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字琵琶行文学短评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有哪些“空手套白狼”的案例让人称绝
俗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我家离东北最大的淡水鱼市场不远。几乎和做淡水鱼生意的都很熟悉。 我呆着也没什么事做。就在贴吧发贴。批发各种淡水鱼。放生鱼。 有一天就给一个客户。问我有没有没有鱼鳞的鲤鱼。我说有。当时报价是5.2一斤。实际价格是4.9一斤客户也挺满意价格,如果他自己去问价肯定不低于5.5元一斤的。第二天就飞过来了。 来了当天住了一晚第二天带他看的鱼。客户觉得不错。直接装车。装了4000斤鱼。我赚了1200虽然不是很多。
分享一道你会做的,有故事的一道美食。它的故事和做的方法是什么
有一种美食,是我从小到大或一直到老去,也不会忘却的。我出生在临沂地区的一小县城(九零年己成为地级市了,日照市),这种美食在战争,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许你已经猜出来了,对,就是山东大煎饼。虽说叫山东大煎饼,其实真正把它做为主食的,也就是临沂,日照,几个地方。说着,说着,又把我带到了儿时的记忆。四五岁时,我己想事了,那时家里很穷(全村二百戸人家,不穷的不多),吃的,穿的,住的都很简单。我父亲借了二百元钱盖了三间新房,窗户是√有玻璃的那种,己经是当时农村非常前沿的样式了(那时是一九七九年)。穿的也是补丁落补丁,只有新年的时候我们小孩才会做身新衣服,大人新年穿的衣服是每年重复的那件(只有新年那几天穿,穿后洗干净,压在箱子底,来年新年再穿那几天。)。吃的是记忆中最深刻的了。几乎是天天喝糊涂(二两玉米面,加一斤凉水搅匀,倒入盛五斤开水的锅中做成的),吃煎饼。那时吃的是地瓜面(红薯面粉)煎饼,非常硬,用力小了咬不下来,用力大了上牙与下牙硬碰,痛…。哪时最盼望的事,就是母亲烙煎饼。每到烙煎饼的那天,母亲会早早起床(三四点钟)把地瓜面加清水和匀,用手团起面团不变形状即可,醒面几个小时。快天亮时,提前跟邻居或大婶大娘约好的己到我家。我们也会早起床,准备享用我们心目中的美食(不是单一的煎饼)。母亲开始烙煎饼了。烙煎饼的工具是鏊子。鏊子下面烧的是麦草,如果烧不匀,有的地方糊了,有的地方火还轻了。所以烧火的也是技术活。烙煎饼时要先用双手挖出一大团面团,左右手来回拍圆,放鏊子上用手沿鏊子边推着安一个方向由外往里转,一直到鏊子中心。再用煎饼尺子刮一遍。如果面团推的慢了,我们其待的第一种美食出现了,煎饼尺子会刮出一小团熟面,我们叫面狗,母亲会分给我们吃。等母亲己烙了一两个小时,我们期待的第二道美食也出现了。母亲会把韭菜切成末,加一两个鸡蛋,放点花生油,葱花,盐,拌匀做馅。把二三张烙好的煎饼放鏊子上做底,再把调好的馅铺在上面一层,再把上面盖上二三张煎饼,用手按压均匀。待快熟时,再把煎饼折叠两下成长宽条,再按几下,取出用刀切块即可,这是我们(包括大人们)最美味的早餐了。时光推移,我们到十一二岁时,我们己经吃上了麦子煎饼了(小麦粉),不管是大人,还是我们小孩,平时吃煎饼卷大葱,那是一个香呀,麦子煎饼就是好吃。有时放学饿了,我们会把猪大油(白油)抹煎饼上,再涂点酱油,味道上天了,无法表达了。有时也会卷白糖吃,那叫一个香甜呀!有时也会吃到黄煎鱼卷煎饼,那个味道…不告诉你…岁月如飞,时光如梭,如今己步入中年。母亲年纪已高,已不再烙煎饼,但家里从未断过煎饼。有时在外与老伙计们畅饮,饭未食,回家依然会煎饼卷大葱食之一二卷,足矣。逝去的是岁月,不是记忆。流走的是时光,不是亲情友谊!我的美食,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