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时候怎么叫,人为什么会死

文章 2年前 (2023) admin
0

© Getty Images利维坦按:作为有性生殖的物种,纵然有无数人在内心渴望着永恒的生命,但摆在每个人眼前的事实是:死期终将临近。“我们是性与死的孩子,”人类学家吕费耶(Jacques Ruffié)在《性与死》(Le sexe et la mort)中这样写道。于是,性和死亡的设定,也决定了死亡之于我们人类乃至所有有性繁殖物种所具备的优势:满足新个体的交配和基因散播。通常,我们也认为死亡的过程是痛苦不堪的,但也有临终关怀的医生认为,死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恐怖:临终者届时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他们呼吸时不会有意识地清理喉咙聚集的粘液和唾液。这时喉咙就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我们俗称的“垂死挣扎”)。但其实,医生由此会判断出临终者处于深度放松和昏迷状态。当空气经过肺部呼出呼进时,穿过喉头粘液的气泡发出这种声响。他们自己并无知觉。在生命最后时光还会出现一段浅呼吸。最后是呼出一口气,不再有进气。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人为什么会死?

© Getty Images

利维坦按:

作为有性生殖的物种,纵然有无数人在内心渴望着永恒的生命,但摆在每个人眼前的事实是:死期终将临近。“我们是性与死的孩子,”人类学家吕费耶(Jacques Ruffié)在《性与死》(Le sexe et la mort)中这样写道。于是,性和死亡的设定,也决定了死亡之于我们人类乃至所有有性繁殖物种所具备的优势:满足新个体的交配和基因散播。

通常,我们也认为死亡的过程是痛苦不堪的,但也有临终关怀的医生认为,死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恐怖:临终者届时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他们呼吸时不会有意识地清理喉咙聚集的粘液和唾液。这时喉咙就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我们俗称的“垂死挣扎”)。但其实,医生由此会判断出临终者处于深度放松和昏迷状态。当空气经过肺部呼出呼进时,穿过喉头粘液的气泡发出这种声响。他们自己并无知觉。在生命最后时光还会出现一段浅呼吸。最后是呼出一口气,不再有进气。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Hear The Grinder Creak音乐:Faun Fables - Light Of A Vaster Dark

我们有一个新号【利维坦行星】,可以关注

生活于江河湖海中的各种神秘而奇妙的水生生物中,水螅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它的名字(hydra:原指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此处表示水螅)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那种能使头再生的蛇,是水母、海葵和珊瑚的淡水近亲。它有点像蒲公英的种子,有一个长长的身体,在其一端长有一簇触角,外观上没什么特别。

但是它们的一个显著特性,使其成为了生物学上的一个奇迹:它们可以再生。如果你把一条水螅切成很多块,每一块都会重新长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

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命名,淡水水螅具有非凡的再生能力。© Natural Visions/Alamy

它们的再生特性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关注,因为他们正在寻找自然界中的永生线索。为什么这些物种似乎不会因自然原因而死亡?死亡难道不是不可避免的吗?

衰老,在20世纪中期被描述为繁殖和细胞维系之间的权衡。最初,生物体的身体利用其获得的资源来促使和保持我们的健康——也就是来维持我们的细胞。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物的侧重点在于维持生命,并尽可能地让自己变得强壮和健康。到了性成熟期以后,侧重点转向繁殖。因为对大多数生物来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它们可能会牺牲健康来繁衍后代。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evo.14442)

以一条游到上游产的大马哈鱼为例,它在产后很有可能迅速死亡。为了让自己顺利到达产地,大马哈鱼会不惜一切代价,而到达后,它就会立刻产。产后,大马哈鱼游回下游、再存活一年、并再次成功产的机会非常小,以至于自然选择永远不会偏爱这些个体。

© Dribbble

而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已经成功地传递了一次它们的基因。

但人们目前对生物死亡原因的理解要更具体一些。当生物体达到性成熟时,自然选择的力量减弱,老化过程开始,最终导致死亡。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in the UK)进化生物学和生物老年学教授阿列克谢·马克拉科夫(Alexei Maklakov)说,可能这并不是为了给下一代让路,而是一种 “引人注目的利他主义”。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我们的基因会收集变异。有些是完全随机的,有些是我们的饮食或外部因素(如紫外线干涉)造成的结果。这些变异大多数是无用或有害的,只有极少数会有实际作用。

在性成熟之前,“任何降低生物体繁殖可能性的基因突变,以及使生物体在繁殖前死亡的基因突变,都会被强烈地压抑,”牛津大学人类学系的进化生物学家加布里埃拉·坎图里德斯(Gabriella Kountourides)说。然而,一旦一个生物体达到性成熟,它就能够将其基因传给下一代。在这一时间点上,自然选择的力量就减弱了。

从海洋逆流而上的艰辛旅程使大马哈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至于它们在产后不久就死亡了。© GIPHY

以我们的产大马哈鱼为例。它已经做得很好了,能够进入成年期并进行繁殖。它的后代很可能也会有一个产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大马哈鱼在产前发生了基因突变,随机增加了它的寿命,即使这可能使它多活一年(尽管这不太可能),这些后代并不会比它们的兄弟姐妹有明显的优势。我们研究的(未发生基因突变的)大马哈鱼已经完成了一次繁衍。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继续努力保持生殖后的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任何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基因都不会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它们变得更加有普遍性。“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能长寿。但在这一点上,自然选择不会对它偏爱,因为这无法给下一代带来好处,”坎图里德斯说。

© SciTechDaily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像产的大马哈鱼那样极端。有些确实能多存活一段时间,以产生更多的后代。我们的DNA的大多数突变将产生负面影响或无影响。我们的身体能够修复一些这样的DNA损伤,但由于自然选择的微弱力量,我们这样做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

然而,在生命的后期,衰老细胞可以在组织中积累,造成伤害和炎症,并且是有关高龄疾病的前兆。

但是衰老和死亡会以两种发生——由于弱自然选择而导致的负面突变的积累,以及可能有利于繁殖但对长寿来说却有负面影响的突变。

© MIT News

后者的一个例子可能是BRCA基因突变(BRCA:breast cancer的缩写,乳腺癌)。众所周知,这些会显著增加患乳腺癌和巢癌的风险,但也与携带突变的妇女生育率较高有关。

(pubmed.ncbi.nlm.nih.gov/21993507/)

因此,BRCA基因突变可能在生命早期提供生殖优势,然后在生命后期造成更大的健康风险。但由于性成熟后自然选择会减弱,生殖优势大于劣势。

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学家凯特琳·麦克休(Kaitlin McHugh)说:“无论在生命早期发生什么,其意义都会超过在生殖年龄之后发生的事情,因为生殖潜力才是真正重要的。”

© Pinterest

而细胞衰老——即细胞的停止,也是早期生命优势可能具备晚期生命劣势的另一个例子。衰老可以保护我们免受癌症的侵害,因为它可以防止有DNA损伤的细胞繁殖。然而,在生命的后期,衰老细胞可以在组织中积累,造成伤害和炎症,并且还是高龄相关疾病的前兆。

航拍图:绿域是潘多树的覆盖范围。© wikipedia

虽然大多数物种确实会衰老,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许多植物表现出 “可忽略不计的衰老”,而有些物种被认为可以活上几千年。一个特别奇怪的例子是犹他州菲什莱克国家森林(Fishlake National Forest in Utah)中的潘多树。这棵树实际上是一个由遗传基因相同的雄性柞树组成的群落,由一个根系连接。它占地超过100英亩(折合400,000平方米),估计重量超过6000吨。一些估算表明,它可能有超过1万年的历史。

(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365-2745.12089)

(scholarsarchive.byu.edu/wnan/vol68/iss4/8/)

© Ciencia Infinita

水螅虫纲的不死水母(the immortal jellyfish)有另一种实现长寿的奇招——当面临受伤、生病或受到压力,它能够从成年状态恢复到早期的水螅型状态(即幼虫状态)。

“但有时,你还是会怀疑:这是同一个个体还是不同的东西?” 凯特琳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些物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先进——被称为 “消极的衰老”——但这一证据很不充分,”马克拉科夫说。

他还说:“如果该物种的生态环境是这样的:由于某种原因,繁殖率普遍较低,或者你在生命的早期根本无法繁殖,这就改变了自然选择的运作。”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在具有多个雌性配偶体系的动物中找到,例如海象或鹿。一只雄性可能控制着一整群雌性。这个群体的规模,以及他因此拥有的后代数量,可能会与他的年龄和体型成正比。因此,他的繁殖能力将不断提高。

马克拉科夫说,虽然有些物种确实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保持其生殖能力,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消极衰老的例子,那些声称如此的研究可能是有缺陷的。最终,海象将无法无限期地保持对其配偶们的控制。

© Yahoo News

但是,性可能的确在我们的衰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奇怪的角色。根据伦敦大学学院的梅根·阿诺特(Megan Arnot)和露丝·梅斯(Ruth Mace)的一项研究,有规律性生活的女性更年期来得较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例子——如果没有怀孕的机会,排所消耗的能量可以被身体的其他部分更好地利用。

(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191020)

但是在动物界的其他地方,更多的生育能力似乎会加速衰老。例如,拥有更多后代的蝙蝠比那些后代较少的蝙蝠寿命更短。也许,只要有繁殖的机会,它们就会投入一切。凯特琳说:“在时间上存在着这种交易,在生命早期繁殖得非常好的生物在生命晚期就不那么好了。(再一次,我们的水螅也是此规则下的一个例外。它们的生育率似乎并没有在它们的一生中下降)。”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46/j.1474-9728.2002.00020.x)

(www.pnas.org/doi/10.1073/pnas.1521002112)

还有一些物种,它们的寿命在两性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蚂蚁、蜜蜂和白蚁有一个国王或王后,与它们的不育工人相比,它们可能有很高的生育能力,而且寿命很长。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繁殖的成本不会减少它们的寿命呢?答案可能是,蚁王或蚁后避免了工蚁所面临的大部分威胁,而且它们的两种生活有如此大的差异,以至于衰老的理论并不同样适用于它们。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68163719301321)

有祖母在身边可以为家庭带来许多好处。© Brooke Fasani/Getty Images

那么,如果生殖对我们寿命有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在我们许多人已经停止生育之后,人类还能活这么久呢?

祖母假说(The grandmother hypothesis)认为,让年长的亲属保持活力是很重要的,因为繁殖是一项成本高、风险大的工作。祖母可以通过对孙子的照料来确保她自己的一部分基因的生存,因此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更长的寿命可以带来优势。坎图里德斯说:“有祖母在身边的家庭有更高的生殖能力,也许是因为母亲能够专注于生育更多的孩子,而祖母则帮助抚养已经存在的孩子。”

(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9)30008-9)

但是,由于孙子们只与祖母拥有25%相同的基因,他们与祖母的关系就像祖母与她的侄子和侄女一样(因此并不能带来特别长寿的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在过去,没有足够多妇女能活到50岁,更不用说繁衍后代了。因此,50岁的女性繁衍后代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马克拉科夫说,这就回到了老龄化的核心原则——生殖后的自然选择会减弱。发生在我们晚年的许多事情可能并不令人愉快——但也没有一股强大的进化力量来帮助我们免受其害。

文/William Park

译/Jichang Lou

校对/巴瑞

原文/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20805-why-do-we-die

你一生中闻过最臭的东西是什么?

鹅杂鹅粪

黑龙江27岁男子节食54天身亡?

黑龙江27岁男子节食54天身亡!为什么节食也会致死?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自己的形体要求也逐渐高了起来,各种减肥也层出不穷,其中节食减肥就是最常见的一种,但节食致死却也鲜有听说!据新京报6月21日报道,27岁的男子在节食54天后身亡,但他却不是因为减肥节食!

人能多久不东西?

据新京报报道,该男子因情绪不稳定经多地治疗无效,接受了某中心“大师”推荐的节食70天的治疗方案,但在54天后就不幸身亡,这节食也能致人死地吗?我们有这个疑问是,最近很多概念流行,比如最常见也就是“辟谷喝风”、“节食灵修”等等概念,居然会危及生命,简单了解下,这不当的节食有多危险?

什么是辟谷?

辟谷的大意就是吸食空气”,是属于禁食的一种方法,这是教中的道士用饮食来修身的一种方法,通常在辟谷期间,不吃任何食物、只喝水!不过据维基介绍,还需配合太极、瑜伽或者禅定,除了道教外,还有还有藏传、印度教也有相似的方法!

相信大家应该做不到完全辟谷的,只喝水不吃东西,以知乎某大神的亲身体验,一个星期是肯定没问题的,从记录来看,就第二天喝了杯咖啡,第五天吃了一小包糖,第六天吃了两个煎饺,第七天低血糖站起来晕倒了,所以在家人逼迫下辟谷结束!

并且后遗症还挺严重,恢复饮食后经常便秘,三四天都拉不出来一次,而且这个后遗症还持续了两个月,大神以亲身体验告诉大家,这普通人瞎折腾可不是闹着玩的,轻者低血糖昏迷,重者心脏骤停危及生命,所以奉劝大家千万别没事搞啥辟谷!

节食也会致人死地?

不吃东西会死人,大家都明白,那么节食也会吗?人只要活着就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能量,这个消耗大约为:

女: BMR = 655 + ( 9.6×体重kg ) + ( 1.8×身高cm ) - ( 4.7×年龄years )男: BMR = 66 + ( 13.7×体重kg ) + ( 5×身高cm ) - ( 6.8×年龄years )

所以一位60千克,身高1.7米,30岁的健康男性在没有任何活动BMR(Basic Metabolic Rate)的消耗大约为:1534大卡!

几乎不动 = BMR×1.2

稍微运动(每周1-3次)总需 = BMR×1.375

中度运动(每周3-5次)总需 = BMR×1.55

积极运动(每周6-7次)总需 = BMR×1.725

专业运动(2倍运动量)总需 = BMR×1.9

那么基本不运动的情况下大概需要1840.8大卡的热量来保持你的基本消耗,如果摄入低于这个消耗,那么就会开始消耗身体的储备!一般情况下每天可以减少摄入500-1000大卡热量保持体形,但不建议超过1000大卡,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女性摄入每天不低于1200大卡,男性则要保持在1800大卡以上!

如果过度节食会怎样?

如果摄入热量严重不足,那么人体首先会降低能量消耗,尽可能多的保持脂肪,因人类演化出的本能会节省脂肪分解,而先去消耗肌肉,因为肌肉消耗后会降低热量消耗,这样会让人活得更久!所以你原本打算是消耗脂肪,结果适得其反!

如果长时间保持这个模式,人体会将自身调整到饥荒模式,会分泌一种皮质醇的激素,它的目的是保护脂肪,分解肌肉,这种激素还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容易长痘痘,抵抗力下降,女性将导致甚至停经!而你最想要消耗的脂肪,往往会留到最后消耗!

当真正开始消耗脂肪时,人体已经到了极度危险的边缘,因为节食会让身体损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还有葡萄糖,会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当然节食还能有可能导致厌食症,那些一阵风就能刮走的厌食症患者,看起来实在是太恐怖了,所以各位千万要注意。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天的食谱所提供的热量若低于600卡可危及心脏,轻者发生心率改变,重者可出现与饿死者相同的心脏病变,有导致突然死亡的危险,医学上称为猝死。

所以过度节食是不合适的,无论是出于减肥目的还是其他因素,如果您要减肥,那么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比如适量的节食和运动,倡导健康生活才是目的,而不是听从什么大师的瞎折腾!

节食猝死的案例

2009年美国人Jeremy死于进食障碍,他小时候因肥胖而开始节食减肥并成功,后因身材饱满匀称堪比男模,但后来因节食得了严重的厌食症,最终死亡享年38岁!

2016年日本减肥狂人、“限糖饮食减肥法”(不吃主食)权威桐山秀树猝死,享年61岁,他的“限糖饮食减肥法”在业界争议很大,日本山野医疗专门学校副校长中原英臣表示:葡萄糖摄入很关键(主食淀粉类分解提供),桐山秀树长期不吃主食对大脑活动以及心脏影响非常不利!

你抑郁过吗?

我是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我有一些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习惯,焦虑失眠已成家常便饭。每天都会自我反省,自暴自弃,自我否定。

每晚睡不着,我就自我安慰:我过着和马云接班人张勇一样的生活啊——睡觉都要睁着眼睛思考!

然后我就更丧了,我又没有几千亿的商业帝国要去操盘,为什么我还要执着于人生的意义,为什么我不能当个没有烦恼的逍遥子!

后来我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有抑郁症,比如:游泳小王子菲尔普斯,说相声的王自健…不只是我一个人不正常,然后我就正常多了。

最近被爆出患有抑郁症的是,锤子手机的CEO罗永浩,尽管他在微博上否认反驳此事,但以下爆料,不可谓不精彩:

罗永浩曾当着员工的面展示医院给他开的“抑郁症”诊断证明,“我是个病人,是精神病人,不要老逼我哇。” “老罗发布会上台前,要吃抗抑郁的药,里面有一点点的作用。”从锤子离职的员工小A说。 老罗是个自负又自卑的人,他有重度社交恐惧症,很害怕在电梯里遇到员工或者合作伙伴。 “老罗忙的时候经常忙到凌晨3-4点,在公司睡觉,第二天早上8、9点洗个脸,刷个牙,凉水冲个头又开始工作。他非常拼。” 在罗永浩身上,有着理想主义者的狂躁和冲动,他承认自己是“者”,员工说他:“跟市场部开会能把门踹了一个洞,还砸椅子什么的,这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

比老罗还要焦躁的是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他看起来是让人羡慕的成功企业家。但若了解到他背后的生活,可能你我并不想要这样的巅峰。

因为他过得异常痛苦,与常言道的“幸福”完全沾不上边。

马斯克说,近期他每周的工作时长达到120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自2001年来从未休过一周以上的假期。 这样的工作强度是有代价的。他经常需要服用药物安必恩(Ambien)才能入睡。“很多时候我只有两个选择,失眠,或者吃安眠药。” 一些特斯拉的董事担心,有时服药非但没有让他入睡,还造成他深夜在推特上发出引起争议的内容。另外,一些董事还称,马斯克有时会服用制造愉悦感的娱乐性药物。 今年他47岁生日,他在办公室里24小时工作,“整日整夜,没有孩子,没有朋友,除了工作,一无所有。”原因是要实现特斯拉每周的量产目标。

举例老罗和马斯克的例子,是发现原来不是达到某个高度,我们就可以过得很开心了。就算达到了某种高度,我们也会更不开心。

如果不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或许会好受一点,但对他们来说,开心与幸福不是人生的追求和目的——改变世界,制造颠覆性的产品,实现更多输出和增长…才是他们活着的意义。

即使这个过程中,会伴有无限的精神压力和健康损伤。但这就是为了要实现使命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很羡慕,能够想清楚自己使命的人,这样的人身上有无限的能量。就像鲁迅说的:“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最近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奇葩说的马薇薇,竟然也患了抑郁症。

这个咄咄逼人的女王、思维敏锐的女性、主动撕逼的女生…强大到以一敌万,大笑到分贝超标的人,患了抑郁症,Amazing!

她的抑郁,可能一部分来自于网络Diss和被伤害得太多,常常不敢出门,会恐惧那些笑脸相迎的人,就是在网络上骂她的人。

自从她公开自己患有抑郁后,得到了网上很多的安慰和共鸣。哪怕是再睿智、勇敢、成熟、理性的人,也有被伤害和破坏的柔软一面。

其实,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坚强,不用把自己包装得无懈可击,可以纵容自己有脆弱的时候。

允许自己不再死撑逞强,包容接纳自己的停滞和犯错,或许那才是我们值得被爱和可爱的地方。

说起来,吴青峰是我第一个接触到说自己有抑郁症的人。

那是快10年前,我读高中,听说他得过抑郁症,心里的想法就是:这个人好不正常啊,和他在一起应该很丧很负能量吧?会不会很敏感玻璃心?还要小心翼翼安慰他?真TM累!!!

相信这是很多人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但——抑郁症没我们想象得那么坏。

或许吴青峰抑郁,所以他知道悲伤和绝望是什么。他会写出那么多走心温暖的歌词歌曲,鼓励我们鼓起勇气去拥抱不完美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疗伤的治愈。

他说,他想放过自己,让自己彻底放松,强迫自己不要再写歌。“写歌这件事,很干扰睡眠,在快要睡着半梦半醒的时候,灵感最旺盛,于是就坐起来写。有时候睡个觉到睡着,能用三四个小时。”

或许是他抑郁,所以他知道快乐有多重要,我们对快乐有多渴望。他在节目里能毫无收敛地甩包袱、抖段子,给大家制造不少笑料和欢笑。

或许是他抑郁,所以他知道每一个主动向他走进靠近的朋友有多难得。他特别珍惜和珍视每一份友情的力量。

每个抑郁的人都会浮出水面呼吸。他知道抑郁所带来的迷茫无助,所以他用文字来包装,用温情来化解。

写这些,是想消除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我没觉得抑郁是种病,它更像是一种情绪,是和快乐生气伤心…一样平等的情绪。

因为我们是少数群体,不同于大众理想般的那样正常生活,所以我们被贴上了“病人”需要治疗的标签。

“病症、患有”这些医院才会用到的字眼用到了我们身上,显得我们与社会格格不入,好像我们真的病了。

难怪老罗要那么急着反驳自己没有患抑郁症,马薇薇藏了3年才说自己抑郁,吴青峰后来几乎从不提抑郁。

说出来自己抑郁,大家似乎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你。谁没有抑郁过呢?你我都曾抑郁过,可我们不敢说,不敢言。

于是大家都戴上一张笑哈哈的面具示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隐藏越来越多,交流越来越不走心,抑郁越来越多。

抑郁的人,可以被信赖。

抑郁症的人通常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因为不满足现状才会抑郁,与此伴随就是更高的压力。

你只看到了我们变相夸张惩罚自己的那一面:焦虑失眠,自暴自弃…可是却忽视了我们的积极向上的努力。

正是我们想创造留下更多、更不一样的东西,才会想得更多、做得更多、情绪更多啊。也正是因为没有达到,我们才会自责啊。

抑郁症的人,上进心和责任感都爆棚了,自己对自己很苛刻,过程痛苦,是因为想让结局绚烂美丽。

如果你发现你的同事、朋友抑郁,他可能是有一颗想当牛顿、梵高的梦想呢!

最后我想说,抑郁症的人要和自己和解。

我曾因为抑郁焦躁,去过医院,医生让我填了一张测评表,我各种分数都在最高值,然后护士又和我聊天谈了会心。后来他们给我开了个花名叫“百忧解”的药。

感觉这个药,即使没得抑郁症也可以吃,不开心了就可以吃。反正吃了就是神经特别亢奋兴奋,自带嗨点,理解成不会上瘾、极其低配版的“”吧。

但是吃了不到一周,我就停止了,我也再也不会去医院看了——尽管我还是常常抑郁,每天失眠,精神不好。

但我要接受的是新的,看起来有点不太开心的自己,而不是接受这枚药物或者医生。

我把去医院、做测试、和护士交流,当做是我了解认识这位“新伙伴”,与它正式握手言和。我以为是要摆脱它,但其实是要接纳它。

它既然产生了,是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我要做的就是和解。我已经清楚认识到,我以后的路注定要伴随这位新朋友一起前行。

这种痛苦抑郁,不代表我们收获和感受不到快乐,更像是一场成长。和以前没心没肺的自己告别,是在经历一些变故后,在思想观念中新生了另一个自己。

就算抑郁,也能笑着活下去。它会让我痛苦 ,但它也会带我去看到、思考到、经历到不一样的风光。

世界本该有多种色彩。我们既然产生了,还请接纳可好?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对抑郁症抱有偏见,增加抑郁者的负担,放自己和他人好过。

什么锻炼可以改善脖子前倾?

大家好,我是猫老师健身!

脖子前倾的人群非常多,不但出现在久坐办公的人群中,还出现在学生群体中,这种“向前的头部姿势”有很多名字,例如:“书的脖子”、“发短信的脖子”、“学者的脖子”等。

这种畸形姿势不但在视觉上非常难看,而且还会带来许多副作用,例如:引起颈部疼痛,上背部疼痛,紧张性头痛等等。

那么怎么样才能消除这种颈部(脖子)前倾的畸形姿势呢?

头部前倾姿势(又称颈部向前姿势)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姿势畸形,影响了66%至90%的人口[1]。

这种姿势会使人看起来没有吸引力,并引起颈部疼痛,上背部疼痛,紧张性头痛以及其他症状[2]。

一、如何知道你是否有头部前倾姿势?

简单测试: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将臀部贴到墙壁上,并确保肩胛骨与墙壁接触(将肩胛骨向后挤压到一起可以帮助你将肩膀置于更中立的位置)。现在,检查你的头部位置:头部的后部是否触及墙壁?如果不是这样,则说明你的头部姿势是向前的,应尽力纠正它。

二、什么是头部前倾姿势?

头部前倾的姿势,有时也称为“学者的脖子”,“文字脖子”,或“阅读脖子”,是指头部位于身体前方的姿势,从技术上讲,头部前倾姿势意味脖子上的第一个椎骨向前倾斜超过2.54 厘米。

头部前倾姿势有很多、复杂的问题:

发表在《物理疗法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可以分解具有头部前倾姿势的人的身体状况:[3]

脖子前部的肌肉和关节变弱,而上背部和肩膀的肌肉变得非常紧绷。头部的重心向前(向前)移动,这会增加脖子上的负担,向前倾斜2.54 厘米,脖子上都会额外增加4.5公斤的重量,因此,这可能导致肌肉骨骼、神经和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头部向前倾姿势的变化可能导致颈部、肩膀的肌肉、组织和神经持续存在异常压力,这可能导致肩部变圆(胸椎后凸畸形)和椎间盘突出。将所有这些变化结合在一起,最终可能会导致一种称为“紧张性颈综合症”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可能导致紧张性头痛。

因为整个身体是一个动力链,所以头部前倾姿势不仅会影响脖子和肩膀,还会影响躯干和身体的每个关节。

三、头部前倾的症状:

肌肉紧绷[3]脊柱后凸(肩膀过度圆滑)[3] [4]颈部紧绷/疼痛[2]背痛[2]肌肉痉挛呼吸受限[4] [5]平衡欠佳[3]头痛和偏头痛[2] [4]失眠触发点[4]慢性疲劳手臂麻木和刺痛颞下颌关节(TMJ)疼痛[4]

四、是什么原因导致头部前倾?

头部向前姿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

不良姿势 [4]颈部肌肉无力先前的颈部拉伤或扭伤头部抬高睡在枕头上经常睡在沙发上,头靠在扶手上长期盯着电脑工作[4] [5]长时间使用手机[4] [5]长时间驾驶不正确的呼吸习惯[4]背着沉重的背包[4]参与主要使用身体一侧(即高尔夫,网球,曲棍球,棒球等)的运动由于身体的重复运动,某些职业(例如发型师,按摩治疗师,作家,计算机程序员,画家等)面临更大的风险。

五、涉及的头部前倾姿势肌肉:

头部前倾姿势涉及脖子,肩膀和上背部的肌肉失衡。

减弱的肌肉包括:

颈长肌(脖子的前部)菱形(上背部肌肉)前锯肌(沿着连接肩胛骨的肋骨侧面)后肩袖(肩后部)下斜方肌

收紧的肌肉包括:

枕下(颅底)胸锁乳突肌(颈部的侧面和前部)上斜方肌(上背部)胸大肌和胸大肌(胸肌)肩骨(颈部向下至肩胛骨)背阔肌(中腰)

简单的锻炼可以增强和伸展脖子,背部和肩膀周围的肌肉,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姿势。[6]

六、7个改善头部前倾姿势的练习

多项研究表明,运动疗法是纠正头部前倾姿势的最佳疗法[7],[8]。

下面猫老师健身分享7种有效的锻炼方法,可以改善并且纠正头部前倾姿势和减轻疼痛。

1.毛巾拉伸(热身):

在开始纠正头部向前的姿势之前,必须先脖子和肩膀的肌肉进行热身。

怎么做:

双脚打开与肩同宽站立,并微微弯曲膝盖。双手两端都握住一条长毛巾,并张开双臂。呼吸,将毛巾放在头顶。弯曲肘部,将毛巾放在头后部。向后推动肘部将胸部向前推,数到3并释放。做8次。2.颈部滑行:

这项运动非常适合伸展颈部肌肉并放松颈部后部的紧张感。

怎么做

站立或坐着放松肩膀。下巴向前移动。再把下巴向后塞回,同时,低头看着地板。每次做20个。3.肩膀收缩

头部向前的姿势还会使肩膀变圆和凹陷。肩胛骨缩回运动有助于放松肩部肌肉,并减少上背部的过度伸展。

怎么做:

站立或坐直,向前看,尝试放松肩膀。轻轻将肩膀向后拉。保持3秒并释放。每次做20个,每天三次。4.胸肌伸展:

这项运动是针对肩膀前部,在(胸部)组织上方的,它有助于减少僵硬并放松肩膀。

怎么做:

站在门附近,将前臂靠在门口。向前伸一只脚以交错或弓步的姿势。向前倾斜,轻轻地挤压胛骨,并感觉到胸部的伸展,数到3并放松。每天做两次,每次做15个。5.泡沫轴舒展:

泡沫滚动是一种极为放松肌肉的技术。

怎么做:

坐在泡沫辊的一端。慢慢躺下,保持膝盖弯曲,并将头和颈部放在滚筒上。将手臂伸到身体两侧,感到胸口舒展。每天两次,每次1分钟。6.上背部泡沫轴滚动:

由于肩膀变圆和颈部紧张,上背部也变得僵硬,上背部泡沫滚动有助于按摩和放松肌肉,从而有助于将头部保持在正确的位置。

怎么做:

躺在垫子上,将上背部靠在泡沫滚筒上,弯曲膝盖,用头支撑头部,并绷紧核心。在不移动下背部的情况下,慢慢降低头向然后后回到初始位置。做2组,每组8次。

七、纠正头部前倾姿势的日常习惯与技巧:

对办公环境进行更改,找一把支撑背部的椅子,使笔记本电脑保持在视线水平位置。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且改变看手机的姿势。避免携带沉重的背包。每天使用泡沫滚筒放松肌肉。

结束语:

不良的姿势会导致颈部疼痛、肩膀疼痛和下背部疼痛,必须进行纠正头部前倾姿势的锻炼,以改善运动范围或柔韧性、降低僵硬度,并从持续的颈部疼痛中缓解。

参考文献:

[1] Kage V, Patel N, Pai M.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eep neck flexors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nd McKenzie neck exercise in subjects with forward neck posture: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and Research. 2016;4(2):1451-1458. doi:10.16965/ijpr.2016.117

[2] Griegel-Morris P, Larson K, Mueller-Klaus K, Oatis C. Incidence of Common Postural Abnormalities in the Cervical, Shoulder, and Thoracic Regio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ain in Two Age Groups of Healthy Subjects. Phys Ther. 1992;72(6):425-431. doi:10.1093/ptj/72.6.425

[3] Lee J. Effects of forward head posture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control. J Phys Ther Sci. 2016;28(1):274-277. doi:10.1589/jpts.28.274

[4] Singla D, Veqar Z. Association Between Forward Head, Rounded Shoulders, and Increased Thoracic Kyphosi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hiropr Med. 2017;16(3):220-229. doi:10.1016/j.jcm.2017.03.004

[5] Jung S, Lee N, Kang K, Kim K, Lee D. The effect of smartphone usage time on posture and respiratory function. J Phys Ther Sci. 2016;28(1):186-189. doi:10.1589/jpts.28.186

[6] Lee D, Nam C, Sung Y, Kim K, Lee H. Changes in rounded shoulder posture and forward head posture according to exercise methods. J Phys Ther Sci. 2017;29(10):1824-1827. doi:10.1589/jpts.224

[7]Fathollahnejad, Kiana et al. “The effect of manual therapy and stabilizing exercises on forward head and rounded shoulder postures: a six-week intervention with a one-month follow-up study.”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vol. 20,1 86. 18 Feb. 2019, doi:10.1186/s12891-019-2438-y

[8](11)Lee, Do Youn et al. “Changes in rounded shoulder posture and forward head posture according to exercise methods.”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vol. 29,10 (2017): 1824-1827. doi:10.1589/jpts.224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年1月6日 下午1:45。
转载请注明:doi时候怎么叫,人为什么会死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