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安全情况

文章 3年前 (2021) admin
0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原发布者:好梦

中学生心理健康

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三健康标准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结果却所愿不随这个答案是我在你问题旁边的连接上复制过来的参考这个,在举个实际例子那你的文章就出来了。相信你肯定能找出现实中这种心理所反映的事情的。以下的慢慢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三)青春期心理问题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四)挫折适应问题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对于叛逆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沟通!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孩子到底想什么。要让孩子平安度过叛逆期,北京艾方教育青少年心理专家建议做父母的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真心沟通 最重要】

解决厌学问题的第一步是家长能够理解到孩子的处境,体察孩子的真实感受,走进孩子的心灵,不责备的描述孩子的厌学和由此带来的结果。让孩子在被尊重的情况下,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厌学的真实原因。第二步是把孩子厌学对家长所造成的真实、具体的感受告诉孩子。以上沟通之后,家长知道了孩子厌学的原因,孩子知道了厌学对家长的影响和学习的必要性。剩下的问题就是,家长和孩子平等而互相尊重的协商并且寻找解决厌学问题的办法,制定出解决厌学问题的方案。

【尊重孩子 关心孩子】

父母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不要老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笨。不要总认为自己讲的话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在与孩子接触时父母应尽可能找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父母要给孩子发言权、自主权、表决权、时间支配权。

还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要少说多看,不要只讲道理,还要给出方法。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以尊重、疏导为主。不要只看学习成绩,可以让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让孩子承担家中一定的事务,让孩子在赋予责任中学习自律、自觉。

【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指导学习】

在解决厌学问题之前,家长们必须首先树立一种信心:自己的孩子仍然是优秀的,厌学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孩子厌学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失败,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赏识。

其次,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厌学只是孩子在学习上缺乏正确引导而导致的一种结果。家长可以建立学习型的家庭,即便是一个厌学的孩子,当他置身于一个学习氛围非常浓的家庭中时,也肯定会积极地改变的。还有问题可在艾方威尔咨询和查看;(北京艾方教育 ?提供)来自网络:供参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独一无二的我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展 示:

出示一张照片,来猜猜我是谁?(猜后请该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经历”)

展 示:“我的成长经历卡片”

请学生介绍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及相关经历,并就此展开想像。

想一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组内展示照片,互相交流。

师生归结: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各自的性

想一想:那么我的所作所为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别人是怎样看我的呢?

说一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先请一名同学模仿班级内另一名同学的语言,行为动作,姿态等,其他

同学猜一猜他模仿的是谁?(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演一演)生猜中后,让表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模仿×××?你眼中的×××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同学的优缺点,性格,气质等。)

问一问:×××同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看法。(此处2-4名同学为宜)

师生小结:看来,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正确看清自己就需要大家的帮助。

说一说: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之所以能猜出他是谁,就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自己或是某个同学的最大特点。

演 示:《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故事情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师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展 示: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齐答:“一个白点”。

师高兴道:“同学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生活中也是这样,评价自己或别人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他的缺点,我们更要认识他的优点。

谈一谈:你同桌的优点吧!指名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你还想谈谈谁的的优点?能谈谈×××的优点吗?能谈谈你自己的优点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归结:人各有所长,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把自己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问一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了,进而发展自我,为自己建立信心、树立自尊。这样我们就能扬起头来,迎接挑战。 那么 如何培养自信心呢?

小组讨论:(略)

学生回答:①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②正确认识自卑感,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

③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④积极与他人交往。

展示:让我们来看几个有关自我认识的名人名言:

在人们的一般缺点中,最容易忽视的是轻视自己。

努力成为你自己。一旦发现了自我,就将没有痛苦。

——马修?阿诺德

你的卓越、成功和最大的骄傲,只能来自于你一个人:你自己。

——弗兰克?罗宾逊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海明威

《中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论文

中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安全情况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紫色若有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在教育改革以来,打破了以往保旧思想观念,提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描述和提出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的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旨在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实施对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国家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践,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呈现种种问题。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心理压力大,受挫力差。进入中学后,所学的课程像阶梯式一样,越爬越难,课程亦如此,有些学生就感到不适应,从而导致成绩下降、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随即学生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即心理压力变大。同时,在“高手”越来越多的中学,竞争力是非常激烈的,每一次考试是多么的关键,使学生十分紧张,总担心考不好怎么办,如果那样就会受到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状况?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检视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有夸大学生心理问题、杂拼从教人员、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德育化和学科化等不良现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予以根本解决,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中小学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1],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中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2],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2.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就心理辅导而言,有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和心理测量等。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地方还编印了供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要求学生购买,此举严重违反了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3]。这显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不合理操作,必须予以解决。诚然,在特定条件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有关教材的开发运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能片面地按其它学科教育的手法去操作运行它。由于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和缓显性等特点,绝非靠什么知识的灌输、原理的阐释就能加以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就可简单达成。唯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共铸合力,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并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否则,片面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无力。

5.过分推崇心理测验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规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该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然而,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施测现场环境混乱,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其二,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测题或自编的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迫学生接受测验;其三,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或把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和人事档案材料。因此,心理测验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有关部门因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处置不当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已见诸媒体[4],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事实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检测工具均可能有其局限性,更何况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高速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测验而给发展中的学生“定终身”,这是极不严肃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因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验手段,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决不能单纯以测量而下定论,否则可能会闯入心理测验的误区。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不良倾向或错误操作方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的成效,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等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中小学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以至于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送至医院就诊,并动用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使心理健康教育呈医学化倾向。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加强管理评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牵涉面广的工作,它不仅需要领导重视,且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组织实施。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由校长负责领导,制定一整套教育计划,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健全规章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运行。为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确保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强化监督检查,做好评估工作,运用科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促进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时限可以是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平时性的和阶段性的;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的自我评检、校际间互评、上级主管部门检评及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评估等。通过有效管理和合理评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稳定地发展。

3.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操作情形,这除了思想认识等原因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水平问题,很多学校就是因师资力量匮乏而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项工作高质有效的需要。时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胜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均有资格认定制度,有的已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教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在高校加强此项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以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这就要通过各种路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不良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5.区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此项工作并非只是闭门造车,自我禁锢。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起步相对较晚的情况下见效快,收益大,还必须吸纳它校的有效经验,以先进研究成果为参照系来发展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一是要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开展校际间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资源;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研究工作,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立足校本,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利用、区域合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进一步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进程。有理由相信,伴随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各校必然在区域合作中大获其益,并使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前行。

[1]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20日。

[3]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4]李民:《“智力测验”成“弱智”学生状告区教委》,《独生子女》,2000年第7期。^

中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安全情况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1、厌学问题?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

网吧问题是困扰整个社会的难题,有人甚至将“网吧问题”与毒品相提并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不为过。?4、性心理问题与早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心急剧变化,性别意识觉醒,他们渴望异性之间的交流,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忽略学生的性成熟、性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性感到神秘和好奇,致使青少年由于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

首先,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50%的青少年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合格。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违背教育规律,盲目攀比,“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多的压力,要让孩子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3、沉迷网络问题?现在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了,网路带给我们无限的方便,网吧遍地都是,然而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荒废学业,使他们的心理饱受困扰,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于放任自流。

这些青少年有的因父母离异等家庭原因,也有的是因为学校教育的无力,总而言之,扭曲的心灵、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建议你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可以在网上下载电子书,或者去书店购买。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确实很严重,再找相关心理咨询师咨询治疗。

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2、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青少年时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而形成反抗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方面:身体成长、生理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方面: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使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社会因素方面:对独立自主人格的追求。面对青少年的这个反抗期,我们该多给予帮助和引导,助青少年渡过这一反抗期。

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教育学浅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反抗期。反抗期的主要表现:社会地位欲求不满;观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烦躁。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而形成反抗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方面:身体成长、生理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方面:自我意识飞速发展,使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社会因素方面:对独立自主人格的追求。面对青少年的这个反抗期,我们该多给予帮助和引导,助青少年渡过这一反抗期。?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1、厌学问题?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

其次,学校和社会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学校和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援助。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1下载券??234人已下载下载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更多心理健康重要性相关内容青少年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怎么办?重庆三一八。

。广告查看详情这个可说是专题讨论,应该在点上的啊。

?4、暴力倾向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轻的拉帮结派,称哥们讲义气,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重的则抢劫盗窃,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中小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己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您好经常在电视台看到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甘老师的讲座,他们学校应当是蛮正规的,甘老师的课我听过,感觉很受启发,后来我还推荐我的朋友都看了,大家都觉得蛮好的。

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教育学浅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反抗期。反抗期的主要表现:社会地位欲求不满;观念上的“碰撞”;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烦躁。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

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严重阻碍了个体的健康发展。?2、人际交往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

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方面、体重、身高迅速增长,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但由于他们自我的发展还不成熟,“精神成人”方面还有待于引导,因此加强青少年教育势在必行。?3、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史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怎么弄大学生心理委

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

1.可以去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2.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2007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图书的图书,作者是王**。您可以查找到心理教育的教科书,还可以查找教案和演讲稿。

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小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

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

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

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

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7.有动人的仪表。

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我们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学生时期。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

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3、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

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

我们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学生时期。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

中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安全情况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1年11月18日 下午12:16。
转载请注明:中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安全情况 | 热豆腐网址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