人深思。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4、前文说“斯是陋室”后文却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为什么? 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斯是陋室”描述的是客观陈设,“惟吾德馨”描述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后文的“何陋之有”描述的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从作品的前后照应来分析,“惟吾德馨”是“因”,“何陋之有”是“果”,正好构成合理的因果关系,反而使文章更为严密。 5、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描绘了陋室? 从三方面来表现:一是写室外之景,突出居室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是写室中之人,突出交友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是写室中之事,突出生活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作者一开篇就写自己的“德馨”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 没有开篇就写“德馨”。文章前两句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你有什么看法? 答题示例:我认为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成长,交友也应该慎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者这种交友无疑也是提升自己素养、陶冶情操的一种。我们在交友过程中,也应该选择那些有素质的、有美好品德的朋友,在交往中潜移默化地让自己的人格得以提高和完善。 爱莲说: 注释: 1、藩: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2、李唐:指唐朝。 3、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4、染:沾染污秽。 5、濯:洗。 6、清涟:水清而有微波,指清水。 7、妖:美丽而不端庄。 8、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9、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亭亭,高耸的样子。植,立。 10、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1、焉:助词。 12、隐逸:指隐居的人。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叹词,表示叹息。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很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课文默写: 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8、“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象征君子美好姿质的语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课文理解: 1. 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正反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正直的品质,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2、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莲花的美好形象,比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短文两篇》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 陋室立意抒发了作者的高洁伟岸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借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作者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思想感情,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菊花比喻隐逸的人。 5、写出关于菊花的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出关于莲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从文末作者的感叹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最后运用感叹的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 三种。一是隐逸的人生观;一是追求荣华富贵的人生观;三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8、作者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有何用意? 作者借此感慨世上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人很少了,也感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的强烈讽刺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10、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示例:梅花。它顶风冒雪,不畏严寒,“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周敦颐的资料和《爱莲说》写作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写作背景:《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6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立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爱莲说》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爱莲说》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中心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之:的。可爱:值得怜爱。者:花。甚:很,非常。蕃(fán):多。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