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还有多少人每天坐在书桌前读书呢

文章 1年前 (2023) admin
0

1、您的书房是什么样子的?书桌、书架以及其他装饰是如何安排的?哪些地方是您精心设计过?您和您的夫人是如何来支配书房的空间的?除了书籍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小摆件?写作时,您对环境有什么要求?

还有多少人每天坐在书桌前读书呢?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注意到已经了十几个不错的答复了,那我就借用几年之前《乐居周刊》对我关于书房的专访来回应一下吧。

1、您的书房是什么样子的?书桌、书架以及其他装饰是如何安排的?哪些地方是您精心设计过?您和您的夫人是如何来支配书房的空间的?除了书籍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小摆件?写作时,您对环境有什么要求?

陈思进:我和太太小玲住在多伦多Downtown(金融区),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造的酒店式公寓里,客厅比一般的公寓大得多(所谓loft),不过,没有独立的书房。我们专门辟出了一个读书、写作的空间作为“书房”。由于“书房”和客厅去除了墙的间隔,书桌、书架都采用和客厅里其它家具一样的风格,简洁、随意、舒适。在看书写作时,放一张古典乐的CD在Nakamichi SoundSpace 9的音响里,这时一杯咖啡或泡一杯茶,在背景音乐中看书、写作,感觉是非常惬意的。

2、您喜欢在哪里读书呢?书房?花园?公园长椅?在不同地方读书,是否会选择不同的书籍呢?

陈思进:长期以来我习惯“学习式”的读书在图书馆,在家里就只是轻松的阅读。

3、您家里的藏书的种类有哪些?除了经济类的,您还喜欢哪类书籍?为什么?

陈思进:我的藏书以中外古典名著为主,经济类就几本经典的。我什么书都看,几乎没有偏好。就拿我研究的金融来说,其实如果不涉猎政治、经济、心理、文化、军事等方面,单纯研究金融是不可能看透金融本质的。

4、这些图书您是从渠道获得的?朋友送的?网购?还是书店?在美国,在,您都到哪里去买书?两国的购书有什么不同?

陈思进:我的阅读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首先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其次是通过逛书店购得。无论在美国还是,我习惯在书店里先翻阅,看了封面、封底以及10页之后,如果还想往下看,就会买,一般来说每个月花60到100美元,购买3到5本书,在图书馆再借5到10本书。

5、出国留学时,您从国内的书是哪本?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

陈思进:《高级汉英词典》,那时对我来说最需要。

6、目前为止,哪本书对您的人生产生过影响?它给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陈思进:我九岁开始阅读(非儿童读物),什么书都看,《十万个为什么》对我影响最大,它通俗易懂启蒙了我的求知欲,更奠定了我的写作风格。

7、令您异常难忘的与“书”相关的记忆是什么?

陈思进:小时候,家中有一套脂砚斋批的《红楼梦》线装本,里面有插图,一天在无意中被我看到,便翻阅起来。但姥姥一把从我手中“抢”了过去,说小孩子不能看这本书。其实那时我根本看不懂书的内容。可姥姥越是不让我碰,我越是要看。不久,我从锁着的书橱里把书“偷”了出来,记得那年我才10岁,只读懂10%都不到。现在每过2、3年我会再读一遍……

8、您最喜欢的作家是哪位?为什么喜欢他?

陈思进:我最喜爱读的是蒙田、培根、爱默生的随笔。因为他们几百年前所写的都是经典,今天再看都一点儿不过时。

9、做为一个经济学者,您为什么会写一部小说呢?

陈思进:因为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财经金融的背后,说到底是人性的自然流露,通过小说才能最有张力的挖掘人性,揭示人性,这是由于小说的审美本体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继完成多本纪实性的金融作品之后,我决定采用小说的形式来承载金融的。

10、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您与您的夫人是如何分工的?

陈思进:我们一起构思,从故事大纲、梗概,然后由小玲执笔创作具体故事细节,再一起商议如何修改加工。

11、这部书您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陈思进:这个问题我想多说几句。

从构思到完稿前后有五年,《心机》是《绝情华尔街》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第一部,想使读者看透金融的本质,也是这本小说的独特之处。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传媒大学沈敏特教授所评论的那样,其基本结构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一线两翼。

“一线”是主人公昭阳的命运和围绕着昭阳的命运所展开的各种人物的关系,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同事,还有跨国的人事关系;“两翼”就是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空间,以昭阳的家族——韩氏家族为中心的空间。主人公的命运的流动牵引着两个空间的互动,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具有当代世界性规模的生活画卷。

小说以主人公昭阳的视角来窥探华尔街的内幕:大投行暗箱操作,给衍生产品裹上了美味的糖衣,目露凶光的金融大鳄嗜血成性,不断累积的罪恶最终引爆了金融海啸,把华尔街的遮羞布撕得粉碎。小说也展示了华尔街小人物命悬一线的生存状态,有羞愤的投行高管、成瘾的天才、惨遭报复的女主持人,他们的辛酸血泪映射出华尔街浮华背后的与沉沦。

这些年来华尔街如同非洲的原始丛林,充满了弱肉强食的本性。金融大鳄、投行、做市商、大庄家越来越凶狠,把投资大众当作绵羊般。而广大的散户由于信息极端不对称,同时又受到被大鳄、大投行御用的所谓“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别有用心的刻意误导,辛苦的血汗钱往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顿时沦为流浪汉,灭门惨案也时有发生。

不说远的,这次金融海啸中,我身边许多亲朋好友资产大幅缩水。我一个亲戚在危机前刚退休,几十年来省俭用,把辛苦积存的100万美元的退休金,放到了一个号称按诺贝尔获奖模型运作的基金里,担保每年至少回报10%。谁能想到,金融海啸一来,他的投资账户几乎亏了一半,美梦变成噩梦。可悲的是他拒绝接收损失的真实性,愤怒为什么亏损的会是他;并不甘心地发出了极其悲怆的豪言:“如果损失的钱不回来,我就不闭眼!”

这一事件对我感触颇深。可是通常来说人都有这样的弱点,不爱听真话,因为忽悠人的话听着舒服。比方说:“投资100万,一年回报起码10 万”;这话一听就喜气洋洋。而另一种说法“投资100 万顶多抵消通胀,一年回报能有5万就很不错了。”你喜欢听哪一句?

另外,为打开国门的曾经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1992年十四大的报告中,就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蓝图。而完成这幅蓝图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比如,金融市场的规模、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及大量合格的金融人才,都必须与国际金融中心看齐,同时普罗大众也需要掌握金融知识。

华尔街有这么多的衍生产品,其复杂程度就连使用、销售它们的人都未必能了解其风险程度。举雷曼发行的那个“毒债券”来说,一般人只看到了它的高收益,而对收益后面紧跟着的极高的风险却知之甚少,多少人上当受骗,歌星张学友一夜间亏了几千万。

12、您觉得读书和写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思进:四个字:“相辅相成”。

最后,顺便打个小广告,《美国生活经济学》新鲜出炉,谢谢关注,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还有多少人每天坐在书桌前读书呢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黑夜呢?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夜晚,会洒落一地的芬芳,让你对明天充满了想象。

夜晚,是感情最脆弱的时候,也是需要安定和慰藉的时候。

而且夜晚在宁静中充满了魅力和神秘,那层朦胧的薄纱让你有了无尽的期待和渴念。

有句话说: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而夜晚,就能让你收敛所有的光芒,卸下内心的强大,更好的计划和准备明天。

夜晚会带给人很大的空间感,让你的心踏实的沉淀下来,回味经历的斑驳。

夜晚是孤独的,它以不同于白昼的另一种姿态教你温习珍惜。

在夜的深处,你才会更彻底的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

夜,就像一场戏的落幕,让你在圆满和遗憾中领悟优雅和凄凉。

其实,在夜的缠绵里,人往往会看淡一切纷争,它牵引着你去怀念一些过去的事情。

夜,又像是一种尽头,像是我们疲惫后终究要回归的地方。

夜比白昼让人丰富,夜也会让你莫名的增加勇气和坚强。

夜,是一种等候,也会让你多情的灵魂之花悄然绽放。

它让你在疲惫的白昼过后缓缓的醒悟过来,让你的某种情绪缘般的如期而至。

夜不需要光芒,因为它属于灵魂的风景,给生命无限的滋养。

深邃的夜海,收留了多少流浪和温情的故事,总能这样的让你我铭心刻骨。

而夜又是梦丰满和抵达的地方,它就像是那一个在你生命中来了就没再离开的人。

我爱深夜,因为它让我更了解和读懂了自己的心思。

谢谢阅读

敬请关注@山东阿笑

愿彼此成为生命中不再离开的人。

#原创首发# #情感美文# #头条情感#

有人说古人喜欢晚上读书?

唐李商隐有句著名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即夜谈场景

(脑海中浮现出边咳瓜子边唠嗑的景象…)

我们如果穿越时空,到了古代,不夜谈,不读书,晚上,尤其是深夜,没个手机度日如年。还是读点书好,学习古人读书好榜样可谓很多,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努力读书,天天有向上的学习办法。

古人寒夜读书的条件很艰苦,没有电,没有网络,更是没有手机,重点是灯不亮、夜又冷。这个时候,不读书的人为了省油,早早睡了。可读书人不一样,要日夜用功,尤其是晚上。

陆游的《寒夜读书》一诗写道:

韦编屡绝铁砚穿,

口诵手钞那计年。

不是爱书即欲死,

任从人笑作书颠。

这是真爱好,不读书即有一种死了的感觉。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读书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爱好。

很久很久没有静下来读书了?

因为的原因,很多不能去上班的人宅在家中,很多忧虑也随之出现,那么怎么静下心来呢?我觉得做好的办法,就是看看书,“春风十里,不如坐下读书”。

昔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一。需要怎么读呢?

一、开始阅读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体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加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总是看几页就分心了,想着其他的事情,有时候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瞟两眼,聊几句天刷一会网页。而看书的节奏,便被彻底打乱了。如果阅读的介质是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收到的干扰和诱惑便更大,连一本好好的书也变成了碎片化阅读。

浮躁吗?浮躁。该自责吗?倒也不全是自己的责任。

毕竟正如开头所说,这是这个时代的特性,我们的万分忙碌和紧迫感不断暗示自己,拿出大把时间来阅读是很奢侈的。而那种碎片化的阅读恰好可以补足这种心态:我不需要花费多久,几分钟就可以看完了,不浪费多少时间。

然而事实上呢?碎片化的阅读并不能取代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阅读,效率和收获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我并不排斥碎片化阅读,但是在正式看一本著作之前,还是应当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平静,可以耐心长时间专注的状态下,再开始阅读。

如果对于做到这一点有困难,可以尝试去到图书馆,或者大学的自习教室看书,当周围大家都在静心看书时,也同样会影响到你的心境。如果因为心事重重而根本无法安心阅读,那么就先解决困扰你的麻烦,等到心态安定了,再开启书页。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循序渐进地阅读。

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翻书柜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当时被里面的插图迷住,又尝试着阅读,然而文体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显得过于深奥了。恰好这时我父亲看到了这一幕,就告诉我:你还太小,先不要看这本。拿出一本绘本给我,更加直观,容易接受。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说读书应当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准来选择阅读。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欢参考别人的书单,拿来直接就用,盯着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啃了半天,明明看得不明不白却不肯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阅读。每个年龄段有每个时期的经历,所选数目也会有所选择。每一本书的内容,都有着与之匹配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基础,如果对这些不够熟悉,就应该去寻找浅一些的同类书籍作为铺垫。如果一本书的交叉内容太多,就应该先把这些内容对应的基础读物通读之后,再去阅读那种建立在其上的交叉型内容读物,否则,那些缺漏的信息点就会对阅读造成巨大的障碍。

三、不要求速度,精读才能真正掌握一本书的内容。

经常看见网络上有些人喜欢吹嘘自己一个月看了多少本书,或者一晚上看了多少页书之类,我都会觉得这种吹嘘毫无意义。实话实说,读完一本书,和真正读懂一本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更不用说可以领会理解书中的关键性信息,在必要时刻拿出来灵活运用了。

诚然,对于通俗小说,抒情散文,或者是网文之类作为消遣的阅读,快速地通读不是问题,但是对于那些信息量巨大,条理清晰,接近学术作品一般的经典,想要真正看明白,就需要精读,甚至是查资料、做笔记了。否则,就会变成“好读书,却不求甚解”的囫囵吞枣型阅读者。

四、开卷有益,不要过分强调读书的目的。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够保持持续阅读的习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有些人为了追求快速地自我提升,读书的目的性过于强,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这么做的人没有意识到,如果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主义,就会陷入一个难以辨别书中内容正确性的状态,说不好听的,就是“中了魔”。

所以,读书不要进入这样的状态,要选择看什么书,更要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不要只盯着某个类型,或者某个领域的书不放。开放性的思维,需要开放性的阅读。

这些读书方法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略看法,我觉得读书是种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能够把读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历结合在一起,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还在书中遨游?

读书的最佳时间就是晚上,读书的最好就是夜读。只有夜晚的静谧,阅读才显得那么和谐,别人都去梦周公了,你还在挑灯夜读,如果再有个红袖添香的画面,这其不是多少读书人的一个梦幻。

现在的我,养成了熬夜的习惯,不到一两点不睡觉。有时看书,有时看手机。随然有了电子媒体的快捷和方便。但还是舍不得去那淡淡的书香味儿。时不时的要到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满足一下购书的和读书的渴望。我最奢侈的东西就是时间,最能消费奢侈的就是读书……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年1月2日 下午10:44。
转载请注明: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还有多少人每天坐在书桌前读书呢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