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它们的代表分别是什么
宋词两大词派分别是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出处:“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扩展资料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豪放派百度百科-婉约派
Q2:晏殊是谁?
北宋的一位宰相也是一位诗人和诗人。
Q3:浣溪沙写作背景和解释
浣溪沙写作背景:作者晏殊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译文: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扩展资料:《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名家点评:杨慎:“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词品》)沈际飞: “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着诗不得。(《草堂诗余正集》)张宗橚: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 (《词林纪事》)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其急躁的性格很畏惧。晏殊善于了解别人,富弼、杨察都做了晏殊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受到皇上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个人作品:《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踏莎行·祖席离歌》《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踏莎行·细草愁烟》《清平乐·红笺小字》《踏莎行·碧海无波》《清平乐·金风细细》《踏莎行·小径红稀》《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等。文学成就: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的词,晏殊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政治成就:真宗死,命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见,议遂定,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仁宗朝,西夏元昊反,天下弊于兵,晏殊时任宰相兼枢密使,建议仁宗罢监军,不要以阵图授诸将,使得诸将对敌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晏殊还建议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终于使元昊俯首听命。晏殊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晏殊。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晏殊被罢相,范、韩、富等被贬,“庆历新政”遂宣告失败。任地方官时,他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晏殊
Q4:晏殊是南宋词坛的领袖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肯定是不对的呀,因为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人。
Q5:浣溪沙 晏殊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其时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当时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鹊踏枝》)、“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朝为官50多年,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萦绕于心,其诗作《崇因寺》(在今进贤县境内)、《金柅园》(在今抚州市一中校园内)、《麻姑山》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对这位“宰相词人”,也是怀念和崇敬的,抚州市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同叔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柅园诗碑”、“二晏桥”(又名“二仙桥”)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等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编辑本段才子仙乡 晏殊,临川人(临川城香楠峰麓),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诗、文、词兼擅。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还是不多见的。 《宋史》本传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所作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语言精炼浑成。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
Q6:晏殊何人?
晏殊【晏sh】(991-1055)同叔。北宋抚州临川人(湘南峰下,父亲为抚州守礼吉杰)。当时他是福州第一任总理,著名诗人、诗人、散文家。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写诗,被称为“神童”。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把这件事告诉了张,并极力推荐给北京。第二年,14岁的颜姝和全国各地的上千考生一起,同时进入寺庙参加考试,从容应考,助笔成材,受到真宗的称赞,给了他同样的进士背景。第三天《傅》复试,看完题目说:这个作业我以前做过,要求换一个。他的诚实和才华更受到真正的教派的赞赏,他的秘书得到了合适的工作,留在秘密内阁进一步学习。他勤奋学习,与人交朋友,赢得了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里,我被叫去试语文书,在太常寺当仪仗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第二年,他召集了一所学士学院来管理蓟县。三年,他担任左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飞衣银鱼,命修宝训,并判太常院、太常寺成合。后历任左、关、王符籍处参军、尚书部袁外郎、知诰书权判集贤堂太子舍人。天喜四年(1020年),翰林学士,左庶子。他学识渊博,做事有能力,真宗经常在一本小书里向他求教。他还小心翼翼地封住了自己的回答和表演,被真宗采纳了,他靠在大腿上。兴元年(1022年),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伟宋朝和唐朝的使者曹利用都想独揽大权,但是朝廷的所有官员都不知所措。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他向右移建议博士并担任学士学位,并将其加入此事。后来,他担任礼部侍郎、官廷判官、城郊礼仪战特使、枢密副使。反对张仪升唐违背了刘太后的意愿,因对玉清宫的愤怒而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年),司法部侍郎贬宣州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十分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并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所书院(又称绥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并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五代以来第一次学校屡禁不止,晏殊开始办大规模教育。清朝第三年,他在担任宰相期间,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道,主张设置州县学,改革教学内容,在官学中设置教授。从那以后,从首都到各县都有了官学。这就是著名的“庆历促学”。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政(副丞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兵谏,太后“带冠访太庙”,被贬亳州、周琛。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帝国司法部和程的部长,并成为第三任特使。当时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出兵陕西,宋朝将屡败。晏殊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败中找到了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晏殊虽然多年身居要职,却平易近人。他有贤德、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都来自他的门;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是他培养和推荐的,都被重用了。韩琦连任仁宗、英宗、宗申三朝宰相;作为晏殊的女婿,富弼从不回避自己的亲戚。晏殊为丞相时,富弼为枢密使,后有官员拜丞相。晏殊在文学上有许多成就和贡献。他擅长诗歌,擅长文字,文章优雅,书法娴熟,最突出的是文字,他被称为“总理的诗人”。他的词吸收了南唐和冯延巳“花间派”清雅的词风,创造了北宋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北宋第一祖”。他的文字语言优美,色调和谐,在景物描写中强调他的精神,赋予自然物象生命,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似曾相识燕归”(《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攀高楼,望天涯”(《鹊踏枝》)和“年兰堂红烛,长焰短心,哭向人”(《撼庭秋》)等名言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字,大部分都丢了,只剩下《珠玉词》136字。他不仅是宋词的领军人物、江西词派的领袖,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多产的诗人。在《全宋诗》中,有160首诗,59个句子和3个条目。《全宋文》的文章只有53篇。清代藏书33,360,010-30,000册。被称为“福州八燕”(晏殊、晏、晏婴、晏福、晏经、晏松、赵岩、晏方)。晏殊入朝为官五十余年,却始终为家乡的山川所萦绕。其诗《晏元献遗文》首(今进贤县),《崇因寺》首(今福州一中校区),《金柅园》首等。表达他对家乡的爱。家乡人也很怀念和敬佩这位“宰相诗人”。福州市有一条街叫“舒同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燕园诗碑”和“二岩桥”(又称“二仙桥”)等。14岁的颜姝应该去尝试神童。真宗召他以一千多进士为朝廷试。他为自己感到骄傲,并帮助钢笔取得了成功。生同门进士。从秘书省官到知制官,加入礼部侍郎。之后了解了宣州,改天府。他还担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并担任唐朝使节。在家因病去世,仁宗亲临祭奠。给它人民币。《麻姑山》传说:“自五代以来,世界上的学校都被废除了,学习从不同的开始开始。“他为人贤明,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都是他提拔推荐的。他是晏殊时期北宋文坛地位很高的学者。《宋史》说他“文章丰富,应用丰富。“作品诗意,闲适优雅又多愁善感。”像北宋初期大多数文人的风格一样,晏殊的诗歌和词继承了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等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 晏殊,临川人(临川城香楠峰麓),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