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的父亲十大特征,事后说他本来想掐死我没下去手

文章 2年前 (2022) admin
0

看到你的描述,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安嘉和的形象,不管怎么说一个父亲动手掐自己的孩子,甚至都到了喘不过气来的地步,这样的父亲都不怎么合格!说实话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的父母可能都说过类似“我真想一脚踹死你”,“我真想一巴掌拍死你”等等之类的气话,但是也就停留于说的阶段,真这样动手去做的我还真没听说过!

事后说他本来想掐死我没下去手?

看到你的描述,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安嘉和的形象,不管怎么说一个父亲动手掐自己的孩子,甚至都到了喘不过气来的地步,这样的父亲都不怎么合格!说实话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的父母可能都说过类似“我真想一脚踹死你”,“我真想一巴掌拍死你”等等之类的气话,但是也就停留于说的阶段,真这样动手去做的我还真没听说过!

针对你父亲的这种举动,我严重怀疑他有躁狂症,患有躁狂症的人,有时情绪非常的不稳定,容易被激怒,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时会不停的训斥他人,语言非常的尖刻,而且粗俗,甚至会出现粗暴的行为,比如打架或者摔东西。所以他作为一个父亲,掐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明显已经是相当出格的行为了!所以面对这样的家长建议你:

第一:尽量不要激怒他!

有了这次教训,应该要学会一堑长一智,尽量不要激怒他,尤其在关于你的学习等等一些问题数落你的时候,态度尽量端正,是自己的不足就承认,尽量不要顶嘴,有些事情没有必要非得争出个一二三来,重点在于能和和气气的坦诚相待,父亲看到你的心平气和的样子,自然也就是没有了能让他生气的因素,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二:36计跑为上计!

真的遇到一些极端情况,父亲勃然大怒,你看到事情不对头或者应该学会未雨绸缪,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头的时候,要提前给自己找好退路,趁父亲不注意悄悄溜走,直到其他家人都回来了,然后你再返回,到那个时候真的想要再教训你,毕竟身边还有帮手!

第三: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果父亲的这种举动是经常性的,甚至是反复性的,而且他自己还控制不住自己,那么一定要在他安静的时候,认认真真的跟他交谈一次,引导他去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治疗,现在很多地方甚至很多的小县城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诊所,找到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不难,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改变父亲易怒的脾气性格!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即使对方是你的亲人,也不能无原则的放弃抵抗甚至心存幻想,认为毕竟对方是自己的亲人,还能怎么样?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发现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一定是保命要紧,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能跑则跑,能溜则溜!

不合格的父亲十大特征,事后说他本来想掐死我没下去手

有一个强势不讲理的父亲?

谢邀:

有一个强势不讲理的父亲,我快精神崩溃了,怎么办?

其它可以选择,父亲是没的选择,遇到这样的也只能面对,不可精神崩溃。

这样的父亲应是少数的吧?不过还是比没有强,你能受到父亲的不讲理,单亲妈妈的孩子是没有这个享受滴。

至于父亲的坏毛病,对你来说并非是坏事,你可以从中受到教育,成人后会出人头地的。

千万别精神崩溃,要把精神崩溃变为动力,成长为自身强壮之人。

父亲不让你买高档手机,并非坏事,以后你会明白的。谢谢

绝不找爸爸那样的男人?

想法归想法,现实是现实。正所谓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找什么样的男人,活成什么样子,要看

个人的造化和机遇。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如果是天下人都想着美好生活。美好生活就能来的话。哪天下的人还有三六九之分吗?想可以想。但不一定实现。

你身边遇到过哪些毁三观的奇葩?

印度作弊。

学生过来的,肯定都知道身边多少会有人作弊,这种事古今中外都有,不论好学校还是差学校。

不过作弊怎么说,都只是个例,但印度不一样。

印度每年有两次全国范围内的考试,第一回是10年级的考试,第二回是12年级的考试,差不多是我国的中考和高考

每年4月,便是印度考生最重要是日子——考试季,而在这个时候,约有一千万个考生赶赴考场。

在印度,考哈佛或是牛津可能还比较容易,因为印度最好的大学录取率是哈佛牛津的1/10。

对于毕业生来说,工作也并不是很好找,因为只有550万个工作岗位而毕业人数高达1700万。

这么激烈的竞争,自然会产生病态的心理——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12年级的经济学考试在3月26日举行,但是一次考试前一小时,两名老师却私自打开试卷,并且将试卷发给另一个老师。

如果学生想要提前看到试卷可以,他们明码标价——2500卢比。

而印度高考允许考试迟到最多半小时,也就是考生有一个小时半准备答案,并且记熟。

纸包不住火,这件事被抖了出来,涉事老师自然受到惩罚,由于他们的行为已经扰乱了教学公平,经济学考试必须重考。

如此事件也发生在10年级的考试中,当然印度教育委员会采取了重考的,但还是亡羊补牢。

由于印度教育资源紧缺,竞争压力过大,作弊现象已经是层出不穷,甚至发展为一项产业。

考官,泄露试题等事已是屡见不鲜。奇葩的是,在阿萨姆邦,监考官竟然发现考场附近的地道里有人在用无线电传递答案。

17岁的鲁比·拉伊是文科状元,但连主课都英文名称都说不对,甚至把一门主课说成“烹饪”。后来她解释道,考试过去三个月,自己已经把学的忘光了。显然,她的说法并不能让大众信服。

(文科状元)

在考试委员会的要求下,她接受了复试,但没回答对一个问题,由此她的考试成绩被认定为无效。

原来,校长是这个女孩的远方亲戚。

事还没完,理科状元和理科探花也被爆出考试作弊。

(理科状元)

2015年,印度中央帮爆发舞弊丑闻,不过有40名涉案人员神秘去世。

2017年印度北方邦针对高考作弊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结果就有超过100万人弃考,全国范围内可想而知。

有哪些重要的名人家训名人家谱名人家规?

历代名门家训集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刘备《敕后主辞》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 邵雍《戒子孙文》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西晋)羊祜:《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 (南朝.齐)萧嶷《戒子》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李世民《帝范》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欧阳修《示子》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药言》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 “岂可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 (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食已无事,经史文典谩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夜卧不眠,常须息心定志,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殓藏,盖其败坏不可堪见,方此之时,谁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劳神、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灭。以此涉世,遇患鲜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明)姚舜牧《药言》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 (清)张英《聪训斋语》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陆游《放翁家训》

■养身莫善于寡欲。 —孟子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 司马光《训子孙文》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葬吾茔乎?戒石俱在,朝夕诵念。 (明)吕坤《孝睦房训辞》

■凡家不可太贫,太贫则难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则易淫……可以养生送死守家法长子孙而已。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 (清)张履复《训子语》

■人生豪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素,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恶,不亦便乎? (清)张英《聪训斋语》

■凡为人弟者,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 司马光《居家杂仪》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俭示康》

■厚葬于存殁无益,古今达人,言之已详……至于棺柩亦当随力……勿为人言所摇,木入土中,好恶何别耶? 广召乡邻,又无益于死者,徒为重费,皆不须为也。 石人石虎之类,皆当罢之。欲识墓处,立一二石柱可也。 陆游《放翁家训》

■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 (明)姚舜牧《药言》

■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和以处众。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资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资粮,便有二分余剩。何等宽舒,何等康泰。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产之家,凡事不可不早虑。有男而为之营生,教之生业,皆早虑也。 袁采《袁氏家范》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 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房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财节馈送。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君子岂不为子孙计?然其子孙计,则有道矣。种德一也;家传清白,二也;使之从学而知义,三也;受以资身之术,如才高者,命之习举业,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经营生理,四也;家法整齐,上下和睦,五也;为择良师友,六也;为娶淑妇,七也;常存俭风,八也。…… 衣以岁计,食以日计。一日阙食,必至饥馁。一年阙衣,尚可藉旧。食在家者也,食粗而无人知;衣饰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处贫者,节食以完衣;不善处贫者,典衣而市食。 (南宋)倪思《经锄堂杂志》

■陆梭山之法最详……古人之意,全在小处节俭。大处之不足,由于小处之不谨;月计之不足,由于每日之用过多也。 (清)张英《恒产琐言》至95页

■市邑小儿,非有壮夫携负,不可令游街巷,虑有诱略之人也。……人家有仆,当取其朴直谨愿,勤于任事,不必责其应对进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损,拂意之事常有益……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无端不可轻行借贷,借贷要还的,一毫赖不得。若家或颇过得,人有急来贷,宁稍借之,切不可轻贷,后来反伤亲情也。若作保作中,即关己行,尤切记不可。 ……凡亲医药,须细加体访,莫轻听人荐,以身躯作人情。凡请师傅,须深加拣择,莫轻信人荐,以儿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税册大关节,须详加确慎,莫苟信人言,轻为许可,以身家作人情。 (明)姚舜牧《药言》

■家庭礼数,贵简而安,不欲烦而勉。……凡人田产钱财交涉者,定要随时讨个决绝,拖延生事。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缘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处,才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猫画虎管伊夫体面。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天子之尊,至于一夫而亡,况其下乎?一家之亲而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国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远,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尊长成其尊长,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听顺尊长,虽目前衰落,已有勃兴之势。若其反此,目前虽隆,替可待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不必言古圣贤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极。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让枣,有何难事,而今人甘心不为。极而至于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无不通,长短相竞,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时,顷刻不见父母,则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则相怜相爱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长而进德,奈何反至于此? 朱柏庐《劝言》

■毋以小嫌而疏至亲,毋以新怨而忘旧恩。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 (明)姚舜牧《药言》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践乎邪径,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古称三家村亦有小人,当思处之之道。只勿与校,而渐以理屈之。 古称受恩多,难立朝,居乡亦难立身,要须勤俭资身,以免求人。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吾上世初无显达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无坏。否则夜半一风潮,旋复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评:几乎是在说给我听!) 事到面前,须先论个事非,随论个利害。知是非则不屑妄为,知利害不敢妄为,行无不得矣,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尽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明)姚舜牧《药言》

■家之兴替,全不系乎富贵贫贱,存乎人之贤不肖耳。贫贱而好修饬行,兴隆之道;富贵而纵恣背理,败亡之辙也。 《正蒙》云:“子孙贤,族将大,未有子孙不贤,家族不至倾覆者。” (清)张履祥《训子语》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春秋)曾参《告子言》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蜀汉)向朗《戒子遗言》

■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诫》

■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隐人之过,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积。 (清)朱柏庐《劝言》

■孙叔敖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贫贱愿人接己,富贵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遗》

■《易》曰:“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人家兴衰,只看后来人如何。后来人贤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学不学尔。 (明)周怡《示儿》

■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娇惯,为亲戚之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 (清)张英《聪训斋语》

■朕不尚空言,惟务实行,尤不肯非议人。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尽人事以听天命…… 庄子曰:“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此言善矣。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多言宜戒,直言亦不可率发。惟善人能受尽言,善人岂可多得哉? (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陆游《放翁家训》

■古重蒙养,谓圣功在此也。后世则易养矣。 (明)姚舜牧《药言》

■子弟智愚贤不肖虽有天命,然父兄须教以读书,皆不可令废弃。纵痴蠢顽悍,若少知理义,亦不敢肆然为非至不可理论也。 (明)徐三重《家训》

■蒙养不端,待习惯成性,始思补救,晚矣。……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有田亩便当尽力开垦,有子孙便当尽力教诲。田畴不垦,宁免饥寒?子孙不教,能无败亡?…… 有子不教,不独在己薄其后嗣,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终身受苦。有女失教,不特自贻他日之忧,亦使他人之子娶非其偶,累及家门。…… 天子之子,特重师傅之选,为国家根本在是也。下自公卿大夫以逮士庶,显晦贫富不同,其为身家根本一而已。虽有美质,不教胡成?即使至愚,父母之心,安可不尽?中等之人,得教则从而上,失教则流而下。子孙贤,子以及子,孙以及孙;子孙弗肖,倾覆立见,可畏已。……盍思为人父母,将以田宅金钱遗子之为爱其子乎?抑以德义遗以多金,适资丧身之具,孰若遗以德义之可以永世不替。 (清)张履祥《训子语》

■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子弟之贤不肖系诸人,其贫富贵贱系之天。世人不忧其在人者,而忧其在天者,岂非误耶? (宋)家颐《教子语》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明)庞尚鹏《庞氏家训》

■远邪佞,是官家教子弟第一义。远耻辱,是贫家教子弟第一义。至于科第文章,总是儿郎自家本事。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爱子弟者动曰“幼小不宜劳力”,极为谬论。无论从古英贤、名臣、名将,无一懦软不耐劳者,即乡曲四民中,稍能自立,有一不勤不劳者乎?所虑自幼娇养,他日必一无知能,偶有动作,不堪其苦,终为弃材矣。若富贵家谓可坐食,噫,天下能一生安享坐食者几人哉?劳之不习,事理万不能通达。劳字所该甚广,而教幼子先自习力作、习礼节始。 (清)汪辉祖《双节堂庸训》

■古者教道贵预,今来教子宜自胎教始。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或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貌岸然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画,宜劳逸以节,动止以礼。则生子形容端雅,气质中和。及婴孩怀抱,毋太饱暖,宁稍饥寒,则肋骨坚凝,气岸精爽。 (明)许相卿《许云村贻谋》

■蒙养无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谨信,教之泛爱众亲仁,看略有余暇时,又教之文学。不疾不徐,不使一时放过,一念走作,保完真纯,俾无损坏,则圣功在是矣。是之谓蒙以养正。 (明)姚舜牧《药言》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玩,教儿子亦然。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百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父母之于儿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即痴。尝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软弱者,皆其父母过于娇养之所致也。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示子》

■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 (南宋)何耕《示子辞》

■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苟能如此,一生永不会向下作下等人,如见他事,自然不妄。……若凌晨即治俗事,或冗或默闲坐,日复一日与书卷渐远,岂复更思学问?如此不流入俗人,则着衣吃饭一弟耳。况复博弈饮酒,追逐玩好,寻求交友,惟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远五六年,未有不丧身破家者。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遽,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同,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不及也。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于工作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明)郑晓《训子语》

■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行,见一件不好的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戒,见一个好人,则思量我将来必要与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好人矣。 (明)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积学,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士人贵经史,经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几有成。 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先儒谓今人不曾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知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若只是浮浮泛泛,胸中记得几句古书,出口说得几句雅话,未足为佳也。 (清)朱伯庐《劝言》

■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都是,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落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废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大抵后生为学,须是严立课程,不可一日放慢。每日须读一般经书,一般子书,有须多,只要令精熟。须静室危坐,读取二三百遍,字字句句须要分明。又每日须连前三五日授通读五七遍,须令成诵,不可一字放过也。史书须每日读取一卷或半卷以上始见功。 (南宋)吕祖谦《辨志录》

■文不如质,实能胜华,此为作文之法。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之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古人读书贵精不贵多。非不事多也,积少以至多,则虽多而不杂,可无遗忘之患。此道如长日之加益,而人颇不觉也。是故由少而多,而精在其中矣。一言以蔽之:无间断。间断之害,甚于不学。……排岁月次第,以中下之资自居,每日限读书若干。一岁之中,除去庆唁祭扫交接游宴之事,大率以二百七十日为断。此二百七十日须严立课程,守其道而无变,十年之间,经书可毕。且如此绳绳不已,则资之钝者亦敏,而书可渐增。再加十年,子史古文俱渐次可毕矣。 (清)汪帷宪《寒灯絮语》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古人行事。计是非,不计利害。今人利害亦不计,国法则曰可以幸逃,地狱则曰何曾眼见。当世之名,后世之责,更所不计,大都图目前受用而已。 (清)谢启昆《训子侄文》

■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人有常业,则富不暇为非,贫不至失节。 (明)许相卿《许云村贻谋》

■凡子侄,多忌农作。不知幼事农业,则知粟入艰难,不生侈心;幼事农业,习恒敦实,不生邪心;幼事农业,力涉勤苦,能兴起善心,以免于罪戾,故子侄不可不力农作。 (明)霍韬《家训》

■《庄子·达生》载:孔子到楚国,在林中遇见一个粘蝉的驼背老人,只见他得心应手,从树上捕蝉从不失误。孔子问他何以能做到这样,老人说:天地虽大,万物虽众,在我眼中却只有蝉,我专心捕蝉,从不分心,怎么会不得心应手呢?孔子对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瘘丈人之谓乎?”

■宦之法,清廉为最。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放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当官既自廉洁,又须关防小人。……当官大义,直不犯祸,和不犯义。……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忍事敌灾星”。 (南宋)吕本中《童蒙训》

■仕路乃毒蛇聚会之场。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在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收酵若酸,哪得甜酒?”又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皆格言也。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交游鲜有诚实可托者,一读书则此辈远矣,省事省罪,其益无穷。 居今之世,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无一益友。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昔人有戒曰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不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洵(实在)为格言。予益之曰: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 (清)张英《聪训斋语》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考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有余地心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 处己接物,若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 (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2年12月31日 下午3:41。
转载请注明:不合格的父亲十大特征,事后说他本来想掐死我没下去手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