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上了大学,作弊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同寝室的舍友一到考试前一天就开始打各种小抄!虽然自己不作弊,但却没办法开口叫别人也别作弊!毕竟那是别人的事!
你们遇到过敢怒不敢言的事吗?
这种事情大学的时侯有很多,特别是考试作弊!
即使上了大学,作弊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同寝室的舍友一到考试前一天就开始打各种小抄!虽然自己不作弊,但却没办法开口叫别人也别作弊!毕竟那是别人的事!
然而大家都一样的不学习,可是有些人却能靠作弊不挂科。而有的人不作弊挂科了不会有人觉得是正确的,他们作弊了不挂科,拿了奖学金还会被人夸奖。
但是都是同学舍友,难道你还能去举报别人作弊吗?当然不可能了!
还有就是关于贫困奖学金评选!
我们的贫困奖学金竟然是轮流上台演讲,通过投票产生名额!有些同学一上台就开启了讲故事模式!把自己多可怜多惨讲得一套一套的,最气愤的是还有说有笑的!!然而这些人私下都大手大脚的。而有些正真需要帮助的同学,没有办法像他们一样把自己惨痛的经历像演讲一样说出来!结果当然是拿不到奖学金的……
所以,结果就是该拿的没拿,不该拿的人拿了!遇到这种事真的是敢怒不敢言!
你们上学时有没有相似的经历?
如何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
我们都知道智力是我们这一生成就任何事业的基石。
虽然现在有很多说法说是,情商比智商重要,但事实上,情商也是要一定的智商为基础的。那么智力该如何开发?
各种各样的途径,比如说,胎教、早年教育、学校教育、课外教育、游戏户外活动等等。
那么对家长们而言,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我如何能够让孩子,在应试比赛中能够获得胜利,其实应试教育也是要比智商的。
我觉得在对孩子智力开发之前,首先应该先开发下家长的智力
在如何提高孩子智商这里,我觉得在对孩子智力开发之前,首先应该先开发下家长的智力,因为现在家长们在儿童教育这块,交的“认知税”,交的“智商税”实在太高了,如果家长们的智商不能提高,孩子们的智商的提高就变成一句空话,遥不可及,因为现在家长们把孩子智商的方法,紧紧的注意力聚焦在像奥数、补习班类似这样的儿童课外教育上去了,更有意思就是,还有一个家长说,他让他的小孩去刷门萨智力测验题,意思就是像题海战术一样的反复的去做实验,反复地去做这个题,然后来提高孩子的智商。
智力测验题主要考察的是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你要是反复的去做智力测验题,因为智力测验题主要考察的是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确是可以通过反复刷题来暂时得到提高的,这个一点都不假。那么假如说你的孩子第一次做题,她的分数是110分,你通过反复的做题,有一个熟练效应,心理学讲的熟练效应就是,通过反复的对某一项任务进行反复操作,在短期内达到一个熟练效果。那么最终可以提高多少分呢?可以提高20分,也就是你的小孩会从110分的智商提高到130分的,相当于比较聪明的类天才,近似天才这样的水平。
通过题海战术刷智力测验题,得到的这20分的练习项的结果,真的代表你的孩子大脑就进入到智商的天才的水平了吗?
我觉得是要打一个问号。那么同理,你的孩子通过反复的练习奥数,然后他可能从小学开始练习,一直练习到高中,同样另外孩子可能从来没有练习过奥数,他在考奥数的时候肯定你的孩子会比他有优势,会考的分高,但是这真的就等于你的孩子在数学上就会有成就吗?我相信这个也许对高考会有一定的用处,但是高考结束之后,真正的进入到各个大学的学科领域的时候,这个练习效应所带来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呢?
我能给你的第一个肯定的变化就是你的孩子很可能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个假如你的孩子在数学上本来就很天份,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刷不刷奥数,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只要他能完成正常的学习教育,进入大学之后他很快就会发挥出他的天分,这点你不用怀疑。
其实只要有基本的智商水平,你不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和熟练效应,这样的学习效果的叠加,只要给你到了大学时候有个基本的环境及你的天分都会发挥出来,但是早期过多的额外的辅助教育更多带来的恶果,可能都是像我们以前听过的那个故事叫做“伤仲永”的故事,过早地通过熟练效应所得到东西并不可靠,说实话我自小以来数学成绩都不好,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中学,数学成绩都很落后,好不容易进了大学之后,大学我在第一年上高数的时候,说实话真的是没怎么听课,整天在玩,快考试前几天练一些高速的一些基本的题,考试也能考90分。其实题海战术,或者熟练效应带来的东西,在正常的智力的这个前提下,人们都会有所提高的,但是能带来什么呢?能证明什么呢?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熟练效应来得到一个提高,但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你不应该是通过题海战术,我们就开发儿童的智力,一定也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来开发你的儿童的智力,有一些智商他有就是有,没有是通过题海战术是刷不出来的。
那么关于这一点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什么呢?
我的建议就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的孩子去尝试更多的事物,在尝试更多数的事物的过程中,去寻找自己真正的长板和真正的兴趣所在,通过这种,拓展不同维度的你的智力的优势的那一面,然后找到优势的你的长板的那一块智力,然后就不断的在去发挥它,因为人的智商是多方面,有些是语言智商,有些是文字智商,有些人就是数学智商,有些人可能是生活、人际、实操、手工、艺术等等。所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最重要的是要去尝试他真正的智力优势在哪里。
这两天大家都可能看到了有一些新闻,那么这新闻是什么呢?也就是国家教育部,有一些规定就是教育部长发言说,现在奥数比赛不允许进行。很多交了报名费的孩子,要退费,奥数书也不允许卖。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这意味着,学校教育不能够被课外的这种辅导班所取代。现在像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很多都做得很夸张,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有些甚至就是一个老师去教语文课这件事,既然都做成了上市公司,这多可怕。这只能说,无数的家长交了很高的智商税,最终养出了一些在,在学校教育辅导班方面的上市公司,这真的是件好事吗?我认为,对做生意而言这是件好事,而且对做生意而言,这个领域还真的很有前景。但是从智商税的角度而言,我觉得你的孩子不应该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你让你的孩子,去做这件事情,你的孩子最终的未来他可能不但智力得不到开发,他也不会真正的未来,人和人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生意可以的东西,可以去赚钱的东西,并不定适合推荐给你的孩子去学,在未来时代人工智能加技术合在一起,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大量的知识会变成可以直接获取到的知识,就通过一个百度就能查到的知识,但是不可直接获取到知识,才是未来人生职业竞争最重要的地方,所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最重要就是,家长能够让孩子通过一种辅导的,把可以直接获取到知识,通过迭代升级,通过知识转换,把他转换为不可直接获取到的知识,这样的孩子才始终能够拥有知识方面的一种优势,相对于其他整天参加补习班的孩子而言,而这一点实际上是这些在线教育都做不到。
既然接在线教育做不到,我们该怎么看待目前的这些问题呢?
也就是说当国家制度,已经有所提醒我们,未来的教育的重点,是两条线并行,
一条线就是学校教育;
一条线上就学校外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指的是儿童的性格培育,以及儿童智力优势长板的发挥,以及刚才我们所讲的儿童如何对知识进行转换成不可获取到的知识,或许这种不可直接获取到的知识才是未来的前景。
家长们如果已经交过智商税,那么好好的听这一堂课,就不要在交“智商税”了。如果你对你的孩子,想做点什么,想他未来有所优势,还是我刚才的几个建议,
第一个就是让孩子参加性格培育的各种活动,性格要完善,这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第二个就是要能够培养孩子,把可直接获取到的知识迭代升级转换成不可直接获取到的知识,这就是小明一直在讲的第三代儿童教育的关键;
第三点就是鼓励孩子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去拓展自己的智利的长板优势。
只有通过以上三点,才能让你的孩子真正从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个性化成长的一个版本。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未来的世界能够拥有不会被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打败的可能性。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自闭症孩子有哪些表现?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我国每68名孩子中约有1名自闭症儿童,作为一名诊断过无数名自闭症的儿科医生来说,呼吁大家应多关注自闭症儿童。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是以明显的社会交往,言语交流异常及刻板重复的行为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如何发现自闭症
1、 多数的孤独症早期症状在婴儿期即已出现,半岁左右的宝贝可能就开始反映出某些孤独症的征兆了,而这个时候的宝贝还不会说话表达,就容易造成某些信号被父母忽略,例如父母用食物或玩具逗引宝贝时,宝贝却总是“目中无人”,不与父母对视,甚至有些宝贝拒绝家人搂抱或身体接触。
2、 宝贝1岁大的时候,就开始有一些典型信号供父母参考了。如无法跟父母进行眼神交流;当父母呼唤其名字时,宝贝不会产生反应和应答的表现;无法识别父母,无法对外界刺激做出正常的反应;对周围的人及物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一些不典型的信号父母也要留心,如宝贝还没有喃喃自语或一些表达情感的动作。
3、 3岁左右的宝贝,我们要注意观察宝贝的兴趣和行为,如宝贝表现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孩子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车轮,单调地摆放积木块或物品,不能正确玩玩具,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面对宝贝们通常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动画电影则毫无兴趣,难以适应新环境等,就需要父母们引起重视了。
孤独症患儿,如何及早发现?您建议家长如何做?
鲍秀兰教授:孤独症倾向的孩子有“四不”,不看、不听、不指、不语。另外还有刻板动作,不会模仿。专业医生很容易看出来有问题,可能对视一下,对对话,用量表一测,就能发现孩子的问题。
如何有效的治疗孤独症
早期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
为什么早期的干预不是吃药为主,而是以教育训练为主?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或者是与交往相关的言语或非言语交流能力的降低。教育训练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
对于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家长早期发现,抓紧康复,效果也非常好。早期干预能让孩子回归社会,能够上学。所以孤独症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把多动的孩子送到注意力培训班?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读的:家长们纠结的是我的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送去注意力培训班?
去补习文化课的孩子,成绩也不一定就能提升。注意力培训的效果,也是要综合地看孩子程度、老师的专业、家长的配合、方法对头等多方面。
01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送去专业的培训,是有判断标准的。有些机构为了让你报名,可能会故意把孩子情况说得严重,所以家长们具备一些基本的判断知识是很必要的。这里提供几个自测方法:
(1)孩子是不是六周岁以上。如果还没到六周,不要急于去培训。因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六岁以前的孩子还不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的好动症状会慢慢消失。
(2)孩子是在所有场合都很闹腾吗?如果孩子在家里闹腾,在学校不会,家长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如果孩子不分场合地闹腾、好动,那么家长需要引起注意。
(3)孩子听课效果不好,生活中应答也慢吗?孩子听课效果不好,有可能是他没学习兴趣,不能判定他就是注意力不好。如果他生活中,也经常是要叫好几遍才应答,那么,基本可以判定孩子的听觉注意力是有问题的。
(4)分清是兴趣问题还是注意力问题。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学习没有兴趣和目标,或者习惯不好,并不一定是注意力问题。
(5)舒尔特方格测试视觉注意力。用9格16格25格都可以,测试孩子数完的时间,根据一个数字一秒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情况。小的孩子用数字小的,大孩子适当加数字。
02
通过以上自测发现孩子确实有注意力的问题,也不用急着去培训,有很多只是习惯问题。
(1)反思家庭环境。孩子的不良习惯,大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家长们先要反思看看平常会不会太宠了?是不是事事都替他做了?是不是习惯大吼大叫地解决问题?如果家庭环境不改变,哪怕请个再厉害再高级的注意力训练师住家也很难有所改变。
(2)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大部分孩子多动或者闹腾,都是规则感不够。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着制定规则和相应奖惩,并且一定严格执行,不能不了了之。也可以玩一些亲子游戏,如果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就立即停止游戏。
(3)家庭游戏。要想让孩子有所改变,有很多简单的家庭游戏是对训练孩子专注力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数字复述闯关:家长报无序数字26540,孩子复述出来,慢慢增加数字。这个游戏训练孩子的听觉注意力、瞬时记忆力,对孩子非常有帮助。上面提到的舒尔特方格也是训练视觉注意力很好的方法。
如果这些方面都改进了,都尽量做好了,孩子还是没有改变,家长是有必要考虑去专业的培训机构。
03
最后,纠正两个偏见:
(1)注意力训练不仅仅是帮助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同样是可以培优的,而且培优尤其重要。
(2)注意力的效果不一定是表现在学习上,它的进步跟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注意力不好学习成绩一定不好。有的时候他的进步体现在跳舞、绘画等其他方面。
注意力是越集中越好。所有的特务人员首先是选的优秀的人,然后再经过残酷的注意力、记忆力等各种训练。
为什么有些基本不动的孩子去医院检查会被诊断为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这个名词,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记得我还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谁谁家孩子得了多动症,要去看医生,谁谁的妈妈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要去看医生,于是孩子就被拉到医院去看病!此种场景比比皆是,时至今日,“儿童多动症”似乎成了流行病,许多孩子开始了服药治疗!
今天歪歪牛奶在尹建莉老师所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看到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文章很长,内容很多,但阅读并了解“儿童多动症”的必要性,让我坐下来慢慢读下去,因为我不想自己走入“儿童多动症”谎言中,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可以帮助走在这个谎言中的妈妈们,不要再错下去!
下面就跟大家一起分享文中内容
“多动症诊断量表”,如此粗制滥造、愚蠢做作的东西,竟然被当作主要检查工具给儿童使用,它哪里只是张量表,简直就是诊断圈套。
“儿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
这两段是文中摘要处的内容,看到这里,妈妈们是不是有所感觉,“儿童多动症”是个骗局,原因是那诊断量表和成人的错误?起码,我看到这里很有感触。
(此处引用原文)
尹建莉老师有话说
她说:我明明清楚地看到了这些孩子“病症
”的出处—他们的家长或严厉或溺爱,教育方法都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正是这些错误,给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身上的“病症”,几乎都在反抗不得当的教育中被扭曲的表现,同时,我没看到哪个孩子仅靠吃药治好了“多动症”,相反,吃药后越来越像病人,“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孩子倒不少。
“儿童多动症”这个词越来越像根刺一样不时地刺痛着我,促使我去关注这个事情!
歪歪在想,其实,不是没有结婚的人不用去关注这个问题,早晚有一天,你都会碰触到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该打好提前量,把这个问题搞得彻底一点呢!已经结了婚的人,是不更应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谎言呢?
(此处引用原文)
尹建莉老师有事讲
尹老师前几年在一所小学接触过一个男孩,当时念小学二年级,被认为患有严重的“多动症”,他的“病症”表现在:上课满教室乱跑,谁都管不住他,课堂经常被搅乱,弄的老师无法上课,他总是无端地攻击同学,恶劣到把同学的头摁到便池里……为此孩子的奶奶每天影子似的跟着,寸步不离,上课时同他一座,摁着不让他起来捣乱,下课抓着他的手在走廊里,不让他和同学玩,双手被奶奶紧紧地钳着,什么都不能干,像个小囚徒。他的老师很肯定地说这个孩子有多动症,家人带去医院精神科看过,被诊断出来后开始吃药,至少要吃三年,他吃了三个月一点效果都没有,而药又很贵,爷爷,奶奶出租经济考虑,给他停药了!
后来尹老师通过和奶奶及孩子简单聊了几句,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父母离异,打小把他抛弃,爷爷脾气不好,把对儿子那种恨铁不成钢的不满发泄到孙子身上,奶奶整体包办孩子的一切,又成功心切,恨不得快点把孙子培养成才,所以对孩子要求每天都很多……
歪歪有想法,在这样“野蛮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是个小野人,换成我生活在这样家庭里,我也会“疯”,我也会成为“病人”,所以孩子的“病根”不在他自身,而是他身边的人,如果身边的人不改善,那么孩子只有两个去处,监狱或是精神病院。
我们都知道,想让大人改变错误的教育很困难,但不改变成人,孩子就不可能改变,大人的教育和孩子的问题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逐渐改变教育观念,放弃原来粗暴的方法,不再打骂孩子,孩子随之也会有很大变化!
所以,我们又重新审视“儿童多动症”,是孩子真的“有病”吗?我看未必是真的!
给孩子看过“病”的妈妈应该认识这两张行为量表吧,没错,这就是所谓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
歪歪也进行了一下测试,就当我还是7岁的儿童,结果平均每项得“1”分,那么我也是“阳性”,我7岁那年也是“患儿”?如此看来,哪个儿童不是“患儿”?它真的不是一张量表,简直就是诊断圈套!
有的妈妈会说,“致病原因”也看过了啊,有很多,是啊,书中也有说明,是不是有以下几种原因(此处引用原文)
第一:轻微脑组织损害
第二: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铅中毒
第三:遗传生理因素
第四: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物添加剂等
第五:家庭或学校的教育因素
前四种原因不存在完全性,肯定性,基本上都属于“猜测”
而第五种,是唯一通过直接观察,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而不是猜测,最有说服力的这一点,却被摆到最不重要的位置,相信很多谈多动症的资料都说病因是脑部问题,生理问题,而教育问题,心理成因只是偶尔被一些资料淡淡提及!对于这个原因没有人能做出解释,一个基于教育形成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孩子自己服药治疗!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吃药能解决吗?孩子因为父母争吵而内心伤痕累累,然后孩子又被告知自己有病,这难道不是雪上加霜吗?
相信很多妈妈也接触过一种场景,幼儿园的孩子不守纪律,不睡午觉,也会被老师说成多动症的前兆,父母得知后就会忧心忡忡,然后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最后成为了“病人”,开始吃药!吃利林!
为什么现在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不了解,从医生那里来的错误信息,媒体或道听途说,最后害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成为“病人”
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仅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要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才能有质量地爱孩子,社会生活变的如此细腻,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果你家里有个“多动症”孩子,要改变孩子,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自己,果断把药片扔进垃圾桶,勇敢地向孩子承认,是我错了,这一天是家长的新生,也是孩子的新生!
希望歪歪的一点分享可以帮助你们,真的不想看到太多的孩子被诊断为“病人”,一定要记得教育和孩子的问题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家长要以身作我,做好自己,做好教育,相信我们的孩子永远都是健康的!
另外,大家有机会,可以自己阅读一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的这篇文章,真的会有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