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活埋婴儿”的事情沸沸扬扬,超越了我的三观认知范畴,令我深感人性没有底线。究竟如何?且听道来。1 发现活婴
你遇见过哪些三观不正的人或事?
最近,一件“活埋婴儿”的事情沸沸扬扬,超越了我的三观认知范畴,令我深感人性没有底线。究竟如何?且听道来。
1 发现活婴
2019年8月的一天,当地的几个年轻人去山上采蘑菇。在离村子不远的松林里,他们突然听到断断续续的“咿呀”之声,极微弱,似婴孩啼哭之声。
这是荒山野岭,不可能有婴儿呀!他们四处搜寻一遍,未发现异常,以为是听错了,准备继续前行。可没一会,他们又接连听到几声“咿呀”啼哭,这次他们几个人注意地去听,更加确认就是婴儿啼哭。
该不会是从土里发出来的吧?他们更加仔细地去搜索,果然,就在一棵老松树下,他们发现有一处新土覆盖的地方,那个声音正是从土层里传出来。
他们小心地挖开一层土,便露出一片水泥板,再将板掀开,一个硬纸盒露了出来。
盒子打开后,果然发现一个瘦弱的男婴,裹于一条薄被之中,浑身青紫,气息奄奄。这个婴孩,看样子才出生三五天。
见此情景,他们都惊呆了。
2 抢救孩子
这几个年轻人,紧急商量了对策。于是,一场抢救孩子的战斗打响了!
他们一面打报警,一面联系医院和急救车辆,却迟迟不来。考虑到孩子的生命安全,他们先自行开车,将孩子送到附近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做了初步检查,发现孩子有黄疸,且生命指征较弱。
因乡镇医院医疗条件所限,无法对孩子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他们又送去市里的医院。经过全面仔细的检查,该男婴体重约1.5千克,无重大生理缺陷,属早产儿。随后,该男婴被置于恒温箱,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3 后续消息
据媒体报道,男婴入院近2个月来,体重已由最初的1.5千克增至4千克,体征已完全恢复正常。
特别指出的是,施救者中有一个姓周的姑娘,几乎每周都要去医院探视婴儿。最初,婴儿有贫血症状,周姑娘就主动为他献血;目前,婴儿住院已花费4万多元,也由她垫付。她还不时购买一些婴儿用品送至医院,出钱出力,默默履行着监护人的职责。
另据最新消息,目前,男婴的家人已找到,其爷爷已主动到当地派出所交代问题。他称,自己儿媳在某医院生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婴儿被查出患有疾病,家人放弃治疗。出院回家后,忽有一天他们发现孩子已死亡,孩子的奶奶便用土办法将其安葬。直至看到电视台的报道,他们才知孩子又活过来,便来派出所交代。
4 总结感悟
俗语云:“虎毒不食子。”孩子生下来,来到世间,就是一条人命。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谁不心疼?如果家人真是将婴儿活埋,则天理难容,其家人必遭天谴!据孩子家人的交待,当时是误认为孩子已死亡,才会埋葬。那么请问,孩子死亡是谁来鉴定的?是否有死亡证明?当时为什么不送医?
因此,这家人的行为,就该当涉嫌故意。还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说世间事,道古今情。如您喜欢,请关注我,多予评论、点赞或转发!
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七二年作为知青被抽调公社中学代课,当时,我才十七岁,学校安排我代高中语文课,一个女生书包里发现了一张情书,她爸爸把情书送到学校,经过排查,有位老师辨认后怀疑是我所写,不是我写的,校长找我谈话,我坚决否认,不是我之为,我怎能接受!
从此后,对女生教育就格外小心,决不单独留女生讨论问题,解决学习难题,没到一个月,问题自然暴露,原來那封情书,是班里的一个男生写的。事情大白了,但我心里的阴影始终留着在,一直到现在,在教学中,我一直与女生保持一定的界线,从不单独辅导,恐惧无法消除。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消除了这种恐惧,视女生与男生一样为学生,尽为师之道也。回答如是。
心理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在哪里?
我是陈建,国家注册心理顾问,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预约公众号:心灵鱼。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这两者本身的工作内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首先,治疗的方法不同。心理医生就属于医生的范畴,顾名思义就是看病的,以患者是否有生理性病变为主要诊断标准。比如我认识的精神卫生中心的朋友,都是医学专业的。所以,他们的治疗,就是和医院对待病人的态度,权威的治疗模式,从脑神经生理机制的角度看病。治疗的结果是要么吃药,要么住院治疗。
咨询师,顾名思义是会谈的,是一种双方平等的、以心理学为专业背景和理论支持的会谈。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疏导和帮助,来访者可以找到自己的资源,重新获得自信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其次,对求助者的称谓也是不同的。心理医生的求助者,一般称之为“患者”,就是有病的人。心理咨询师的求助者,一般称为“来访者”,即前以访谈的。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找心理医生的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比如精神、出现幻觉、妄想;而心理咨询师是为遇到现实的心理困扰的人提供“心药”的,比如夫妻关系或亲子关系问题等!针对不同的问题,可要挂对号哦。
我是陈建,国家注册心理顾问,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情感和亲子咨询,咨询预约公众号:心灵鱼。欢迎您来向我倾诉您的烦恼和迷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怎么沟通他也不答话?
男孩子12岁,已经进入青春期了,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太正常了,说明家长平时不擅长观察孩子的行为活动,也不学习点青春期教育方面的知识,更不去和孩子接触的同学与伙伴了解情况,你自然感觉孩子像谜团一样了。那么怎样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进而打破沟通的瓶颈呢?下面我给题主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对孩子的性格做一个评价,看看孩子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孩子。
家长可以回顾一下,在孩子四年级以前,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孩子。那时他在家里话多不多?平时是否愿意和大人主动说东道西的聊天?是否和小伙伴在一起时特别活泼开朗?如果有,说明孩子性格属于外向型。反之,属于内向型。
1、对于儿童期就偏内向型的性格,进入青春期后仍然会是内向型。
孩子的性格取向,往往受父母至少其中一位的影响。如孩子妈妈性格偏内向,但却是经常陪伴孩子的人,孩子性格一般会偏内向。如果孩子妈妈性格外向而爸爸内向,但爸爸不经常陪伴儿子,孩子的性格一般不受爸爸的影响。
2、儿童期性格取向偏外向,而进入青春期后偏内向,属于沟通不畅导致。
很多孩子在儿童期时活泼开朗,话语较多,但是进入青春期后却在家里话越来越少,这说明问题出在亲子关系上面。如家长过于唠叨,或者总是强迫孩子必须按要求去做事,或者总是责怪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结果时间长了,就容易让孩子干脆不和父母说话了。
3、有些青春期孩子在家里沉默寡言,和同学或玩伴在一起却开朗的很。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发现和父母说话真是困难,除了每天听他们喋喋不休的说教外,没有别的话题可以交流。于是便刻意保持沉默,或者总是单独呆在自己的房间,但是和同学或玩伴在一起时却很开朗,这就更说明孩子性格只是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因为得不到理解。
二、如果家长想和青春期孩子无障碍沟通交流,你至少得学习这些知识。
主要了解儿童和少年生理与心理特点,并对两者做出区别。了解青春期男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父母?他们渴望从父母那得到什么?怎样激发他男子汉的责任感?如何赋予孩子一定的家庭责任,并肯定孩子的努力付出?怎样既给孩子家庭地位,同时又做有原则有主见的父母?
1、青春期孩子最喜欢的父母大致有这几个特点。
(1)家长活泼开朗,但是不会总重复唠叨。
(2)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适时给孩子一些建议供参考。
(3)不会每天只盯着孩子学习,还要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家务去完成。
(4)看到孩子做错了,不会一点面子不给就大发雷霆,而是先保持冷静,找时机和孩子谈心。
(5)信任孩子,不会因为孩子做不到,就怀疑孩子。
2、青春期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而不是否定。
就拿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这件事来说吧,家长不妨换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单位总被上司否定,时间长了你会不会感觉特别压抑,甚至心有不满?在家里也一样啊,你不能总盯着孩子的不足看问题,动不动张嘴就是责备,这种责备对孩子来说就是否定他,就是对他不满。孩子为了避免被责备,自然会保持沉默喽。
3、善于观察孩子,从其所做事的态度中发现孩子的心理动机。
青春期孩子之所以难教育,恰在于孩子常把心里想法藏起来,或者干脆给你说反话。孩子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也是和家长打心理战,越是让你猜不透,看不透他,他越容易不被唠叨,不被批评,甚至可以逃避被父母监督与约束。因此,需要家长善于观察孩子,从其行为过程、结果、做事的态度中发现做事的动机。
三、和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请家长必须要注意,不要指望青春期孩子能和儿童期那样,什么话都给你讲。因为青春期孩子已经有了隐私的强烈意识,他们不希望父母处处,时时窥探自己的隐私,因此,家长和孩子说话时,需要保持慎重态度。
1、家长不要事事都给孩子当保姆,孩子自然会有求于你。
凡是被侍候的舒舒服服的孩子,保证既不会感激父母的辛苦付出,同时又缺少家庭责任感。既然家长知道这些,就必须要少伸手,把该属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交给他去做。同时告诉孩子,有不会做的来请教爸爸和妈妈,有困难及时说出来。这样一来,你再看孩子,每天都会有事向你讨教,而你正好在教孩子做事的过程中有了交流的机会。
2、家长要擅长提问,向孩子谦虚请教,让自己装点“无知”。
如果你去观察那些总爱唠叨的家长,仿佛他们无所不知,可是教育青春期孩子这件事上,他们其实真的很无知,有时孩子也恰看不起父母这种无知又无畏的态度。因此,家长不妨面对孩子时谦虚一点,你要擅长向孩子提问,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真以尊重孩子的心态去问,孩子肯定愿意和你讲喽。
3、不要总关起门来在家里和孩子聊天,不妨一起出去走走。
有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因为手里总拿着手机放不下,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或看课外书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拿着手机,要么和同学网聊,要么玩游戏。如果能经常和孩子一起利用周末时间去爬山,或者约上孩子玩伴或同学家庭一起出去,就更好。这样在一起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随机交流了。因为此时孩子是顾不上玩手机或做其他事的。
结束语: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并不在于孩子一次性说多少话,而是要看孩子是否愿意和你敞开心扉。如果家长平时不阅读不学习,还总是重复唠叨说教,保证孩子不喜欢,甚至见你如瘟神,而这已经成了很多家长典型的能病。只要家长把我上面给你总结适当参考,再通过你自己的拓展学习,相信你能更了解孩子,与孩子说话时能找到话题,尤其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人家才愿意和你聊天,说心里话。
哪里能找到比较靠谱的聊友?
世俗纷扰,何处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被听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每个人心中,都渴望一个懂自己的人。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情感的出口。
倾听,让我们安宁,倾诉,让我们释放。
可以匿名写信,编辑一个寄语,随机寄给陌生人,你们不认识彼此,但都可以做彼此的倾听者。很多情感树洞平台,可以把想说的话匿名发布,跟更多的倾听者互动。
寻找情感的树洞
树洞一词源自童话,意思是一个可以袒露心声又不会担心会泄露出去的地方。
有些秘密太过沉重,有些心声需要被听见,这个时候找一个树洞将秘密都说出来,人也就轻松起来了。
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生命中总能找到属于你的灵魂知己。
除了这些倾诉平台,我觉得最好的倾听者应该是自己。
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和写作,跟自己说话,跟情绪和解。
很多心情,写出来了,就释怀了。
多读书,多写作,就是跟很多人做朋友,也学会跟自己对话。
当你读过三毛,看过红楼,读懂“活着”,明白“简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每一个灵魂的独一无二和魅力无穷,也明白生命可以如此的波澜壮阔又平凡着伟大。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倾诉,而是内心的成长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