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见于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西南官话、鲁语、徽语中。我的家乡宜丰,其方言亦呼父为“爷”。
有哪些地方称呼爸爸为爷?
全国不少地方的方言中,都称呼爸爸为“爷”。
主要见于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西南官话、鲁语、徽语中。我的家乡宜丰,其方言亦呼父为“爷”。
爷是一个典型的古汉语词。如南北朝的乐府诗《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里的"爷"就是"爸爸"。唐朝杜甫《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里的“爷”也是"父亲"的意思。
不过,在不少地方的方言中,"爷“一般只作背称。面称时多用“爸爸、爹爹"等,书面用"父亲"。
当然,也有粗鄙之人以"爷"自称。更有甚者,在长辈面前也自称"爷"。如父要儿读书,少儿歪颈、横眼,顶嘴说"爷不读"。好在如今大家的文明素质慢慢提高了,在他人面前自称“爷"的粗鄙之人少之又少了。
"爷",这一典型的古汉语词,现在虽然还存于大部分地方方言中,但其古老生命还能存继多久?谁也说不准!它最后会仅存于哪一地域的方言中?谁也无法预料!
但愿"爷“这一古老的方言词,能永远地保留我的家乡宜丰方言中。
我想给我男友一个特别的称呼?
不是吧,大概觉得那男的体贴啊像爸爸的感觉。 我看过一个爱情小说,那女的就管她男朋友叫爸爸,因为她男朋友比她大很多,又很体贴,又很威严,还管着她。
古代人是如何叫爸爸的?
我国对父亲的称呼有很多种,我们国家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从古至今对父亲的称呼五花八门。
我国古代对父亲的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1.父,父兮生我,父为考,母为妣。
2.爷,木兰辞中有“卷卷有爷名”。
3.哥,唐时有用。
4.翁,陆游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
5.叔、伯,现在农村也常用。
6.大大,和叔伯一样常用。
7.爹,这个在我国大部分地方用的较多。
8.爸,这个词出现也较早,《广雅》:
爸,父也。
9. “家”字开头的:家父、家翁、家公等。
10.“老”字开头的:老子、老爷、老爹、老
大人等。
11.“令字”开头的:令尊、令父等。
12.“阿”字开头的:阿父、阿公、阿伯、阿
爹等。
13.“先”字开头的:先父、先君、先府君、
先考、先人、先公、先严等。
以上这些对父亲的称呼许多已经不用了,大多数人都用比较熟悉的:父亲、爸爸、爹。农村用的主要还有伯、叔等。
其他一些生辟的称谓只能从一些老的书籍中,故事中看到,也有一些只能在戏文里、婚礼、葬礼、悼文、墓碑上见到和听到了。
各国怎么称呼爸爸?
一、韩语翻译
1、敬语形式:
(1) 아버지 略正式,通常在成年后叫,或者与父亲的相处比较严肃的人会这么叫。
(2) 아버님
아버지和아버님的区别:两者都可以称呼自己的父亲,但아버지是和父亲对话或者叫自己的父亲时用。아버님一般是在和别人说起自己的父亲时,或者是称呼别人的父亲时用的。
2、非敬语形式:
아빠爸爸,较为亲密的叫法。
二、英语翻译
1、father 英[ˈfɑ:ðə(r)] 美[ˈfɑðɚ]
例句:He is a father of three.
中文翻译: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2、dad 爸爸 爹地
这个单词名词形式等同于daddy 美 ['dædi] 爸爸,daddy的叫法更亲密些,一般小孩子叫爸爸比较
多。
例句:We all love you, dad.
中文翻译:我们全都爱您,爸爸。
3、Papa 美 ['pɑpə] 爸爸
papa这个单词我们用的少,也是很亲密的用语,在美剧口语中可以直接说pa。
例句:Give me the sandwich, Papa.
中文翻译:把三明治给我吧,爸爸。
三、法语翻译
père 爸爸,书面用语(你跟别人介绍你的爸爸,用这个)。
例句:Je suis ton père.中文翻译:我是你的爸爸。
四、德语翻译
德语爸爸写做Papa、Vater、Vati ,一般叫爸爸的时候直呼Vater,或者昵称Vati。
例句:
1、.Der Vater spricht mit einer Patientin, der er einen Zahn ziehen muss.
中文翻译:他的爸爸正好一位女病人说话,他必须要帮她拔牙。
2、Anna:Mama und Papa planen gerade deine Geburtstagsfeier.
中文翻译:妈妈和爸爸正打算给你办一个生日派对。
五、日语翻译
1、お父さん:「おとうさん」直接称呼自己的父亲
2、父:「ちち」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父亲
3、父亲:「ちちおや」书面称呼自己的父亲
例句:リーリーちゃんはお父さんのお気に入りの末娘だ.
中文翻译:小莉莉L是爸爸心爱的小女儿。
自己父亲的叔叔?
古代是有仲父、季父的说法的。其实在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之前,最早人们是以天干来排长幼次序的,商王武丁卜辞中就有父甲、父乙、父丙之类的称呼,后来才出现伯父、仲父、叔父、季父的称谓,仲父指父之大弟,季父指父之幺弟。《释名》中就有解释:
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叔之弟曰季父;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注:「季」和「癸」上古读音相近)「仲父」既然指父之大弟,就有仅次于父的意思,所以就和「亚父」一样被后世君主用作对臣下的尊称,有事之如父的含义,如秦王嬴政就尊吕不韦为仲父。至于「季父」,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就自称「季父愈」。韩愈之父韩仲卿生子四人,韩愈是老幺,所以对其侄子就称季父了。当然,与伯父和叔父相比,仲父和季父用的确实没这么多,后来慢慢义位发生了变化,仲父、季父也就基本被叔父替代了。至于其中具体的原因我并不清楚,我猜测或许是由于仲父、季父只是特指父亲的大弟和幼弟,叔父则可以用来泛指父亲其他的弟弟,一开始用的就较普遍吧。匿名用户提到的《史记·管蔡世家》就是个好例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注:《列女传》与《白虎通义》也都记载有武王兄弟的名字,与《史记》记载基本相同,只是个别细节上略有差异,不影响下面的结论)其中三子到九子都是叫「叔」,只有长子叫「伯」、幼子叫「季」。(细心一点的话或许会注意到四子「周公旦」不是「叔」,但实际上司马迁在后面就解释了,「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所以周公旦就是叔旦,周公是其尊称,同理武王发应该也就是仲发。)再到后来,伯父、叔父简化为「伯」、「叔」的单称(如《颜氏家训》:「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另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于父之昆弟,必称伯父、叔父,未有但呼伯、叔者」),又进而变成口语中的「伯伯」、「叔叔」了。至于仲父、季父,虽然到近代还是有人会在书面语中使用,但口语中早已没人会用,也就没有「仲仲」、「季季」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