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心是静的,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

文章 1年前 (2023) admin
0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而无情,身处其中的我们都着当“斜杠青年”、做“多面好手”,知识的缺乏、能力的缺乏,时时刻刻令人恐慌、令人焦虑。

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而无情,身处其中的我们都着当“斜杠青年”、做“多面好手”,知识的缺乏、能力的缺乏,时时刻刻令人恐慌、令人焦虑。

所以,读书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缓解,事实上有许多人也是这么做的,可是究竟怎么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在这方面,我自己还是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对大家分享分享,不喜勿喷,有错您说话。

第一,怎么静下心来?

首先要明确无法静心的原因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化、快餐式信息比比皆是,由于数量巨大,对我们已经构成了一定的干扰:

谁不是每天都花着大把大把时间在刷头条、刷抖音?

谁不是一听见微博、?

谁不是每次下定决心打完这局游戏下线,结果一不小心又开了一局。。。。

被这样信息环绕,大脑很容易出现接收饱和,导致静不下心看书,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你注意力不够,而是你的大脑真的已经被“零食”喂饱了,最后真的已经不下了“正餐”了。

那么,是不是应该痛下决心,和手机电脑一刀两断,然后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做不到,作为一名现代社会成员,手机不离身的生活,况且这种生活,它们不是洪水猛兽,一棒子打死肯定是不行的。

那就没有办法了么?

其实不然,我的建议就是向大禹治水一样,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堵塞,每天可以有意识的减少花在手机、电脑上的时间,特出一点时间用来看书,哪怕是一点点就够了。

而在这段看书的时间里头,一定要尽量让自己舒服,让自己有仪式感,躺着、站着、坐着都可以,找个咖啡厅、去个图书馆都行。

而且不要强制读书时间的长度,只要自己看不下去了就结束,时间久了,专注力就会提升上去,读书时间也会自然而然地越来越长。

有了读书时间的保障,就是读书开始的基础。

第二,心是静下来了,可读些什么书呢?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读书目的不一样,读书口味不一样,读什么书没有标准答案。

但不管怎么样,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首先一定要做的就是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好不容易脱离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准备大“干”一场,结果手头是一本读不进去、想不明白的书籍,顿时士气就泄了一半,心情一down,又得拿出手机刷刷头条、看看?

所以,读书一开始调子不能定得太高、步子不能迈得太快,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的,胖子也不是一顿就能吃出来的。

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得有一个基本的方向,越具体肯定是越好。

比如刚好看完一部宫斗剧,对清朝皇廷历史感兴趣,这时候可以拿起手机(注意,是合情合理地刷手机),去豆瓣、头条、知乎搜索一下关键词,找一找推荐的数据,读一读评论,了解一下哪些是学术性的、哪些是科普性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去书店翻一翻实体书,看看自己第一眼能否读进去。

等逐渐有了眉目,下一步就是锁定目标,挑选1-2本书籍开阅读。这里要注意的是,书的数量千万不要太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次性要看很多书,本身就是一种好高骛远的表现,而且同一类型的书籍,同质化很高,一本读完后再看另一本,很容易读到相同、相似的内容,对精力和时间都是一种浪费。

至于读书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实体书、kindle、iPad、手机阅读都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喜好来。

毕竟,把书读进去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如何阅读一本书?

其实,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这是一个极其宏大的问题,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牛人、大拿都给出过自己的见解。

之所以提出我自己的一些方法,因为不涉及深层次、高层面的思考,仅仅是我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总结的一些小干货,也许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帮助,但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实实在在起过作用,所以还是希望诸君能够喜欢。

首先是速读。

上面咱们提到过,手里这本书是你感兴趣的读物,所以一气呵成的读下去,肯定不是问题。

这个就和行军打仗一样,速读就是骑兵开路、扫清障碍,有不懂地地方,做个标记,直接跳过;有精彩的地方,划条横线,回头再看。

速读的目的在于梳理脉络、理清逻辑,如果手上的书是小说,大概能够知道是个什么故事;如果手上的书是科普读物,大概能够了解一些什么知识;如果手上的书是散文集,大概能够感受作者什么情绪。

速读结束,就是思考。

这里有点啃硬骨头的意思了,好似骑兵冲锋陷阵以后,步兵重点出击一样,回到原来标记、划线的地方,再读上1-2遍,不懂的地方上网查查资料,有感触的地方写个随笔。写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是记录当时的思考、感悟,留给自己看就行,通过这种,形成对这本书独到的理解和见解。

按照上面的方法捋下来,书里便有了咱自己的东西,收获感会很强,此时会产生一种初战告捷的心理,接着下一步就是乘胜追击了。

思考完毕,来点输出。

简单来说,就是写一篇观后感,形式不重要,可以手写、码字或者录音,越方便越好,越简单越行,只要自己看的懂、看得到就足够了。

内容主要对书本的深入理解和深入思考(注意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思考了),通过这种,吸收书本的内容,拓展自己的思维。

厉害的可以从中掌握现实世界的规律,重塑三观,优化行为,甚至改变世界,比如王阳明、曾国藩等。

普通的可以从中掌握一些原来不知道的想法和知识,开阔一下视野,告诉自己“原来世界还有这样一面”“原来生活还有这样的”,进而让自己活得更洒脱、更舒坦一点,比如平凡的我们。

第四,怎么养成持续读书的好习惯?

如果能够好好地阅读完一本书,持续读书的好习惯其实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首先,通过阅读一本书,咱们对某个领域会有所了解,知识储备就有了,就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到时候再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的时候,心理就不会畏惧了,投入阅读的状态更快。

再者,通过阅读一本书,对于该领域其他有趣/有用/权威的书籍都会有所了解,因为每本书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参考书目,即使在网上查找每本书的相关资料的时候,同领域的相似书籍也会推送现实,该去哪读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就迎刃而解。

最后,通过阅读一本书,举一反三地了解了一个领域,会产生一种游戏打通副本的愉悦,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向更高得副本出发、向不质副本出发的心态,构成一种良性循环,书自然越读越多、越读越厚,读书习惯自然越来越好。

第五,怎么坚持已经养成的好习惯?

看书和打游戏一样,游戏玩到后期,套路掌握了,技术厉害了,渐渐会觉得没意思,慢慢也就不玩了;读书到后面,越来越偏向专业化,简单的都知道了,复杂的不想了解,最后结果也就只剩放弃了。

还是回到问题的最开始,开始读书,第一要义是兴趣,同理,保持读书,第一要义还是要兴趣。

保持兴趣就不要强迫自己看书,不感兴趣就歇歇,转移注意力,或者挑选一些不是很难的书籍,读一读,缓缓劲,绕个道再往前,如果硬逼着自己,一定会适得其反。

比如原来我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头脑一热,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明史》,逼着自己开始读,结果硬是在开篇的洪武皇帝一章,就被劝退了,心气劲一下就没了,白白浪费了一大笔买书钱。

还有,保持兴趣要走出舒适区,像先前提到的,不能老盯着一个副本,也到其他副本趟趟道,不过前提是量力而行。

因为对历史感兴趣,想学习一下古文,看看历史原籍,开始阅读《古文观止》,开始有些不习惯,但凭着对古汉语的兴趣,把书中的内容都啃下来了,也收获一些学习心得:比如古人字词意思和使用基本比较固定,没有想象中变化那么多;比如真正不认识的生僻字其实不算很多,主要是一些人、物的名字,完全不会影响阅读,等等。有了这些基础,现在开始看《资治通鉴》,内容一点一点也是能够读下来,读书的成就感也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了。

另外,保持兴趣一定要把读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人是社会动物,不离衣食住行,做什么还是得有点烟火气,读书也应该这样,才有效果、有正反馈,提升读书的信心。

还是自己的例子,上大学的时候阅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曾国藩后期的黄老思想处世做事十分有感触,但是总觉得对自己生活没用,结果大四的时候保研失败,心情跌落谷底,焦虑不安,突然想起书中这一段,仿佛“开悟”一般,明白了自己得失心太重,其实当前的结果不都是过去的原因么?况且祸福相依,没有保研,考研或者找工作不也是没有问题么?这么一想,心胸开阔了,心态放平了,见识也上去了,后来一番努力,考研取得不错的成绩,去到了外校不错的专业,直到现在,回想这段经历,也是能受益不少。

第六,具体读书实践分析

当然还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为例。

前面提到过,上大学那会儿,喜欢阅读《明朝那些事》,通过当年明月的书写,被王阳明圈了粉,瞬间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阵,“王阳明”也在社会上一阵火,书籍很多,当时购买了一些关于王阳明的小说,内容比《明朝那些事》详细了一些,细节也丰富了一些,龙场悟道、江西平乱等等历史场面也有了大致轮廓。

不过,对于小说的演义还是保持怀疑态度,为更好理解这个历史圣人,我开始阅读了《传习录》,这本书是王阳明徒弟编纂的书信、谈话录,对于古文小白很友好,基本都是古人的大白话,其中一些段落至今记忆犹新。

但是,《传习录》中师徒对话,都是围绕四书五经展开,这也是当时古人读书的主要学习内容,比如全书开篇第一章,就是讨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展开的。

可没有四书五经的基础,整本《传习录》读下来,许多地方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购买的书籍都有相应的解释,马马虎虎也能看明白,可是始终有点隔靴搔痒的不痛快。

于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我开始阅读杨伯峻先生著写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逐渐对这些经典国学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对阳明心学在儒家“克己复礼”的基础上发展为“致良知”有了一点大致的脉络。

这样读书前前后后有两年时间,中间还包括阅读其他一些相关书籍,比如《缠说论语》(非常独到、犀利的见解),《坛经注释》(阳明心学核心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陈来先生著述,严谨的学术性书籍,清晰讲解心学架构)等等。

整个过程下来,不免有点囫囵吞枣的嫌疑,但是有两点收获还是很重要的:

一个是算是独立掌握了系统性的、适合自己的读书,能够在读书过程中保持一个大致的方向,知道需要读什么书,上哪可以解答疑惑,最终可以收获什么,直到现在读书还用的上。

另一个就是对“心学”的“祛魅”,经历了好奇、推崇到最后客观的对待,完成了自己知识体系一丢丢的成长,能够审视自己对心学的好奇,来源对王阳明成功的向往,而“知行合一”的真正功夫还是要丢掉幻想、拥抱现实,心学是一种思想,但不是绝对的指南,日子还得自己细细品、慢慢过。

以上,就是关于静心读书这个我的分享,如果读到这个回答的朋友,能从中汲取一点、哪怕是很小的营养,都是我荣幸之至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心是静的,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

夜深人静看书的朋友圈配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更有感觉。

为什么上厕所的时候读书很有感觉?

《高效能阅读》中有提过在刷牙时候阅读,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坦白的说我觉得上厕所读书真的不是一个好选择。作为一个妈妈曾经在孩子还小,那会忙连轴转的,实在没有自己的空间的时候。有时候会躲在厕所里面看一会书。那一刻大概是觉得,只有上厕所的时间,是可以被原谅的吧,生理赋予母亲养育子女的天职,作为妈妈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必须付出更多心力和体力。在最近的一个视频中,一位被嫌弃的全职妈妈拍下了她一天的全过程,白天家务和照顾幼儿占满了她的生活,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幼儿以及熟睡,才稍微有一点点自己的时间可以起来看看书。那么对我而言,在过去的幼儿还小,白天又要工作的那段时间来讲,看书的时间微乎其微,所以有时候因为有想看的书而没有时间的时候,会把厕所时间利用起来。但是,我更愿意在书房,在图书馆里阅读,毕竟更好的环境能够带来更高效的阅读,同时体验感也更好。

读书时适合听音乐吗?

我记得在一本科普类书上看过,说是看书时放一点轻音乐可以使心情放松,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后来我也看过一种说法,说是放音乐占用了头脑的资源,从而使学习效率降低。

其实,什么说法都是有的。有的有科学依据,有的没有;有的依据这样的科学,有的依据那样的科学。说法很不一样。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学习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来解释。

首先,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学习需要一个可以提供头脑积极运动的环境。过于吵闹的环境会使人的感觉迟钝,同样,过于安静的环境也不利于学习。一般说来,比较理想的学习环境,要求声音不可以超过50分贝,比较理想的是在睡眠环境下,即30——40分贝。那么太安静了,以到于一点背景声音都没有了好不好呢?不好。因为过于安静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恐惧,反而会影响学习。

第二,学习需要较多的脑力资源,听音乐也要占用一定的脑力资源。试想,如果你用心听音乐,那么,你还能全心全意地学习吗?当然不能。那是不是就不能放音乐了呢?也不是这样说。其实就像刚才所说的。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声音。但并不是很来“听”的,而是作为一种背景声音。因为,同样的背景声音,和谐的声音比无规律的声音更能促进学习。

第三,从生理上来说,人体处于轻快和谐的声音环境中,人的身体会随之放松,会感觉到两个情况:一种是昏昏欲睡,一种是精神怡爽。不同的人,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不能一概而论。根据生理心理学,人的生理会影响人的心理,当人处于精神怡爽状态时,思维会比较清晰;当人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时,思维会比较慢,并且准确性不高。

第四,轻而稍慢的音乐占用人脑资源较少;激烈的、快的音乐占用人脑资源较多。还有就是两种脑力活动同时发生时,两者会相互影响。同样表现为两种情形:相互促进和相互干涉。当两种脑力活动性质过于同一或相差过大时,会相互干涉。只有当两种脑力活动关系中等时,两者才会相互促进。

第五,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潜意识学习”,也就是说,在我们有意识地学习的同时,我们的潜意识也参与了学习。这种学习不为我们所意识,但在再现和再认的时候越起了很大的作用。学习时放音乐,有可能会干扰“潜意识学习”。

第六,学习和回忆之间遵循一种原理——“情境的熟悉性”。当人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的情境有较多相似之处时,回忆较容易。学习时放音乐,考试时当然不能放音乐了。这样就人为地创造了两者情境的不一性。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不利于学习的。不过也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因为音乐不是学习时的唯一情境因素,再有就是这种情境的熟悉性当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回忆的质量,如果学习时放音乐使学习的质量提高了,那么,即使在回忆时有这么一点不同,但综合起来,却可以促进学习的效果。

综所上述,放不放音乐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看环境、学习的性质、音乐的性质、人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方面来确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放音乐可以促进学习,而有的人却得到相反的效果的原因了。

你会在读书时打瞌睡吗?

首先我可以说我会在读书时打瞌睡。

因为我经常很晚看书。书是进步的阶梯,那么正如阅读《瓦尔登湖》的徐迟所言。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咏之下不禁为之神往。

打瞌睡时读书差不多是晚上,或者说正在酣睡之时,旅途劳顿之类。

打瞌睡,首先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没有作用,其实并不然,打瞌睡,睡梦之间,可能会突发奇想。想到之前说不及想不到之事。

是否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一件事情往往越想得到却永远得不到,在五人闲暇之间,于灯火阑珊处偶然得知心有诧异。

那么人为什么会打瞌睡?

根据一位医生所说:打瞌睡有很多原因的,饭后打瞌睡多由于脾虚,因为饭血液流向胃部,大脑供血缺乏,致嗜睡,其他是由于脾虚。

那么再说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与你无关可以解决的事情。

读书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诗和远方。而是内心的安定,远处不需要眺望,珍惜当下时间流逝的感觉,世界的环境变化,严重的污染,使人类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读书的宁静环境也是非常重要。

比起在喧闹之中,更喜欢在宁静之中偶然一字,一句,一张,一篇,一本,在万籁俱寂,或者在凉爽之风轻微吹拂下,心中有流淌生命的畅快韵味的自然旋律。

所以自然,我更喜欢在无人处,夜晚时,雀无声,虫鸣起,灯光下,读起吕思勉的《通史》,雷蒙德钱德勒的,甚至可能是艾柯(当代欧洲最著名的学者和作家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 2016)因罹患癌症,2月19日在意大利家中辞世)

当然比起这些,我还是最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当然这些差不多都是大家共所周知,我还没有说一些我没有说过,比如说墨比斯,下部分有关于他的百科。

莫比斯—搜狗百科

那么说一下读书习惯,如果实在是忙,强迫自己,闲暇时候,读长篇厚书,同时也要读漫画,在晚上的时候正好合适。

希望能对你有一些帮助。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这就是我的答案之书。

下面欣赏一张图片

在湖光之中也不要忘记书的伟大,书的味道,在荒野之中,文学安慰自己的心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