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周敦颐原文,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文章 1年前 (2023) admin
0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1.①多  ②长枝蔓
2.C
3.(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全文分析

【译文】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叶依青)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1.①多②立③却,但是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4.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

17. (1) x (2) √(3) √ (4) √18. A[解析]A项,均作连词,表转折;B项,助词,无实义/介 词,相当于“于”;C项,代词,指“洼”/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项,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 间,表修饰/介词,“把”。19. (1) (父亲) 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刘蓉) 说:“你连一间屋子 都不能打理好,还能治理国家吗?”(2) 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 洗过却不显得妖媚。[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时,首先要对文段有 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语 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将这些词语连缀成句。本题要准确 把握“濯”“顾”等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0.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爱莲说》从莲花 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写出莲花的高洁,表现 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习惯说》最后一 段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引用文中的话,即“故君子之学,贵 乎慎始”。[参考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边的一所偏房里读书。低着头读 书,抬起头思考,一时思考不出结果,就站起身来,绕着屋子踱 来踱去。屋里有个洼坑,直径一尺,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 它,刘蓉都要被绊一下,(刚开始) 很是苦恼,时间久了,也就慢 慢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里坐,和刘蓉说话,四周看了一 下,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又凭什么去 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就叫童仆运土填平了它。后来,刘蓉再 走到那个地方,突然心里一惊,好像地面突然高了起来似的,低 头一看,地上平平的,(洼坑) 已经被填好了。过了一会儿,走 到这里又惊了一下。过了很久,以后就又习惯了这个地方。唉!习惯对人的影响多大啊!脚走惯平地,走在低洼的地 方就不适应,到他走的时间长了,那么低洼的地方也就像平 地一样,甚至时间太久了再恢复它原先的样子,却反而觉得碍 事而不安宁。所以,君子求学,在开始时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 重要的。

如何评价北宋周敦颐及《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经典金句出自千古绝唱《爱莲说》一文。其文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作者周敦颐鼎鼎大名亦然。这篇文章深蕴的清廉文化,至今还滋养着我们。一、清廉一生(1)、生平简介周敦颐(1017~1073年)哲学家、文学家,宋代理学创始人。字茂书,原名敦实,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鉴书等职。熙宁中,知郴州(今湖南郴州)后为广东转运判官;晚年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1072年,周敦颐辞官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创办濂溪书院,定居讲学。他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其居室为“濓溪书堂”,后人遂称其为濓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之高洁寄托自己的心志。1073年6月病逝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2)、博学力行周敦颐一生为人为官正直坦诚、清廉,光明磊落。性情朴实,襟怀淡泊,洁身自好,鄙视世俗。“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之莲花。信古好义,志趣高远,博学力行。他据宋初道士陈搏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认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无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范畴;又有“人极” ,即“诚”,“诚者,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公认他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一卷,《通书》四十篇。其思想以《易经》和《中庸》为核心,又接受道教和的影响而构成自己的体系。(赵文博《通史》)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周敦颐还著有30多篇诗文,篇幅虽短小,但对后世影响极大。二、莲香醉人 (1) 、创作背景 相传在嘉祐八年(1063年)5月,周敦颐应邀与其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众人便相约题诗作文。周敦颐挥笔而就、一气呵成,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它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2)、意境深远“说”是古代一种记叙议论文体。《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风节、品质: “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清幽的香气,香远益清,莲香醉人,荷韵悠悠。它像谦谦君子,一尘不染 ,正直坦诚,这样的风骨谁人不爱。作品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赞美,歌颂了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心志。作品借咏花而咏人,在抒写对莲花之爱中寄托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追求。作者先提出陶渊明爱菊;自唐以来,世人多爱牡丹;而自己独爱莲。慨叹世人爱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结尾表明自己对世间争名夺利之人的厌恶。作品艺术特色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语言古朴自然,平淡晓畅,如行云流水,把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文章脍炙人口,一经问世,颂声遍野,享誉海内。三、荷香脉远在周敦颐逝后五十多年,金兵攻陷汴京,其曾孙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后退居绍兴的诸暨县杨曙霞村,韬光养晦,寓情山水,成为周氏迁居诸暨的始祖。如今周氏祠堂重新修葺一新,房梁上的木雕从新上漆鎦金,焕发出当年的神韵与历史的沧桑。大厅戏台对面,高悬着“道学流芳”的牌匾,还有三个火红的大灯笼,分别写着 “爱莲堂”三个大字。每当年节和重大祭祀活动时,周敦颐的画像就被挂起来供奉。周氏家族曾经有过的昌盛和对祖先周敦颐精神的崇敬,在人们的心灵里记忆中,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成为了有形和无形丰硕的文化遗产。浙江绍兴风生水起,人杰地灵。伟人有诗赞曰: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周总理的祖居、鲁迅先生的故居就在此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