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古代私塾除了教四书五经,还教别的吗?
除了四书五经还教诗词歌赋,以及做人的道理和写作等。明朝前种类就更多了,如孔子时期,还教六艺,以及治国,管家,修身之道,除了务农可以说什么都教,后来明清时期才缩减成四书五经,八股文的,以下是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私塾-源流发展 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作为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悠久的历史。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追根溯源,私塾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过来的。西周时期,塾只是乡学中的一种形式。《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最早关于塾的记载不是出自《尚书》,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据裘锡圭先生考证,在殷墟出土的卜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塾。塾在卜辞中作“孰”,两个字旁为上下结构。不过,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儿童的场所,而是宫门侧之堂。塾是怎么得名的?清人顾震福的解释是:“臣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隶经杂箸》甲编卷下)先秦时期,孔子只是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没有被作为治国的工具使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而“四书”同样属于儒家经典的范围。此外,宋明理学家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并制订乡规民约,推行社会教化活动。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历代帝王都把教育儿童看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对蒙学只是略加提倡、引导而已。官府从不干预私塾办学,任凭私塾在民间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清代,杭州城内著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养,私塾在古代曾经做出过贡献,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因此,私塾受到社会的质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责私塾不开设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问题严重。显然,中国要想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能不发展近代新教育。1901年,清廷下兴学诏,鼓励地方兴学。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推行。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兴学让路。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中国近代工商业非常稚嫩,小农经济无力为普及近代初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经济滞后制约了近代小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儿童在小学的就读率大致为20%。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与小学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有人发现,转化私塾可以作为发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长点。1906年,学部向各省转发了江苏士绅提供的《私塾改良会章程》,支持民间组织私塾改良会。1910年,学部颁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励劝学所对私塾进行改良,调整私塾的课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学靠拢。20世纪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响,近代私塾改良活动时断时续。从全国范围看,大致出现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这几段时间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对私塾的管理,劝导或者逼迫塾师调整办学方式。私塾-教育方式 私塾乃中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学时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教材 中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教学方法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中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这样与封建政治制度配套的教育制度已十分完整。而且在两千多年前的书中,就称之为“古之教者”,可见其年代的久远,历史的悠长。对现代人说来,“八股文”已是很古老的事,更何况这样很古很古的教育制度。不过虽说它那样古老,而其寿命却很长。由两千多年前就称为“古之教者”的远古说起,直到三五百年前的“八股文”鼎盛时代,其教育的根本形式,还是一直沿续着,那就是“私塾教育”,其所谓“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等县学、府学、国学类似的国家教育机构,似乎只起一些管理考查作用。学习年限也颇自由,并未如远古规定的那些年限。最起作用的也还是那遍布全国各省农村、城市、包括穷乡僻壤的各种私塾。从教学程度分,私塾是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全看教师的水平,有的教师程度很差,只能在三家村的小书房中,教教识字课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论语》就困难了。这是极少数,只能教程度极低的蒙学,稍微高些就不成。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读完《四书》、“五经”,而且会作八股文的,如前举《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的例子,他在县里考“案首”,即童生小考第一名,自然不但“五经”、《四书》烂熟胸中,八股文一定也很不错了。可是时运不济,所谓“文章虽好难入考官眼”,连个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乡间去作“孩子王”,但这样的老师他教的幅度就比较大了,从启蒙教育,教教识字课“三、百、千”小书,一直教完《四书》、“五经”,教会作“八股文”,甚至教出名家,教出状元。 教育方法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同时十来个学生,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比如三个读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书的,两个读《论语》的,两个读《孟子》的,三个读《诗经》的,两个读《左传》的……都可以同在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一个房间中共同高声朗读。同时同读一种书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按他们不同的智慧,不同的记忆力,理解力分别读不同数量、不同进度的内容。一般都以“句数”计算,即每天老师大体规定读多少句生书。当时读的书,都是没有标点的。老师教学生读生书时,用朱红毛笔点一短句,领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到一完整句时,画一圈。如《论语》开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老师在“子曰”边点一小点,领读“子曰”,学生也跟“子曰”,然后点读“学而时习之”,然后圈读“不亦悦乎”,学生均跟着照读。这就是老师教学生读书,也就是所谓句、逗之学。一般人如此读书,皇子也如此读书。福格《听雨丛谈》记“尚书房”,“皇子冲龄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返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可见皇子和民间读书情况是一致的。
Q2:古代私塾教古文,是先解释再背诵吗?
私立学校的老师一般都是一对一授课,老师单独给学生打电话,根据自己的课业教一篇古文,让学生基本看得懂、看得懂,然后让学生回到教室认真阅读。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叫“上课”,对老师来说叫“教学”。之后,老师会要求学生背诵、解释或回答问题。
Q3:中国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学的
古代学校的班级安排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学习西方。垂直混合班意味着不同年龄的学生一起学习。蒙古书院3-18岁同班,县书院15-50岁同班。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一张桌子。我没听说两个人有一张桌子,但他们也画了线来划分桌子。有时桌子是不同的,因为它们是从每个家庭搬来的。每个学生都在大声朗读,但不影响其他人。古代有一句话形容读书静静的情况,叫做“书声大”。现在很多人写错别字,写成“郎”来朗诵。什么是“书的声音是明亮的”?也就是学生在大声朗读。然而,玉旁的“郎”字是“美玉”的意思。两件珠宝相互碰撞,声音很大,没有破碎。“书的声音很大”,形容读书的声音就像两颗宝石相碰。声音不大不一样,但是聚在一起很好。同学们都在各自的地方学习,旋律优美,声音也不响亮,但聚在一起真的是一种享受!叫做“书的声音很大”。每个学生都在低声朗读,老师也能听到。当然,学生也能听到。但是声音的音量并不大,这样当你不想听的时候,可以在看书的时候屏蔽掉别人的声音,专心读自己的书。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别人的读书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学习。想象一下,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个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6岁之前是不会教《论语》的,但是到那时,他已经听人读《论语》三四年了!你能学得快吗?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分心时间和玩耍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耍,但他们不像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他们都是自学的,最后都能背出来,不管他让自己怎么背)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和利用积累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现在,据说通过屏幕闪光学习外语和在睡眠中通过广播学习外语是古代人都有的事情。剩下的好处,大的孩子照顾小的,大的照顾小的,很多问题可以问师兄解决,从:010到30000。别太担心,老师。以小为大,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如果你不想被弟弟阻止,你必须努力学习。孩子最看重自己的形象。老师不在的时候,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课堂上,有老幼有序,有师生情谊,有待人处事的风度,有进退扫地的方式。古代教育的教学方法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授书。这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叫“信”。因为学生要自己把书拿到老师的桌子上,所以叫“书”。授书(写信)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数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的那一页,教给老师。老师指出句子让他读。古代有专门的读点句工具,比牙签略长。它们通常由木头、鸡骨头、铁和高端象牙制成。一端厚,一端薄,两端有一个圆。它在印泥上盖章,盖住书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圆圈,表示读句。通常,小圆圈表示逗号,大圆圈表示句号。还有小圆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圆圈表示这个词用得好。但一般来说,在评论精彩的东西时,你会用毛笔点击单词旁边的一个点。点击这本书的这一部分。如果学生到了可以阅读句子的年龄,他们会点击它让老师修改。第二阶段叫“读书”,就是老教师的学院读书,学生跟着读。逐句模仿。总教师re
那么一天给多少本书?一次给多少本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古博物馆的研究时间通常是每天2到4个小时。学校的学习时间通常是每天4到8个小时。在古代,有许多像“儿童十二小时图”这样的画。如果你看看他们,你会发现孩子们除了吃饭和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上课学习的时间很少,作业很少甚至没有。在这几个小时里,由孩子们决定送多少书。因为他写完了书,他不得不回去背诵。是的,我可以。我需要和老师核实一下。你什么时候背?只有他知道。他觉得自己背熟了,就举手告诉了老师,于是又上去了。所以控制学习进度的是学生。一本书的内容一次不多,像开悟的时候,一般是十个字左右,像“人生的开始,自然是美好的。”性相近,学相差甚远。“是一本书的内容。当你变老的时候,你会得到二三十个单词。去美院的话,一般一次不会超过100字。你一天看书几次?我们记录最多的老师是一天十次。他说,我是神童,一天能看十本书。其他人呢?他说,一般只有三四次,有的甚至一天一次。可以看出,大约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个叉和一两百个字之间。这个进度现在看起来很慢,但是你可以弄清楚这是每天新学习的内容。一天压一百字,一年压三万字就行了。经过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你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重点都背下来了!除了学习新课,我们还应该复习旧课。每天都要复习。古代文人能背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大家都听过茅盾能背《论语》,对吧?翻开任何一页,他都能背出来。他不是唯一能背《红楼梦》的人。《红楼梦》万字。这还是为了好玩。十三经是最先背下来的。参加科举考试。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机选取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的作文。所以十三经都要背。十三经有多少字?据南宋郑老统计,《周易》有24207字,《尚书》有25800字(黄侃伪古文除外)有17925字,《毛诗》有39224字,《周礼》有45806字,《礼记》有56115字,《礼记》有99020字,《左传》有196845字(《孔子春秋篇》有18000字)。《论语》13700字,《小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背诵这64万字能进考场吗?当然不是。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是《十三经》,好古老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还是不行。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诗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没有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琴棋书画、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所以说,古人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古代教育没有课本,都是读原著,整本读。 第二步,是背书,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里,要检查。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那么什么是复讲呢?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不是。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 什么才叫真学到了本事?就是能讲给别人听。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三四岁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于是再次授书。其实老师授课的时间不长,每个人一次授书也就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天下来,老师还有很多空闲时间,因为学生是自学为主的,老师只引导、点拨。这没有什么,只要从小形成习惯就好了。现在我们的教学,老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保姆。不厌其烦地讲啊讲啊,学生都理解的,还在讲,浪费时间,浪费老师的精力。学习的效果怎样? 除了授课,还有复习,还有会讲,还有考试。这些都是读书的内容。除了读书,还有别的学习内容,像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复习,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断地滚动,不断地重复。 会讲,是讨论课。出一个题,大家讨论,检验学习成果,发表个人高见。切磋和讨论,也是学习得真知,尤其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会讲。会讲最后,老师点评。 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讲,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会讲,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载,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讲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学子们的马喝光了。台上台下的辩论连续三昼夜不辍。 作者: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Q4:古时私塾儿童,背书时摇头晃脑,为何会这样?
古代的孩子在背书的过程中喜欢摇头晃脑样子十分的可爱。而且孩子在背书的过程中摇晃脑袋是可以起到帮助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可以在背课文的过程中增加一定的韵律。在一些电视剧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背书的时候摇头晃脑的情节,整体看来更能够为课堂增添一定的气氛。不仅如此最重要的在于古代孩子所学习的都是文言文,内容相对来说更加的苦涩,而且有一定难度。而孩子在摇晃脑袋的时候可以为文言文增加一定的韵律,而这样的韵律也可以帮助孩子来背诵文言文。为了使文言文在背诵的过程中更加的好记忆以及听起来琅琅上口便会加上这样的一个动作,实则为背诵文言文的时候打节奏。因为古代的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的课文是有一定区别的。古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呈现出吟诵的状态,而在摇头的同时是在为文言文增加更多的韵律所在,带有一定的节奏感。久而久之在学生背诵课文的时候形成了这种摇晃脑袋的这种习惯帮助学生背诵课文,并且也被流传了下来。第二,可以防止孩子犯瞌睡。对于在孩子背书的过程中摇头晃脑说法各有不一。但是古代孩子教育的方式非常单一,每天就是读书背书,长久处在这种状态下难免会感到苦涩乏味。在摇头晃脑背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为文章增加一定的韵律,而且还可以使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至于产生瞌睡的情况。而在现代,我们也可以尝试利用这种方法体验古代孩子读书时的一种感觉。确实能够感受到使用这种方式可以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背书当中。
Q5:私塾 背书 不懂指的是谁?
世俗是指的暑假的老师,师兄师姊四家老实着早些有四种,我就是到家请到家里的老师是位数是是那那是那个,那是那个学习那个倍数不懂事死的是谁?谁那是私塾就是家教老师现在说的。
Q6:旧时私塾儿童背书有哪几种方法
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荷叶可贺。在鱼和荷叶之间玩耍。玩鱼荷叶东,鱼荷叶西,鱼荷叶南,鱼荷叶北。2.北宋《敕勒歌》:赤乐川,阴山。天空像一个圆顶,笼子覆盖了四个领域。天空灰蒙蒙的,野茫茫的,风吹草动,牛羊低低。3.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香向天歌。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绿水中;脚底泛红,拨动清水。4.李乔《风》:三片秋叶二月可开。刮江面可以掀起千尺浪,吹进竹竿可以使成千上万根杆子倾斜。5.张之《咏柳》:贾斯珀打扮成一棵树,垂下一万条绿色的挂毯。我不知道谁剪了薄薄的叶子,但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6.王志焕《凉州词》:黄河远在白云之上,万仞山的一座孤城。为什么用悲伤的柳歌来抱怨春日的耽搁,老玉门关,一个春风不吹啊!7.《登鹳雀楼》:海洋排干了金色的河流,山脉遮住了白色的太阳。爬上另一层楼,看更远的一千英里。孟浩然《春晓》:我在春天的这个早晨醒来心情轻松,我周围到处都是鸟儿的歌唱。一夜风雨过后,落花多少。9.王翰《凉州词》:一杯发光的葡萄酒和葡萄。如果你想喝琵琶,请快点。战场上喝醉了不要笑。古代有多少人打过仗?10.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闭关,长征未归。如果对龙城卫青的进攻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活着,匈奴人就不会被允许南下银山养马。1.《芙蓉楼送辛渐》:寒夜雨夜入吴,送别。朋友,如果洛阳的朋友请我来;就说我还是冰心Okho,坚持信念!12.王伟《鹿柴》:空山上似乎没有人,然而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夕阳的影子照进了森林深处,苔藓上的景色令人愉悦。13.《送元二使安西》:潍城正对着雨和轻尘,客房绿意盎然,灯火通明。真心劝朋友干一杯酒,西出杨关,难逢亲人。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个人在异乡是陌生人,每到节假日都会想念亲人。想到兄弟们的身体被高高地搭上,也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15.李白《静夜思》:我床脚那么亮的一线微光,会不会已经起霜了?我抬起头凝视着月亮,低下头,我的怀旧之情油然而生。16.《古朗月行》:一小时不知道月亮,叫白玉盘。怀疑是姚平台,在天上飞在天上。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产生紫烟,瀑布远远挂在前川。高高的悬崖峭壁上高高的断崖,仿佛有几千英尺高,人们恍惚以为银河从天堂落入人间。18.《赠汪伦》:李白正要坐船去,突然听到了踩岸的声音。即使桃花潭那么深,也没有王伦送我的爱那么深。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在蓝天,唯有长江在天空中流淌。20.《早发白帝城》:永别了白帝和云朵,千里江陵一日还。海峡两岸的猿猴,也在耳边不自觉地不断啼叫,轻舟已经过了重重的青山。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河开闸,清水向东流至此。双方青山对峙难分高下,相逢一叶扁舟悠悠自天边来。22.高士《别董大》:千里之外黄云,北风吹雁雪。别急,前路无知己。世界上没有人认识你!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的窗户勾勒出白雪皑皑的西部山景。我的门经常对向东航行的船只说“再见”。《春夜喜雨》:好雨知季节,当春天来临。随风潜入黑夜,滋润万物
3《绝句》:蜿蜒的黄河是千里沙海,海浪冲刷着来自天涯的风。既然你是从天上来的,现在似乎直接飞到了银河系,请带我到天上去,聚集到银河系,一起到牛仔和织女的家里去。35.白居易《江畔独步寻花》:平原上苍茫的草,每个季节都来来去去。野火烧不灭,春风吹又能起死回生。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阳光下的草地尽头就是你的旅程。哦,朋友的王子,你又走了,充满了悲伤和悲伤。3《游子吟》:宝宝抱船偷白莲。他不知道如何隐藏踪迹,水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船穿过的踪迹。3《江雪》:江南好,风景老熟。春天来了,太阳从河面上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红色更鲜艳,绿色的河面比蓝色的草更绿。怎么才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呢?38.沈李《寻隐者不遇》 (1):除草日的中午,汗水把谷粒滴进了土壤。谁知道中国菜,每一粒都硬。3《枫桥夜泊》 (2):春天种一粒谷子,秋天收获一万粒种子。天下没有天地的浪费,劳动农民仍然饿死。40.杜牧《渔歌子》:远山冷山的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停车在爱丰林的夜晚,霜叶盛开在二月。41.《塞下曲》:清明时节,雨下得很大,路上的行人都想失去灵魂。问餐厅在哪,牧童指着杏花村。42.《望洞庭》:千里莺唱绿红,水村山川满酒满旗。南朝留下了480多座古刹,无数的城楼笼罩在风雨中的风云之中。43.李商隐《浪淘沙》:心中带着暮色的阴影,驱车前往古老的平原。夕阳,无限美,只近黄昏。44.罗音《赋得古原草送别》:无论平地还是山顶,无限风光都被占据。采花成蜜后,谁会为之努力,为之甘甜?45.令狐《池上》:年轻蓬头垢面的孩子学着钓鱼,坐在一旁的树莓苔上反省自己。听到路人的话,孩子挥了挥手,怕惊动鱼儿,不敢对路人做出反应。46.范仲淹《忆江南》:人在河上来来去去,却爱鲈鱼。看那些可怜的渔民,在大浪中上下摆动,在小船中摇曳。47.王安石《悯农》:鞭炮声过后一年,春风温暖了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48.《悯农》:在瓜州和京口沂水之间,中山仅隔着几座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可是,天上的月亮,你什么时候能带我回家?49.《山行》:树檐扫去无青苔,花木手工种植。一水护田围绿,两山带绿。50.苏轼《清明》:乌云翻墨不遮山,白雨跃舟。忽然,风卷起,把云撒满了天空,湖中的湖水碧波如镜,美丽而温柔。51.《江南春》:水光细,山空多雨。如果说西湖比死去的美女史,C Plus是那么的适合。53.《乐游原》:竹外桃花三两枝,江滨水暖鸭之先知。海滩上长满了艾草,芦笋也开始发芽,河豚即将逆流而游,从大海回到河流。53.《蜂》:水平看,脊侧成峰,距离不同。我认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因为我在庐山。54.李清照《小儿垂钓》: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过自己的生活,回到了东方。5.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8.《四时田园杂兴》(选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59.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1.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3.叶绍《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4.翁卷《乡村四月》: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5.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66.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67.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8.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9.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0.龚自《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1、江南 2、敕勒歌 3、咏鹅 汉乐府 北朝民歌 (唐)骆宾王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 敕勒川,阴山下。 鹅,鹅,鹅,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曲项向天歌。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天苍苍,野茫茫, 白毛浮绿水, 鱼戏莲叶北。 风吹草低见牛羊。 红掌拨清波。 4、风 5、咏柳 6、凉州词 7、登鹳雀楼 (唐)李峤 (唐)贺知章 (唐)王之涣 (唐)王之涣 解落三秋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 黄河远上白云间, 白日依山尽, 能开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入海流。 过江千尺浪, 不知细叶谁裁出, 羌笛何须怨杨柳, 欲穷千里目, 入竹万竿斜。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上一层楼。 注: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崔融、李峤 8、春晓 9、凉州词 10、出塞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孟浩然 (唐)王翰 (唐)王昌龄 (唐)王昌龄 春眠不觉晓, 葡萄美酒夜光杯, 秦时明月汉时关, 寒雨连江夜入吴, 处处闻啼鸟。 欲饮琵琶马上催。 万里长征人未还。 平明送客楚山孤。 夜来风雨声, 醉卧沙场君莫笑, 但使龙城飞将在, 洛阳亲友如相问, 花落知多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13、送元二使安西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静夜思 (唐)王维 (唐)王维 (唐)王维 (唐)李白 空山不见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 独在异乡为异客, 床前明月光, 但闻人语响。 客舍青青柳色新。 每逢佳节倍思亲。 疑似地上霜。 返景入深林, 劝君更尽一杯酒, 遥知兄弟登高处, 举头望明月, 复照青苔上。 西出阳关无故人。 遍插朱萸少一人。 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 17、望庐山瀑布 18、赠汪伦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唐)李白 (唐)李白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乘舟将欲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 呼作白玉盘。 遥看瀑布挂前川。 忽闻岸上踏歌声。 烟花三月下扬州。 又疑瑶台镜, 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远影碧空尽, 飞在青云端。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及汪伦送我情。 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 21、望天门山 22、别董大 23、绝句 (唐)李白 (唐)李白 (唐)高适 (唐)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 天门中断楚江开, 千里黄云白日曛, 迟日江山丽, 千里江陵一日还。 碧水东流至此回。 北风吹雁雪纷纷。 春风花草香。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两岸青山相对出, 莫愁前路无知己, 泥融飞燕子, 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下谁人不识君。 沙暖睡鸳鸯。 24、春夜喜雨 25、绝句 (唐)杜甫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窗含西岭千秋雪,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门泊东吴万里船。 26、江畔独步寻花 27、游子吟 28、江雪 29、寻隐者不遇 (唐)杜甫 (唐)孟郊 (唐)柳宗元 (唐)贾岛 黄四娘家花满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千山鸟飞绝, 松下问童子, 千朵万朵压枝低。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万径人踪灭。 言师采药去。 留连戏喋时时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孤舟蓑笠翁, 只在此山中, 自在娇莺恰恰啼。 独钓寒江雪。 云深不知处。 30、枫桥夜泊 31、渔歌子 32、塞下曲 33、望洞庭 (唐)张继 (唐)张志和 (唐)卢纶 (唐)刘禹锡 月落乌啼霜满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 林暗草惊风,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枫渔火对愁眠。 桃花流水鳜鱼肥。 将军夜引弓。 潭面无风镜未磨。 姑苏城外寒山寺, 青箬笠,绿蓑衣, 平明寻白羽, 遥望洞庭山水翠, 夜半钟声到客船。 斜风细雨不须归。 没在石棱中。 白银盘里一青螺。 34、浪淘沙 35、赋得古原草送别 36、池上 37、忆江南 (唐)刘禹锡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九曲黄河万里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小娃撑小艇, 江南好, 浪淘风簸自天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偷采白莲回。 风景旧曾谙。 如今直上银河去,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不解藏踪迹,日出江花红胜火, 同到牵牛织女家。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浮萍一道开。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8、悯农(其一) 39、悯农 (其二) 40、山行 41、清明 (唐)李绅 (唐)李绅 (唐)杜牧 (唐)杜牧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远上寒山石径斜, 清明时节雨纷纷,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白云生处有人家。 路上行人欲断魂。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停车坐爱枫林晚, 借问洒家何处有,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霜叶红于二月花。 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江南春 43、乐游原 44、蜂 45、小儿垂钓 (唐)杜牧 (唐)李商隐 (唐)罗隐 (唐)胡令能 千里莺啼绿映红, 向晚意不适, 不论平地与山尖, 蓬头稚子学垂纶, 水村山郭洒旗风。 驱车登古原。 无限风光尽被占。 侧坐莓苔草映身。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夕阳无限好, 采得百花成蜜后, 路人借问遥招手, 多少楼台烟雨中。 只是近黄昏。 为谁辛苦为谁甜? 怕得鱼惊不应人。 46、江上渔者 47、元日 48、泊船瓜洲 49、书湖阴先生壁 (宋)范仲淹 (宋)王安石 (宋)王安石 (宋)王安石 江上往来人, 爆竹声中一风除, 京口瓜洲一水间, 茅檐长扫净无苔, 但爱鲈鱼美。 春风送暖入屠苏。 钟山只隔数重山。 花木成畦手自栽。 君看一叶舟, 千门万户潼潼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水护田将绿绕, 出没风波里。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两山排闼送青来。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52、惠崇《春江晓景》 53、题西林壁 54、夏日绝句 (宋)苏轼 (宋)苏轼 (宋)苏轼 (宋)李清照 水光潋滟晴方好, 竹外桃花三两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当作人杰, 山色空蒙雨亦奇。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远近高低各不同。 死亦为鬼雄。 欲把西湖比西子,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不识庐山真面目, 至今思项羽, 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是河豚欲上时。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肯过江东。 55、示儿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7、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宋)陆游 (宋)陆游 (宋)范成大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三万里河东入海, 昼出耘田夜绩麻, 但悲不见九州同。 五千仞岳上摩天。 村庄儿女各当家。 王师北定中原日, 遗民泪尽胡尘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望王师又一年。 也傍桑阴学种瓜。 58、四时田园杂兴(选二) 59、小池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范成大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梅子金黄杏子肥, 泉眼无声惜细流, 毕竟西湖六月中, 麦花雪白菜花稀。 树阴照水爱晴柔。 风光不与四时同。 日长篱落无人过, 小荷才露尖尖角, 接天莲叶无穷碧, 惟有蜻蜓蛱蝶飞。蛱 早有蜻蜓立上头。 映日荷花别样红。 61、春日 62、题临安邸 63、游园不值 64、乡村四月 (宋)朱熹 (宋)林升 (宋)叶绍翁 (宋)翁卷 胜日寻芳泗水滨, 山外青山楼外楼, 应怜屐齿印苍苔, 绿满山原白满川, 无边光景一时新。 西湖歌舞几时休? 小扣柴扉久不开。 子规声里雨如烟。 等闲识得东风面, 暖风熏得游人醉, 春色满园关不住, 乡村四月闲人少, 万紫千红总是春。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枝红杏出墙来。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永嘉四灵:赵师秀、徐照、徐玑、翁卷 65、村居 66、墨梅 67、石灰吟 68、竹石 (清)高鼎 (元)王冕 (明)于谦 (清)郑燮 草长莺飞二月天, 我家洗砚池头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拂堤杨柳醉春烟。 朵朵花开淡墨痕。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儿童散学归来早, 不要人夸颜色好, 粉身碎骨浑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韧,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只留清气满乾坤。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南西北风。 69、所见 70、己亥杂诗 (清)袁枚 (清)龚自珍 牧童骑黄牛, 九州生气恃风雷, 歌声振林樾。 万马齐喑究可哀。 意欲捕鸣蝉, 我劝天公重抖擞, 忽然闭口立。 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