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就有答案
Q1:李自成的胸怀如何?
个人对李自成的理解,感觉他的为人胸怀不够宽广,存在小农思想。当他攻陷北京城时,他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脱离了他原来的想法。
Q2:李自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大明帝国摇摇欲坠时,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兵一路打到北京城下,最终结束了存在276年的大明王朝。随后3个错误使得李自成自取灭亡。李自成,从社会的底层做到农民军领袖,进而逼得崇祯自杀、结束大明帝国。历史上,他有谋略,敢于反抗,是一个大英雄。崇祯然而,现实中他没有远见,为人自私,说其是葬送江山的历史罪人也不为过。毕竟如果不是他给清朝统治者制造先机,满清亦不会如此轻松入关。为什么说李自成鼠目寸光?李自成当初打到北京城下时,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而京师的皇帝实力远远不及李自成。拿下北京不在话下,而这时,李自成居然称若皇帝犒赏百万,让自己在西北划地而治,称西北王,自己就退兵不还。可见李自成毫无一统天下的胸怀,居然只想回到西北。李自成初入北京时称: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如果这话能够落实就很好了,然而,只维持了几天。当将军刘宗敏起了头,其他的农民军便大胆地放开手脚进行烧杀抢掠。这样一来,当地的百姓对这些推翻旧朝的农民军彻底失望,认为他们实则为土匪。李自成自此失去了民心。朱元璋与李自成一样出身贫苦的朱元璋攻下南京城后就能够体察百姓、礼贤下士,注重对百姓的安抚。从而有了后来的大明王朝。或许李自成本心就是获得钱财,然后回到西北划地而治,皇帝这位置本就不是他所想。为何说他是满清入关的罪魁祸首?李自成一个决定间接引入满清,却又无法抵抗。李自成想劝降吴三桂,而自己的部下不仅抢了吴三桂爱妾陈圆圆,还对其老爸进行拷打。吴三桂吴家的一位家丁逃出北京城,把京城内吴家发生的这些事告诉了吴三桂。你想想,是你的话你还会投降吗?吴三桂气得拒绝投降不说,更是举兵要打李自成。李自成不去慰藉他,反而觉得吴三桂是大不敬,起兵攻打山海关。山海关这么一打,满清便趁虚而入,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干脆投了投了满清。李自成被满清一路打回北京城,最终狼狈逃回西北。青梅煮酒,闲话古今——阿密特考古
Q3:李自成为什么失败?详细解释
其实他根本就不具备成功的实力,他的辉煌侥幸因素比较大。李自成等人的起义,缘自西北自然灾害和明朝方面赈济不利。李自成从被明军打得只剩下17个人到攻占北京只有7年时间,他的军队滚雪球般迅速扩大。有人说他为什么不先发展根据地, 西北连年灾害,他没有办法发展根据地啊。随着接收大量明朝降军,粮饷问题成了他所需要面对的难题。明朝南方地区比较富庶,但兵力仍然比较强大,张献忠从西面进攻江南地区就曾经被击败,李自成对进攻南方也缺乏自信。而华北地区,也面临常年灾害,加上皇太极时期两次如果,一次攻陷济南,一次打到南直隶,大量掠夺财产,劫掠百姓,从经济上到军事上都基本上被摧毁了,所以李自成进攻华北没有遇到太强的抵抗。他选择了到北京勒索崇祯,实际上他也很困难,在宁武关受到周遇吉强有力抵抗后他就曾经打算放弃打北京的计划,但大同、张家口的明军都主动投降,居庸关没怎么抵抗也降了,好像一步步把李自成推向北京。李自成快要攻占北京时,曾经要求崇祯封他西北王,给钱,他就撤军还可以帮着崇祯抵抗清军,有可能是真心的。但崇祯真没钱了,最后上吊自杀。李自成只好占了北京。进入北京时兵力不足。面对崇祯,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多少有一点心理障碍,但面对李自成没有。在听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杀的消息后,他们就劝多尔衮入关,这是基于对清顺双方战斗力的了解的。在吴三桂联系前,多尔衮已经上路了。吴三桂的使者是在辽宁北镇见到多尔衮的,若是吴三桂不降,多尔衮可能会选择走古北口密云直接进攻北京。李自成东征时兵力只有6万人,加上唐通、白广恩等降军不过10万人,吴三桂有3-5万关宁军,多尔衮则调集了14万清军(冯梦龙语,应该可信,当时在山海关的朝鲜人也说虏军倍于贼寇),实力差距显而易见。在李自成大战吴三桂,吴三桂要顶不住时,李自成的消耗也很大,大概也就剩50%的血了。这时清军参战,李自成顶不住是肯定的。若是多尔衮选择走古北口或喜峰口抄李自成后路,那李自成有可能会死在冀东地区。撤离北京后,李自成面对强大的清军、自己依然缺少粮草、南明奉行联虏平寇,北方明军包括原本投降他的明军纷纷倒戈的局面,很快也就顶不住了。
Q4:明末李自成杀罗汝才说明自成心胸狭窄吗
作为农民领袖,李自成有他的局限性。
Q5:李自成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影响?
Q6:李自成为什么只当了42天的皇帝?这42天里,他都在干什么呢?
在古代封建制度下,皇帝是整个国家权力的中心,可以把握着王朝的命脉,一位明君能让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国富民强;而一位昏君,骄奢淫逸,能让原本强大的王朝迅速败落。而作为古代权利的最顶峰,是所有人渴望与奢望的位置,一旦成为皇帝,权利之大无人能及,一言可断任何人的生死,无论哪路英雄好汉在身份尊崇的皇帝面前都只能俯首称臣,而这个位置也是历朝历代诸多战争祸的祸源。有的人顺应大势,有的人为满足野心而不断斗争,就只为登上那遥不可及却又尊贵异常的王位,然而位置越高,责任越大,不是谁都可以当上皇帝之后都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短命”皇帝——李自成,在位仅42天就被迫退位逃离,在这短短的42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发家于流寇跟很多草根英雄一样,李自成的也是出生在战乱年代,混乱的战争,严苛的赋税,各层官员的压迫,让李自成跟大多数农民朝不保夕,只能到处流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高压之下,各地组织起了一支支农民起义军,而李自成无疑是当时最成功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从甘肃杀到西安,从流寇到九五至尊,李自成的故事充满传奇,他的身上也承载着众多农民的殷切期盼,明末腐朽的制度让天下的黎明百姓看不到希望,所以他们簇拥着新王登基,想要划破这深沉的黑夜,重新带来黎明的曙光。42天的贤明君王其实,李自成从愤而起义到成功登基,并没有遭受太多阻挠,中间与明军的战争一直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加上各地农民军的支持,势如破竹,顺应天下大势。而他成为皇帝的那一刻起,艰难的挑战才真正来临,内有被战火波及,颠沛流离的各地农民;外有清军,以及其他势力的虎视眈眈,如何安抚农民,巩固政权,防守边境都是急需李自成解决的难题。李自成登基的这42天里,很多野史都将他描述成腐朽愚钝的皇帝,而他的农民军也在李自成的放纵下,迅速腐化,成为外强中干的“弱旅”,在面对清朝甚至吴三桂的军队时,再也没了曾经摧枯拉朽搬几百明朝军队的强势,节节败退,最后连李自成都只能匆匆撤离北京。但是,真实的李自成真的如也是所说的那么不堪吗?其实不然,从很多正史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到李自成称皇期间的所作所为。本身作为农民的李自成,还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对于的民间疾苦是非常上心的,登基成为皇帝之后,曾多次微服私访,穿著也是普通的农民装扮。为了让百姓们能过上衣食温饱的生活,恢复国内的生产力,李自成还推行了为期三年的免粮政策,甚至没收了不少地主的农田,招揽农民赐予田地,耕牛,无论贵贱,均地分配,如此贤明的决策,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李自成十分清楚,民众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不想成为下一个崇祯皇帝,所以在军队的管理上,更是严格。军队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曾下过严令,军队禁止伤害当地百姓,严禁掳掠,但有违令者,钉其手脚于栅栏之上,军队纪律严明,甚少出现徇私枉法、欺压民众的行为。李自成当上皇帝的这42天,对于辖内秩序的恢复,农民的安顿政策做得可谓十分出色,在历代皇帝中也可以算的上是佼佼者。无可避免的败亡既然李自成在政策上能做得如此果决贤明,为何仅仅做了42天皇帝就狼狈败退了呢?他又做了什么无法挽回的错误行为呢?其实,这一切的结局在李自成起义之时就已注定。一国之君,不仅需要着眼政策上,还需要着眼于军事上,更要细致考虑到天下大局,自古以来,凡是成就过丰功伟业的皇帝,基本都是接受过高等的素质教育,身旁都是当时名师名士指导,无论眼光还是胸怀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而李自成出身于农民,让自己让百姓过上温饱生活,是他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朴素的目标让他成功登上了皇位,却也限制了他的目光。不可否认,他为农民着想,着眼与国内所实行的政策带来的都是良性的影响,但是他却忽略了地主阶层,各地豪伐的隐患,也忽略了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细数李自成败落的种种事迹,导致他成为“短命”皇帝的忧患有二。其一,面对明朝军队的摧枯拉朽蒙蔽了他的双眼。前文也有说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到攻占北京为止,一直都是胜多输少,这给了世人,给了李自成军队战力无双的假象。然而,现实情况确实,明朝军队制度腐朽,以及多年以来的双线作战,军队早已疲弱不堪,军心溃散,自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而且,李自成的“大顺军”,大多数都是农民组成,没有经过专业的军队训练,只是拿上武器就奔赴战场,相互之间也没有明确或者默契的配合,说是军队,其实只有其形没有其神。综合一切因素,与其说是“大顺军”太强,不如说是明朝军队太弱。李自成登基之后,重心在于国内农民的安顿,疏忽了军队的训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顺军”面对清朝、吴三桂的军队会如此轻易溃散的缘由。其二,对于天下局势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关外势力,像清朝、吴三桂等拥有庞大军队的势力,李自成没有丝毫的情报,敌我双方的战力没有明确评估,面对他们的反叛,贸然就率领军队镇压,展开决战。这种种原因都被李自成所忽视了,他的败亡也就注定了。