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怎么客观看待龙应台?
白莲花式的独善其身,自说自话。只管提完美主义愿景,至于这个愿景现不现实,怎么实现,她不管。说白了,就是用未成年的话语体系,去忽悠同样巨婴思维的受众。“谁在乎「大国崛起」?至少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刚才我所说的文明刻度──你这大国怎麼对待你的弱势与少数,你怎麼包容意见不同的异议份子,这,才是我在乎的。”翻译一下就是,你想大国崛起,那是你的事,但是你必须照顾到我说的文明刻度。至于怎么做,能不能做到完美,那我不管。你要是做不到,那我就骂你。人物评价作家李敖:龙应台在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官僚机器的运作变成现实后,最终一尘不染地回归文坛。学者夏铸九:她(龙应台)知道什么时候该斩钉截铁,什么时候该动用柔软示弱诗人余光中: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地来揭示社会的病情。
Q2:龙应台的应是读一声还是四声
应作为姓氏,肯定是念第四声,龙应台的名字是因为她妈姓应,生在台湾,随父姓,合起来就是龙应台。
Q3:龙应台名字是什么意思
其父姓龙(龙槐生),母亲姓应(应美君),她生于台湾,因此取名“龙应台”。龙应台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 扩展资料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分别在上海、汕头、陕西出版,再次在大陆文坛和书市被称为“龙卷风”。1999年,应台北市长马英九邀请,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1999-2003年,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亲自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龙应台受邀出任台北市的文化局局长,为期四年,龙遂从德返台,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及保护树木等政策措施。2003年8月,赴香港,第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其后任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先后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担任杰出人文学者(香港大学第一位终身教授)、新竹清华大学讲座教授。此外,龙也积极参与到关于香港公众议题的辩论中。在政制改革、文化保育和国际交流等话题上,都不乏龙的声音,其专门讨论香港问题的《龙应台的香港笔记》,在香港与新加坡的畅销榜上停留长达半年。
Q4:龙应台的关于读书的句子,大意是多读书选择多,否则只有被选择!求原句。谢谢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句话出自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其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结集《亲爱的安德烈》,首次出版于2008年12月。《亲爱的安德烈》共收录35封书信,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扩展资料作品鉴赏:《亲爱的安德烈》包含着多重“复调”。作为观念冲撞的展示,它的第一重是母亲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对话——细读开去可感受到,这有往有来大致对称的文本,既展示了对话的可能,又证实了对话的虚妄,也就是对话之间的各自孤立——在母亲寻求沟通的努力之下,更加彰显出思想统一的不可能。第二重,是读者来信与母子俩通信之间的“复调”。正是从读者来信中,可以读到一种观念的交锋,既是对龙应台单一话语立场的一种挑战、对于大男孩安德烈有待完成的思想观念的一种修正,也是对书中人物置身的这个斑斓而多义的当代文化语境,做了一个粗略而鲜明的写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爱的安德烈
Q5:龙应台狼来了表达了什么
表达的道理:谎言说一次,会有人相信,但是已经产生了信任危机。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谎,不只不会对自己有所助益,还会让信任变成怀疑。以下是龙应台的相关介绍: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当代作家。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5年,出版书评《龙应台评小说》《野火集》印行100版,风靡台湾,对80年代台湾社会产生巨大影响。1988年,出版著作《人在欧洲》。1996年,出版《龙应台自选集》5种。1998年,书籍《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发行。1999年,出版《百年思索》,同年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7年,出版文集《亲爱的安德烈》。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龙应台
Q6:龙应台 目送 读后感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满意采纳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