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朗诵视频伴奏,“蔓”字的读音《爱莲说》里面有一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小石潭记》里也有一句:青

文章 1年前 (2023) admin
0

“蔓”字的读音《爱莲说》里面有一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小石潭记》里也有一句:青

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301页:“wàn”(蔓儿)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扁豆爬蔓儿/顺蔓摸瓜.另见849页“mán”;851页“màn”.
849页“mán”;[蔓菁]见1332页[芜菁];((1)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白色或红色,扁球形或长形,叶子狭长,有大缺刻,花黄色.块根可做蔬菜.(2)这种植物的块根.||也叫蔓菁.)
851页“màn”: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另见849页“mán”;1301页“wàn”.[蔓草]爬蔓的草.[蔓生植物]具有攀援茎或绕茎的植物.[蔓延]形容像蔓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蔓延滋长|火势蔓延.
1034页,“蔓”“màn”:
1、“màn”:(1)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范成大《西瓜园》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 处处食西瓜.”(2)蔓延,滋生.《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氵专)兮.”《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3)长,远.见“蔓蔓”(2).
2、“màn”:(4)蔓菁,即芜菁,蔬菜名.韩琦《再出行田》诗:“荞麦方成簇,蔓菁未入垭.”
[蔓蔓]、[蔓延]、[蔓衍]词义略;
由此可见古代根本没有“wàn”.故而“青树翠蔓”中的“蔓”应读“màn”

说说《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课文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不同之处: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爱莲说》的朗读节奏如何划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有什么参加朗诵大赛、适合朗读的古文推荐

男声《岳阳楼记》,女声《木兰辞》,中学生、大学生《少年说》。前面两个作品,声音相对收一点,后面这个作品,对音色的高亢和气息的充沛要求比较高,声音要放一些。三个作品在朗诵时都要注意情感的真实与层次感的处理。另外,配乐也很重要,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你遇到最难解的语文题是什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是语文老师。我所遭遇这个语文题,让我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最难解的语文问题是无解又必须作出解答的问题。那是我上高中时候的故事。当时学习《孔雀东南飞》,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乐府体的叙事长诗,被文学家称为“长诗之圣”,誉为上承风骚,下启唐宋的鸿篇巨制。我喜欢它的凄美故事,也喜欢它优美的语言。一边学,一边背。连前面的小序都一个字不差地背下来。突然有一天,我的脑海里蹦出一个问题。刘兰芝在殉情一节这样写:"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投湖殉情时有四个动作: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池。揽裙,为了投湖方便,顺利;举身,举是纵起,只有这样才能入湖;赴清池,赴是往去之意,从岸到水,须走和跳,因为湖岸不像井沿那样陡立能一步到位。既然须走,那穿着鞋更方便合理,但刘兰芝“脱丝履”,即使脚上有袜子,也不如穿着丝履好。我百思不得其解,困扰了许多天后,我终于决定去问语文老师。我们语文老师是个老学究,知识渊博,我十分敬佩他。他听了我的问题,呆立了许久,最后他用左手拍了两下后脖颈,看了看我说:“那人家就脱了嘛……”他暧昧的语气让我如坠十里云雾。正因了这个问题,让我永远记住了我的老师。我常常想,如果以后我的学生问我这个和像这个问题一样的问题时,我该怎么给学生回答。老师对于学生的疑问,是不能回避的!从中学、大学,再到自己工作多年,访名师,查资料,都没有答案,于是我决定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一直到我母亲去世前我终于给自己一个说法。母亲已是风烛残年。有一天我早起梳头,突然发现我柜子上有几根白发,诧异之余我在镜子里发现了炕上坐着的母亲。她双眼眯着,如老僧坐禅一般。我走到她身后对她说:“妈,我给你梳梳头吧。”母亲睁开眼望着我说:“中,完了你给我擦擦身上,这天呀热得我出不来气。”我说好。当我给母亲擦身子时,我惊讶地发现,母亲的双腿皙细腻,没有什么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一想,这双腿,这双脚,除了姥姥姥爷外,大概只有父亲和我这么细致地看过吧。母亲是地主家庭出身,深受封建文化传统影响,一双腿脚终年深藏在裤管里。封建时代,一个女人是不能在外人尤其是男人面前露出身上的肌肤的,那怕是鞋!那天我突然从母亲双腿联想到了刘兰芝,给多年耿耿于怀的问题一个说法:一、丝履是自己所作。“共事二三年”,夫妻生活二三年,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dài)瑁(mào)光。这双丝履一定是她自己所作的,是丈夫焦仲卿所熟悉的,是他以外的人尤其是男人所不得见的。二、丝履上是夫妻间美好的纪念。刘兰芝是“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被遣送回家时“足下蹑丝履,头上(dài)瑁(mào)光”。可见丝履是夫妻生活纪念。“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夫妻最后一面也穿的是履。刘兰芝抗拒再嫁,脚上的履当然不是为再婚所备。这是尊严,是情感见证。三、丝履是忠贞爱情的见证。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焦仲卿婚变之后,夫妻最后一面,二人对话里,焦仲卿话里分明是怨气冲天,怨刘兰芝不守誓言。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刘兰芝话里满腹委曲与无奈。“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刘兰芝被婚当晚,唯有一死方能证明自己是坚守“好女不嫁二无郎”“从一而终”的,是坚守誓言的!尸不能长留,裙不能留,能留的只有这双丝履。在殉情一事上,唯有这双丝履能承受“证据确凿”。这双丝履,是爱情的见证,是誓言的见证,是夫妻的诀别见证,是女性抗争命运、争取爱情自主的代言。诗人也正是用这双丝履作见证,刘兰芝和像她一样女性是用生命来反封建礼教和反封建伦理道德的果敢沉勇与无畏。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最难解的是无解而又必须解!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学无止境,不耻下问;这件事成为我学习的动力,让我努力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老师。这个解答,只是我给自己一个差强人意的说法,望能与同仁切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